总之,习惯了情节激烈紧张或者追随明星的朋友们,这个片子注定不是个好选择。
整部片子的风格就是回忆与现实交叉。
虽然是基于史实,但我想说编剧和导演都是不会讲故事的人。
没有壮烈的战争,没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没有扣人心弦的节奏,整部片子就是不紧不慢的回忆,钻地洞,挖地道,但情节远没有地道战扣人心弦。
有战友之间的感情,但也并不是催人泪下。
我觉得导演以前是催眠师。
看了很多片子,从没有一部让我想写什么,给四星的大神们,我承认我品味不高,奉劝大众口味的观众们,这部片子实在不是个好选择。。
澳大利亚版《地道战》,土木工程师看应该会觉得蛮爽的。
从影片里看得出,制片方想努力模仿《兄弟连》的风格,不过呢,效果上差远了。
也有可能是坑道工程师这一行业,没有太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所以,看起来也不是很震撼。
不过呢,在电影院看场景还算真实,道具也很不错。
以前的科幻和战争电影,都是和电子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相关、信息工程师、生物工程师有关的,现在终于有了和土木工程师相关的电影了。
没有过多的战争渲染,没有大场面的厮杀,出场的角色也只有那么十多个。
也许战争就是这样,许多在书本上那么惊人的伤亡数字正是由许多平凡的小人物组成的,正如这些来自澳大利亚的矿工。
这个电影平凡的很,但看后感觉也有一些触动,可能正是由于它太平凡太普通,整个剧情毫无波澜,所以才感觉那么真实吧。
这是战争,无论你如何微笑,这是战争,无论你如何强调正义和邪恶的较量,这是战争,真正的鲜血淋漓。
当我前排的观众在飞毛腿死掉的时候轻蔑的笑了起来的时候,我真不知道,如果战争来袭,他会如何面对。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这就是战争中的选择,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道义,换取其他人的性命。
当飞毛腿穿越火线,为了伙伴的性命甘愿承担风险的时候。
当迪凡一个人被留在行道里的时候,他们的性命,那些独一无二的美好,被大局所掩埋,被大义所覆盖,不只是一个心跳,更是一个家族的泪痕。
我不知道奥利弗是否会在余生的无数个夜里,被噩梦惊醒,不管我们怎么宣扬所谓大义,人生活的,不过是那些微笑琐碎的幸福,那个教堂橡木制作的小盒子,那双妻子邮寄过来的手套,那个回去做木匠的梦想。
你可知道,战争来袭,一切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珍贵。
战争总是打着正义的旗号,不管哪一方,都能如数家珍一般说出战争的必要,何苦呢?
只是,这个世界的资源真的有限,人类内部的战争似乎从此角度看去,是永远不能避免的。
困了,睡觉!
【你看到自己眼中的绝望】爱情、家庭与个人命运,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一文不值。
电影的前十五分钟左右,地下沉闷的呼吸、持续不断的炮轰声,略显冗长的叙事让人觉得压抑到不想看下去。
然而,一群矿工,在阴暗的地下如老鼠般生存的矿工,他们都曾拥有鲜妍明媚的生活。
两条主线穿插讲述的故事,终于在最后半小时内达到了高潮。
战争中的光荣与梦想。
地下的九十英尺的阴暗与看得见看不见的硝烟。
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坚韧与勇气,身上承载着的是国家的使命与不可违抗的命令。
他们身上携带着妻子或者女友还有母亲的照片,那是黑暗中的亮,冷酷中的温情。
战争意味着伤亡。
甚至某种程度是意味着绝大多数军人的墓碑。
老父亲死了。
飞毛腿比利死了。
最后Tiffin也死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给予了准备时间的告别。
生与死的告别。
像Oliver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指挥官的料。
而像Tiffin这样的人,是更为平凡的人,没有成熟的少年。
面对战争会怕,面对在头上飞过的炮弹炸药会哭,会提着鸟笼像个孩子,会迷路会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会偷闲给Oliver的女朋友做个小木匣。
他的梦想是走出矿井以后做一个小木匠。
可他没有走出矿道,面对即将到来的爆破和死亡,他擎着最后一根蜡烛在最后的矿道里,默念着“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
是自我欺骗还是安慰还是勇敢。
Oliver救不了他,他亲手按下了爆破的闸。
他的战友救不了他,每个人都是战争的一个棋子。
几秒钟后,Tiffin的心跳声也随着爆破音和翻滚的火烟而停止。
【你体验到生命有多无可奈何】影片来源于真实的故事:"1917年6月17日,Oliver Woodward和他的战友们用血泪换来的那场19分钟的爆炸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爆炸长度相当从伦敦延绵至都柏林"接下来的字幕更是让我感慨:"这一场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胜利。
而德军在一个半月后又夺回60阵地。
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有一千六百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胜利与失败,都是一阵烟云。
光荣与梦想,无从判定。
看了这么多电影我感到真正记录时代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人”这个概念的电影不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人物关系的构建,那些都只是技巧。
这部片子前半部分长的不得了,为最后做的铺垫过多,技巧上并不出彩,但是看到电影最后提芬在塌方的坑道里点燃了一支蜡烛轻声的说再见兄弟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那种不得不面对死亡现实的木然,当他听到地面上一声炮弹爆炸巨响时以为生命已经结束了身体不由自主的一抖,那一幕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想起电影开始稚嫩的提芬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还以为是德国人挖隧道挖到自己眼前了,不敢一个人呆在隧道里,在指挥部掩体被炮弹的爆炸声吓得蜷缩成一团,这么年轻的生命却要等待着死亡一步步的逼近,我想谁都会认识到战争带给人的只有悲伤和希望的破灭。
老矿工吉姆和他的儿子沃特一起入的伍,本来他以为可以替沃特当兵,但是征兵官说要么他儿子当兵要么他们父子俩一起入伍。
在前往60高地前线的军车上,吉姆说出了这段入伍的经历,平淡的叙述让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对人物刻画的朴实却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现的丰富感人,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不像好莱坞式的带有大英雄主义式牺牲,而是真实的并且触及到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也许从事实中挖掘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杜撰出华丽的充满巧合的剧情才会让我们理解这个既复杂又残缺的世界吧。
男主坚毅,自信,而有弹性.......没有赘肉,没有特殊型...相当于红桃Q了吧...优质牌...good!
