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电影《最好的相遇》海报时,被邱泽和张钧甯的妆造惊喜到了,静态海报的氛围感和角色状态已经非常有代入感了,当我真正走进影院看到完整的电影作品后,觉得电影真的很不错。
曹卢医医生(金世佳饰)家庭和事业遇到困难,找不到出路,无奈下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开始自暴自弃。
为了生活,他接受了朋友的委托,来到东方庭院,以为会继续他“悲惨的一生”,却不曾想当他在福利院遇到刘英俊(邱泽饰)和吴燕子(张钧甯饰)等人时,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
我最喜欢的是英俊抓到曹医生和壮壮在福利院外喝酒,曹医生借着酒劲向英俊道歉的这场戏。
这场戏的镜头运用和氛围感特别治愈,很有日本电影的风格和感觉,三位演员的状态都特别放松和自然,让人特别想走进屏幕中跟他们一起坐在草丛里喝啤酒、吃零食、感受微风吹过皮肤的感觉。
同时,这场戏也是曹医生彻底在态度上发生了转变,真正开始接受英俊、燕子和福利院的一切,也是他与自己和解的开始。
现实是残酷的,但该片构建了“东方庭院”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有爱世界,这里远离尘嚣,有着一群没有烦恼的人,他们的内心单纯至极,但他们的世界又五彩缤纷,与他们的相遇,温暖又治愈。
上帝何其残忍,创造了能独立思考的人类,但却没有让他们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甚至还有部分人有身体缺陷。
上帝让人类拥有七情六欲,但却将这个世界设计得悲多欢少,离多合少!
上帝让我们欣赏过烟花绽放的热闹,但却留下更多烟花散尽后的孤寂时刻!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得越久就越弄不清楚,让下一代降临到这个不能预测,不能控制,常年 996,充分内卷的世界,是对还是错。
金世佳建议邱泽跟张钧甯不要把孩子生下来是睿智还是怯懦,而其他人建议生下来是勇敢还是愚蠢,我竟无法分辨。
剧中在命运的控制下,正常人跟智力障碍人士基本没区别,都是一般的无力。
智者的思考在无常的命运面试只会显得格外可笑。
在那一刻其实他们都一样,没有任何的区别。
悲凉的底色下,幸亏上帝还幸存一点仁慈,至少让孩子来过这个世界,15 天也好,15 分也好,就算 1 秒钟也好,毕竟我们来过了,就是最好的相遇。
就像姜佩瑶问金世佳:“我们错了吗?
”。
金世佳的回答是“没错”。
可能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这影片的技法没有特别出彩,但却特别真诚,特别能戳中人,后劲大。
智力障碍题材,但没有过度消费(对,这算优点,全凭同行衬托)。
营造氛围方面也不错,用几分钟的长镜头拍邱泽,张钧甯几乎没对白,在等微波炉叮一下的时刻,就很不商业,但我喜欢!
演员表现方面: 邱泽,这部演特殊人士表情细节都到位,没有一些夸张抢眼的表情,所以特自然,真实!
愿意舍弃帅气的形象,演丑角色,值得一赞!
张钧甯,台词不多,台湾腔重的缺点就不明显了。
演特殊人士表演中规中矩,及格。
金世佳,感觉这个角色是适合他的,没有之前《扫黑.决战》的刻意风格表演,挺自然的。
姜佩瑶,不过不失,没拉后腿。
《逐梦演艺圈》之后,资源还是挺丰富的,《使徒行者 2》,《异人之下》等等,甚至网大《零号追杀》里面还是女主,但角色以及形象都挺类似的,要跳出舒适圈才能突破了!