周润发,为什么演黑帮老大,那么有气场,那么有感觉,那么有范儿?
演技?
场景?
导演?
剧本?
NO!
气质!
再说说我们自己吧,你的整个面孔已经固定了你独一无二的气质,一张上帝手里的扑克牌!
有些事业,你总是别扭难当,有些行业,你却如鱼得水...所以,有时候,要学会放弃,有时候,要相信自己...--传说中的分割线-佳作可当,密度强度精度速度欠缺不少....
与被各种改编的二战不同,鲜有一战电影面世,毕竟一战中可以被电影语言表达的元素少之又少,它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还仅仅停留在历史书籍之上,就连历史老师都说,一战很闷。
对于那些看惯了二战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这部电影,作为一部战争电影,飞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少之又少,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战壕巷道之中,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战争并不会让人感受到战争机器一贯的血肉横飞。
虽然电影看起来有点儿沉闷,但是电影中的场景却一次又一次印证了历史书籍中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不像去年《精武风云·陈真》中一战片段的不伦不类,这部电影展现出的战争更加真实,平淡却很有内容。
影片学院气息浓重,沉稳而老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用一部闷骚的电影讲述了一场闷骚的战争,如果仅仅需要肾上腺激素,《洛杉矶之战》才是正途。
片中苦中作樂的情節讓人感歎!
社會在進步,人的心理素質卻在下降。
p.s.影片有點長,加上之前太累了,看到後面耳邊響著轟隆隆就睡著了……
一群人忙活很久,终于轰隆一声。
看后第一件事情是去查事情的真假。
是真的,可怜的德国人,死伤2万以上,这就是所谓的连窝端了吧。
被来自地底的火焰撕碎,或者像那个开始懦弱,终于坚强,像爱兄长的小妹妹一样去送给男主角教堂橡木盒子的男孩,在地底,深深的地底,举着蜡烛,静静滴盯着烛火,什么时候它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熄灭了……这样沉默的死亡比任何的方式都残忍……记得中学的时候钻过防空洞,幽暗,沉重的呼吸,不可知的前方,就像人生的某种隐喻,男孩们狂奔,推搡,恐吓,呐喊,遇到的惊吓是彻底的,声嘶力竭地往外奔逃,没有光和自然的风,人就下意识地要回到蛮荒中去。
CCTV6 2012.06.16
哎。
so boring
握紧摇曳的烛光,等待宣告死亡的爆破声从地下90英尺传来。你独自等待,和自己的心跳声。战争中从没有什么所谓光荣的牺牲,那都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说辞,战争本身就不光荣。但如果这就是战争,荒诞的战争,起码你死在了长大后。2011.3.17《奇袭60阵地》(推荐,四星)
黑暗沉默地道心跳
战争片的铁律之一就是:掏照片的那位,无论如何都是最先挂掉的那位。
Tiff的死让人感动,但是前面太长了,看得好累
标准战争商业片
好闷
这么好的一部片子国内上映的时候竟然静悄悄的,同期大卖的却是《洛杉矶之战》那种雷片。。。
这是一部文艺片。太慢太慢。
“戰爭不就是上帝的傑作嗎”
心思缜密,片子十分细腻,特写很到位。主演很给力。
在电影院睡着了!
坚毅的眼神,令人动容
原谅我,没有认真看。
我要是呆在地下那么长时间肯定疯掉
工程技术个人勇气
无新意无突破
一个还原历史的剧情片,还算及格,但是前面一个小时的铺叙实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