俗话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相遇,一个美好的字眼,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东山庭院报团取暖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LOSER医生重拾自我的经历,而是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拥抱。
曹卢医(金世佳 饰),一个负债累累的前超声科医生,有着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经历了辞职+创业+扑街的命运洗礼,就如他自己口中所说:“有些人生来就很倒霉”,为了父亲的护理费用不情不愿的来到了东山庭院疗养院这个特殊人群报团取暖的温馨之家,为五斗米折腰也好,为了生活所迫也罢,就此进入了这个充满了温馨和富有生命的团体,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嬉笑怒骂,从最开始的冷眼旁观真话伤人,到后来的付出真心善意对待,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之中,给予了刘英俊和吴燕子这对特殊夫妻对于新生命的希望,也和过去的自己成功和解,重拾了对生活的色彩和阳光。
刘英俊(邱泽 饰),作为东山庭院之中特殊夫妻中的丈夫,为了每个月870元钱去饭馆打工,对于未出世的孩子有着充满希望的美好愿景,旁人冷冽的话语并没有打消他对生活的希望,但是对于未出世的孩子,这个貌似坚强只会笑的男人从噩梦中惊醒,面对梦中的恶言恶语,他正视了曹卢医的劝告,从此对生命有了敬畏,“他还能活20次”,这句台词脱口而出的时候直接泪奔,15分钟也好 ,15天也罢,对于短暂的相遇他并不后悔,有的只是无限的被花朵包围的怀念。
吴燕子(张钧甯),作为刘英俊的妻子,母亲的天性使得她无比珍惜这个未出世的宝宝,为此可以踏进以为永远无法进入的医院大门,可以接受针管的冰冷和疼痛,为的只是报告单中那个模糊不清的小生命,母子天性也好,热爱生命也罢,展现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无限的爱。
作为特殊人群题材的电影,影片没有过多的表达和煽情,而是用顺其自然的手法逐渐代入到这个充满温暖的庭院之中,作为外来者的曹卢医也好,一直照顾大家的宋院长和李文静也罢,从善意的谎言,到平等的正视,纵使命运坎坷,生活无常,终究会拥有最好的相遇,哪怕只有几天甚至几分钟,对“谁都不能越过父母来决定孩子的生死”这句貌似沉重的话语有了新的诠释。
纵观全片,饰演医生的金世佳自不必说,邱泽和张钧甯算是突破了自己,真正用自己的演技呈现出了一对特殊的父母对于未出世的孩子永远的真诚和爱。
残障人事的题材,导演无非也是想借助这个题材搏个出位。
人往高处走,想出头,没有毛病。
只是实力要与能力相称啊,搞不定,可以做的保守一点。
很多这个题材的影片在前边摆着,抄点作业呗。
结果整出个韩片制式,想以此为噱头,圈来几个大腕就以为能成事。
你这次搞砸了,下次人家就不跟你玩了,懂吗?
这些个演员不说是大明星,也都算得上一线了吧。
张钧甯,邱泽,金世佳,你猜猜他们是奔着什么来演的?
大家都是奔个出头,人家来是为了展现演技的,是希望像《海洋天堂》和《雨人》一样拿奖又拿钱,名利双收的。
结果人家那没毛病,到你这砸锅了。
你说口碑能不能好吧。
如果导演还想在这个赛道上混,最好是好好复盘一下到底是哪出的问题。
剧本,拍摄节奏,立意。
哪有问题改哪里,痛定思痛,赶紧回家练吧。
就最后那个片尾,我以为怎么样也要放一些残障人士的真实照片,提升一下质感。
结果你给何教授编了一串字幕,还TM想感动观众。
用东北话说,我看见他就想给他一杵子,说一句:“你上这嘚瑟啥来了?
”
即使在梦里,孩子也没活到最后。
来过。
很久没写长评了,手生。
我是一个刚刚三十岁、有个孩子、各方面都很普通的男人,这句话表明的是我的立场,我看这部电影,可能受到我自己这些形容词的影响。
以下是正文。
这是一部,一眼可以看到头的电影,看开头就想到结尾,当然我唯一没想到的是最后孩子没了,不知道这个表达有什么意义,如果孩子留下来就好了。
开篇医生去看自己的父亲,设定了他是一个有智力障碍家长的孩子,机缘巧合下来到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大家庭,他的不适应和抵触是我能想象到的,尤其是与动动爸爸说的孩子以后的艰难处境,我想这就是他自己的童年生活,所以他极力反对孩子生下来,不希望孩子受自己一样的苦。
这样一个成长经历的医生,与这里格格不入,这也是剧里没那么压抑的有些偏喜剧的设定,我还挺喜欢的,后面可想而知必然是感化医生,或者说嫌弃病人、理解病人、融入病人。
剧情就说这么多吧,总之孩子不适合生,但是两人很想要,生下来了,住进病房,没了。
戏剧化的效果吧,我觉得为了效果而效果,比如送产的时候车子坏在路上,生在车上,感觉也没什么意义。
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没必要那么戏剧化。
讨论几个事情。
男女对立,为什么要放在第一个,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快要放弃豆瓣的事情。
这个电影也没说要歌颂母亲吧,很多人觉得一直在表现父亲和医生,我看下来也是这样,但是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吧。
任何表达总有自己的发力点,放在男人身上或者放在女人身上都行,我说的是都行。
这一部放在男人身上很多人就破防了,还搞什么男凝,真的是,你不如用这个精力去搞本新华字典(女),好不好。
况且这部剧虽然没有把着力点放在母亲上,但是我觉得母亲从一开始织小毛衣,到后来在微波炉旁说的话,到对孩子的爱,一直到最后,我觉得她打动我了,可能戏份没那么多,但是很好啊。
怎么了,就非要盯着母亲呗,这电影名字不叫母亲啊。
再一个关于智力障碍夫妻能不能结婚,能不能生孩子,甚至还有人说什么智力障碍算强奸,我可真是佩服你奥,要不咱写一部新法?
就这么说吧,连着生孩子一起,他们俩这种情况都是可以的,是合法的。
监护人同意,你不同意?
问你了吗?
说实话我看很多评论,真的能看到我十几二十岁的影子,那个时候甚至觉得残疾人都不该生出来,我不能说都该死吧,但是别生出来也别再生了,自己养不了自己还给社会造成负担,那个时候真的是偏激。
我不能说厌恶当初的我,但是现在平和了,尤其是自己有孩子以后,怀孕的时候医生各种检查,每一样都让你担心孩子不健康,害怕先天怎么样怎么样,那么焦虑的日子,你怎么忍心不看孩子一眼?
当过父母的,真心当过父母的,怎么忍心把孩子打掉,哪怕他身体不健康,你也想好好照顾他。
你说这种决定理智嘛,当然不理智,最理智的方式其实是独善其身,婚也别结,老了去养老院,但是我觉得感情里本来就掺杂着不理智,那么理智,还哪来那么多感情?
机器人够理智不?
有人说孩子必然不幸的,因为智力障碍父母,肯定会受到歧视,这是必然的,在现在这个现实中。
动动爸爸说那是别人的不对,医生说这是现实,这些话都对,我想,说到底这是现实的不对,这是我们这些正常人的不对。
他们智力障碍,我们本来就应该照顾,不是说接到家里来照顾,从感情上起码不能歧视,也可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帮助,哪怕在体、智力劳动上帮助一点,更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去歧视残疾人。
我们人类,本来就是一个社群动物,相互照顾才是我们存活到现在的根本,放弃了这个原则,我想,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可能走不了太远吧。
什么样的父母算是好父母呢?
动动父母的爱,从屏幕里都能溢出来,我想,他可能经历不了一个正常的生活,但是他能感受到完完全全的亲情。
我看有人说若是觉得残疾人的家庭不正常,穷人的家庭也强不到哪去,我是比较赞同的,他们想要一个正常的父母,我们小时候可能也希望父母更有钱一些,其实又能差多少呢?
我上高中的时候住校,父母来看我,骑着摩托车,拿的也是很普通的饭,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尴尬,因为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开着小轿车来的,你看我这个小轿车的表达,那个时候真的就是这样,开小轿车的,骑摩托车的,蹬自行车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父母对我的爱,他们骑着摩托车,冬天里,几十公里的来看我,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我也从来没有对他们说过,因为怕他们受伤。
我想如果动动长大了,也会小心翼翼的照顾父母的感受,保护他们。
可惜导演让动动去了,或者是为了呼应最后医生带着父亲来到这里的情景吧。
医生不就是一个长大了的动动吗。
我不希望这么巧妙的设计,还是希望动动能活下来。
顺便一说,动动的父母他们只是这个孩子没那么健康,他们还是可以正常生育的,以后还可以有孩子,只要他们想要。
这样想着,我有些苦恼,又觉得真好。
总的来看,电影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巧妙,但是很温馨;是个童话,虽然没那么美丽,但是温暖了我。
我不会为了他是个童话就去贬低他,这有什么意义呢,一天到晚的现实现实,我去街上给你录一段,你看不?
院长和曹卢医对谈,先说了“我不管你其他的事”,然后立马跟了一句“你是怎么被医院开除的”,然后就另起话题了。
我一开始以为是bug,后来在金世佳的演绎中才发觉,曹卢医被医院开除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说大实话”。
作为残障者的儿子,他比谁都不希望有人生出残障者,或者残障者再生出小残障者或者健全但没有人好好照顾的可怜虫。
剧本的结构很棒,人物行为动机充足。
这是一部在国内非常难得的关注智力不健全群体的电影,能感觉到主创们深入观察了现实中这些智力障碍人士的生活,无论是日常状态、表情和肢体动作、还是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歧视,都非常真实、非常惹人同情,是一部很优秀很感人的电影。
电影从一个外来者曹卢医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这家东山庭院、走近这些智力略低于但是很可爱很善良的人们,主要聚焦在邱泽和张钧甯饰演的这对夫妻身上。
曹卢医从最开始的抗拒抵触,然后逐渐感受到这群人身上的可爱之处、逐渐被打动,最终能够与自己和解并且将父亲接到东山庭院,如此大的转变,靠的正是东山庭院内众人的纯洁真挚温馨的友情、爱情带给他的触动。
英俊主动骑自行车载曹卢医回家、下定决心学习识字以保护尚未出生的孩子、花自己三个月的工资为他修手机等情节,都展现出了他淳朴善良的本质,这些温暖的举动,不止打动了曹卢医、也打动了银幕外的我们。
电影中的智力障碍群体身上有很多这些并不起眼的细节,正是这些让电影非常接地气也很感人。
电影所涉及到的主要议题也是发人深省的:智力障碍群体能够生孩子吗?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他们只是命苦、他们也有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权利;只有父母自己能够决定、谁都不能越过他们去决定尚未出生的孩子的生死。
他们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拥有正常的平等的生育权和人权,不应该因为他们的一点点不同就剥夺他们的权利,也不应该让他们或者他们的孩子面对他人的恶意或嘲笑,应该以平等的视角和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这部电影借此传达出了平等对待智力障碍群体的观念,这是我们应当牢记的。
在我看来,电影中表现最好的当属邱泽张钧甯这两位演员。
朴实无华的妆造、略带点痴傻的神情和有一点含混的讲话共同构成了银幕上令人信服的角色,相信他们都对现实生活中智力障碍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姿态都有着详尽的观察、并且很棒地还原了出来。
在几处有较强戏剧冲突的片段中,那种有点憨憨的、但又明显带有很强烈的某种情绪的神情被演员完美地呈现出来,能感觉到歧视很难演出来这样微妙的表情,但是最终的表演真的令人赞叹不已。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无论是剧情还是表演都很优秀地还原了智力障碍群体的生活
一、看到很多人在讨论孩子该不该讲降生,那么1.五个月的孩子胎死腹中 和2.降生的孩子只活15min ,没成熟的胎儿和刚降生的胎儿,要探讨的是哪一种胎儿更痛苦吗,5个月的孩子和10个月的有什么本质区别,究竟要怎么看待这两种死亡方式。
我想不明白答案,我觉得问题的重点也不在这,无论哪一种,谁又能免遭痛苦。
(太复杂了一团浆糊, 我没有水平谈这个)。
二、金这个角色没什么特点也没什么意思……也没什么必要(长得还行。
三.这个燕子比英俊(八岁智力)可能还更智障一点,有很多时候英俊会站在更成熟的位置上安慰或者引导燕子。
给我一种两个人又傻又正常的感觉。
但因为我把自己认定为一个正常人,真的感同身受未必做到,只能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接收残疾人的苦难。
所以当燕子连话都听不懂的时候,我对她的心痛存疑,当她说,不生下动动心脏疼的时候,我是懵逼的,因为她当时思路好清晰。
(为了体现什么呢,即使是智力障碍也压不住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母爱?
)四、很多人说的微波炉15分钟倒计时是华彩,但结束的那一刻,这对智力障碍夫妻的那一句“够用了”又把人性本身的贪婪自私表现无遗。
五、关于是否导演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的问题,肯定是有的,有趣的是在得知动动不能留的第二天,导演给我们看了一瞥真实景象,每个病人每个员工以及灰暗的天空草地等等。
我不认为这纯粹是因为动动的死亡而呈现的单纯场景。
乌托邦到现在为止已经褒贬不一,怎么想还是要看人不同的站位和思考。
六、这催生了吗……我可能比较钝。
七、医院吸奶情节其实我也没想那么多,毕竟未遭受生育之痛楚。
我单纯以为是安慰燕子的缓兵之计,但看了大家的愤怒我也逐渐丰富了视野,了解到女性在这个问题上的困境,以及电影本身给大众宣传的导向。
八、剧情里各种无语bug不多说了,反正看的时候也掉眼泪了,乌托邦进去就被圈住了,走出电影院才能好好思考。
有人喜欢有人骂,也算带给我很多思考,即使电影是遭人唾弃的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我就是在看到别人的声音时才发现,我原本想当然的观点是肤浅的。
很可惜的片子,有很不错的设定但没太拍好。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大量配角甚至在片尾才得到了介绍,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整个片子里的作用都比较隐形。
另外男主的旁白过多,埋的男主父亲也是智力障碍人士的点有点过于直白,但却又一直没有直说。
结尾的处理是非常可惜的,先出生,十五天之后再死亡,给人一种编剧既要又要的感觉,第十五天的死亡多少有点莫名其妙。
其实可以一出生就是死的,但通过一些梦境的穿插,一些更有趣的手法去表达这个残酷的事实,是挺容易玩的比较精彩的。
同时我对无工具接生表示疑惑。
还有我觉得最有问题的点在于全片完全没有美好,没有给那些美好的时光留一丝的镜头,或者留了也就是结尾那些。
我一直觉得只有美好过,残酷才能更残酷,而且事实上前半部的渲染是很美好的,但是当时男主其实还完全没有融入这里,他才差不多融入了,就是一个个噩耗的到来。
还有就是很多画面的渲染过了,一开始过于往美好上面渲染,得知孩子有问题之后,突然全是暗色调了,多少有点用力过猛,给人一种很青涩的感觉。
比较明显的就是那个在类似河堤上的远景,他们骑着车走过,那个场景其实挺美了,但是底色也太暖黄了一点吧。
这个片子对智力障碍人士的尊重我觉得比热血沸腾要好的多,想法和故事也算还行,就是最后呈现出的片子实在一般。
2023-10-23看
“极限情景具有矛盾性,它既能让我们看到生命所受的限制,又能让我们感觉自己真切地活着。
一旦我们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限度,我们也愈加能融入生活和自身的存在之中。
” ——《爱与恶On Love and Tyranny》作者汉娜阿伦特。
要说起对于这本书的翻译的用词也曾迟疑过,可在我找来了原版看了以后,发现果然还是本书翻译和编校老师最通透,其他的译本,未免拙劣。
如果有时候看一部电影,就像是进入一次极限情境中(区别于大多数日常的周而复始)。
那么,这时我刚好想起书中的这句话。
而这本书,恰好是吕彦妮老师参加乌镇戏剧节时推荐的一本书。
《最好的相遇》,听说原名是《八岁的爸爸》,确实,开篇非常干净利落地交代了曹医生去到东山庭院的原因,和庭院中所有人的简介,当然也就包括了刘英俊吴燕子的生活状态和缘由。
虽然并不是先天的缺陷,但有的人却不得不停留在“八岁”。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很苛刻的“看客”,也曾经试图去学着去了解美术、摄影、配乐、文学等周边知识的学习和对应,但以观众的身份,当一种即时情绪袭来,其实什么储备都不重要,因为千人千面,万人万思,如果看完你还能记得起这些“感觉”,那么就是与这部电影“相遇”了,哪怕只是某一处的触动。
一位电影创作的前辈说过,从放映开始那刻,就是全部交给观众了,那是制作者的电影,也是观众理解的电影。
相遇时,我看到的,那些片段,比如电影中很多微表情的精细刻画,当燕子听到曹医生摊牌需要引产的原因时,她脸上闪过一丝似懂非懂略微犹疑的神情;当曹医生提起家长会,英俊听懂自己和孩子都有可能被嫌弃时的迟疑、自卑但又瞬而转为强拾自信讨好曹医生的一系列表情转换。
特别是刘英俊,他应该是东山庭院里智力水平相对最高、世俗规则和礼貌学得最好的一个,外出时他会充当带队的角色,戴着小黄帽(虽然那仍然只是八岁孩童才会戴的),同伴犯错了他会制止、会对别人主动说“对不起”“脏东西不能吃”“爸爸会给孩子最好的”,“懂事”与“智弱”的冲突集合在他身上。
他的开心很简单,但他有意识的自卑和悲伤也很明显。
胎儿被查出脑膨出,曹医生因为难过而表现出了另一个极端的气急败坏,“这个孩子不能要了!
”英俊在那一瞬间为了一纸B超照片不被撕毁就本能地撞向曹,咬牙切齿地说:“他是我的孩子!
”他也是痛苦的,痛苦到汽车到站了会比原本的动作更迟缓、更呆滞而被赶下车,留在灰色的天空下一个人哀嚎,他无法用自己会用的语言去表达发泄注定要失去孩子的锥心之痛,直到每天背着的那把为燕子遮风挡雨的雨伞被吹得粉碎,最后被绝望地扔进河里。
这组镜头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但满屏都是一个父亲的不甘心和悲恸。
如果说演员的形体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协助雕型和提前入场观察学习来获得,那么对于微表情的钻研和呈现,眼神的惶恐、自卑的无助,就真的很考验演员功力。
还有许多对人和物的特写,可能是一连串动作的长镜头、侧写、背影,他们因缺陷而特有的迟缓或者跳脱的动作,被风雨吹到只剩下骨架的雨伞就像一个父亲知道留不住孩子的心碎,再比如在曹医生的引导下,燕子从抗拒医院到走下车去做产检的整个过程,从一开始望向医院反向的窗外、一边摸摸动动一边转过头慢慢蹭向椅子的另一侧,小心翼翼地探头看看医院的入口,小小的燕子站在高高的医院大楼前的在大景别下的强烈对比,到抽血前的茫然、以为抽血可以帮助英俊的自我说服的表情、再到针扎上来的惊吓、挣扎和大哭。
所有情绪的层次都是自然递进且无比真实的,让观众看到,这些人,只要对他们循循善诱,他们也学得会社会规则公序良俗,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绪起伏,有自己要守护的目标,只是懂的不那么多,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我们有差异。
燕子会对入夜未归的英俊担心而坐立不安望向楼外,英俊会为梦到孩子嫌弃他而砸墙,他们,开心会笑、伤心会哭、远离了会担心、被抛弃会心碎。
而我们智识正常的成年人,在生活的琐碎交织里又何尝不是通过这些最基础的元素——许许多多的情感单元构建起来的悲欢离合。
他们有自己的维度,也许在行为上我们没法完全理解,可是在情感上是相通的。
自己曾经与一位智识发展不健全的孩子一起上过学,其实当时小小的我也并不明白为什么班上会有这样一位同学,但大家就这样度过了一两年,一起真实地听课、上下学。
我至今还记得ta的名字,当年的ta也能一次又一次完整地叫着我的全名,可能相比于其他人,我对ta少了些抗拒和疏离。
每当ta看到我就会一边笑着一边拖着不太利落的姿势向我快步走来,每当ta被个别小朋友吓过以后会下意识地往我身后躲一躲,每当ta拉着我看ta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迹但也是完成了作业的兴奋,当ta最后转学前用已经学会串联词组但仍组不成整句的方式对我说:“带领巾”、“我想找你玩”……可那时候我太小了还不懂得什么是心酸,只觉得突然不忍心直视这位曾经每天都会看到的同学,握了握ta的手。
直到ta再也没有出现过。
直到现在,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几乎全然忘记了ta的存在。
直到看到曹医生在东山庭院与这个家庭相处的始末……他们寻求的不仅于关爱和照顾,而可能更多是希望像周围人一样的亲近与平等的尊重、好好生活的机会,即便他们自己很可能都意识不到,这是怎样具象化的东西。
看电影的时候,作为普通观众,虽然阅片量很少,但有时候仍然免不了在画面声音到来之前在心里有些预设。
可无论前一瞬间的预期如何,总会有那样的下一个瞬间:它们,在剧情逻辑层面是在你的估量范围之内的,而在情绪情感给予层面是超乎于你的意料的。
如果要选出与电影“相遇”碰撞印象深刻的段落,现在想来反而好像不是一些典型的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一些缓和的,因为它们给予的情绪,和演员的演绎表达,让我深深“感同”着。
一直觉得,外物的纷扰和经历的差别,可能很难有真正深入心底的“共情”,即便我们总是借用这个词汇。
而“感同”,是无法抗拒的本能。
那一段听着微波炉倒计声音的十五分钟。
时间流失最直观的表达确实有很多,比如时钟、沙漏等等,但或许那些是侧重在“到点了”“结束了”,从指缝中流走的抓不住的。
但对于智弱者,要用最易从感官上理解对于生命时间的过程和概念,又同时可以让观众作为正常人感受到短暂人世的无力与不忍,用微波炉倒计时真的是特别巧妙。
记得小时候家里第一台微波炉是数字时钟式的显示屏,每当看到数值往下跌到30、20、10、5……最后到1,再到ENDING,叮的一声,那长长的声音,每蹦掉一段数字,那种紧张的感觉都越来越明显,有的时候,心会跟着一起砰砰跳,特别是有心事的时候。
最后的那一声,是落定,也是一种审判。
后来,也用过转盘式的微波炉,有时候干脆刻意避开那转动的最终宿命宣判的声音。
转盘停止,燕子缩在英俊怀里小小声地说了一句:“够了”。
这两个字,重重敲在了我的心上。
她有点想哭但要忍住,这一世的母子缘分,她所求不过“我想见他”。
那一刻,她应该是懂得的吧,对自己血脉的期待,如果上天指定无法长久守护,就尽力在每分每秒里去充分地、竭尽全力地爱和感受。
来过,拥有过,在那时刻我们真切地抱紧过彼此,用尽此生全身力气去爱过,够了。
曾经与家人也讨论过类似的话题:“将来你有一天终究应该还是会离我而去,又或者可能相隔很远,但现在、今天,能这样好好爱你,像小时候抱抱你,就,够了。
”你我都来过,哪怕只能像焰火一样短暂,是你我最不后悔的爱。
手握这份爱,无论在哪一重世界中,彼此其实未曾离去,只是换了一个方式,陪伴。
看吧,所以我又哭了。
在一种极端情境下,极致的体验会刺激着人们打开思绪的极限,重获新生。
曾经看过的另外一部影片,一个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悔纠对于孩子的离开,直到她回到当年做出无奈选择的北海道,在极端的痛苦下,她跳入了日本冬天最寒冷的冰窟海水里,刺骨的冷、刺骨的痛、刺骨的绝望,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对女儿的追寻,直到在濒临窒息的时候冲上水面。
片尾母亲说到:越是想掩埋,越是证明存在,证明我如此在乎你。
如果与智弱者的相处也是某种程度的极端情境。
也许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去评判英俊燕子生下孩子这个决定的对与错、利与弊,而且科学的事实也赤裸裸地不可逆转。
但是,不曾放弃,也是我们作为朋友乃至亲人确实“做过”的事实。
所以我想,上天还是不忍地将十五分钟延长到了十五天吧。
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回望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所欲,都将重新洗牌。
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信以为支柱的一切轰然倒塌以后,有时候可能也就无所谓放不放下或执着与否,因为一切虚无过后同时也可能会迎回一切的重启、充实。
从医院回家后,燕子看着瘪下去的腹部,她习惯了动动活在那里与他们一起的这段时光,说:动动不见了。
于是英俊带她来到窗前,看着那座已经搭好的小木屋,重新开启一个宇宙。
生命中因“相遇”而获得力量——这是钧甯姐在西宁影节时聊创作时提到过的。
所有的过往和力量,都化作了一部分永远刻在了我们这个人里。
这些相遇经历的人与事,既能让我们看到生命所受的限制,又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真切地活着。
虽然有矛盾性,可一旦我们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限度,我们也愈加能融入生活和自身的存在之中。
看到并感受着我们的限度,同时也能让我们体悟生命之重与爱之不易,紧握我们在此时此地所拥有的一切。
感谢你让我与燕子与英俊与东山庭院相遇。
来过,爱过,相遇过,努力过,拥有过,遗憾过,和解过,平静地温暖而遇。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