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本总是精品电影的良基。
〈Thank You for Smoking〉很爽口,是部有智商有水准的作品。
只是有点善意。
我看了开头就乐得不行,海量信息,短短几分钟就把美国政治文化上上下下讽刺个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
轻松的搞笑,不乏深意,但是不卖弄,不做作。
只要保持到底,就会是一部精品,我想。
结局......比我想象得还要好。
(也可能是我的想象力有限)我一直琢磨着,怎么能学点手段,推荐别人都看看这部片子?
手段得高,就象电影里的尼克•内勒,无论面对任何责难,也能推动人们自主选择吸烟。
他的专长是,面对任何境遇,都能找出办法维持自己的优势。
这个专长的基线在于——————说话的技巧。
《感谢你抽烟》实际上就是关于与人打交道的魅力。
尼克•内勒可以起到一个典范作用。
在这个社会里,很多时候,是非正误、道德良知不是靠什么标准来判断的,而是取决于特定时刻,特定场合,它看起来是谁占了上风,看起来谁更象是对的。
这就纯是个技巧问题了,谁掌握的东西越多,谁越看起来是“正确”的。
有一种职业是专门为这个而生的--律师。
这就是尼克•内勒喜欢引来比喻自己的原因。
蔓延到烟草“代理人”的行业上(更广的,蔓延到枪、酒业和政客身上,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同一道理),尼克•内勒采用游走于各种标准之间的心理战术,成就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他比别人更了解生意、传媒、政治、大众,乃至整个社会,所以也比别人更适合这个职业。
无论何时何地,总能立于不败之地,哪怕明知道立场是错的。
《感谢你抽烟》的结尾,有点善意的妥协,相信谁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
该讲的东西都在影片中间,喜欢和很多人打交道的人,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非常好的电影。
是吸烟救了尼克的命。
他有两个金句值得被分享。
一,尼克在向儿子解释自己的工作性质时这样说:我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很擅长运用道德的灵活性,就像律师那样。
二,在国会听证会上,尼克说,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抽烟可以治疗帕金森。
议员质问尼克,既然你们烟草研究所接受了大烟草公司的资助,那么你们的研究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尼克说,完全不会,就像政治献金完全无法左右你们政客的立场一样毋庸置疑。
其实如果这个电影放到今天来拍,尼克会有更多金句,比如:大数据显示,吸烟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机会远低于不吸烟人群……【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这几天戒烟刚刚看的这部电影「感谢你抽烟」诡辩话痨片,片中男主角作为烟草商的首席游说人,直到有一天被人浑身贴满尼古丁贴片放置林肯雕像上,充分展示了何谓三寸不烂之舌,这部电影相当不错,细节做的相当精彩。
从中的对话技巧,辩论技术还有Aaron思维的切换方式各种辩论妙趣横生。
也让我有了新的体会。
希特勒说过:谬论重复一千遍,它就是真理!
这种可怕的言论现如今仍然在商品推销环节中很有市场,到处渗透的广告,无处不在的传销,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应该信的?
评论里有句话说的很好: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I'm his father, you are the guy fucking his mom.""Is it good?" "Good? It would make you believe in god."argument or negotiation"I don't have to.I prove that you are wrong.And if you are wrong, I'm right. "
对一件事物下定论,你有无数个证据,但别忘了,我是找茬方面的专家,依然可以颠覆这个定论。
电影中的内勒就是靠说话和说服谋生的人,每天说服就像吃饭一样利索。
我可以得到任何妞,我可以得到任何工作,我可以说服任何人,我是这方面的天才,但与此相比,我的过人之处在于可以随意颠覆你们对世界的认知,而我只用两句话,就可以搞定这一切!
最牛逼的说服,让固有牢不可破的世界,发生了一场认知的颠覆。
如果你看过“Conversations with Other Women”就会明白Nick Naylor就是一个善于演说话的角色。
而且他的形象完全符合职业说客的标准,英俊、面带笑容、幽默、善变、强词夺理、误导、总之利用一切手段来达到目的。
故事情节是说三个顶级职业说客每周聚餐,他们分别代表了烟草公司、酒类、枪支生产集团的利益。
而他们自嘲于他们所代表的产业每天所导致的死亡数量。
而职业说客的生活当然非常刺激:不断地面对挑战,嘲讽众议员,误导媒体,偶尔面对谋杀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又很乏味:没有任何人喜欢他们,有更多的人仇恨他。
烟草公司最终倒台了,但是Nick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继续着职业说客的生涯。
从情节的主线来看,这是一种反烟草的讽刺型影片。
将一个具有“道德灵活性”的说客表现地非常生动。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影片并不是一味的说教和批判。
编剧并没有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说客的身上,也没有把他丑化成妖魔鬼怪。
相反,这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有烦恼。
特别是安排了他的儿子了解他的工作的情节。
这个小家伙明白了说客的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己分清真假的重要性。
这也反映了美国的个人价值观念: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和陷阱、你必须自己明白你的选择的后果、政府不可能包办你的一切、所以如果你落入了陷阱只能怪你自己。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味地攻击烟草公司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尽管看起来最有效),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每个父母都负责任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吸烟的危害。
当然这也是当今美国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因为美国人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
开始看这部片子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想看看这个家伙是怎么瞎掰的。
但是,他在儿子的教室里说的话,也许在老师或者很多人眼里有多么多么大逆不道,但我却认为没有错:不要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事,你要自己判断。
刚开始的时候,这片子让我想到了战争之王。
看那部片子的时候我就有想说,他们其实并没有错。
没有卖烟的人,世界上就没有烟了吗?
为什么不关闭所有烟厂而要责怪卖烟的呢?
没有卖酒的人,世界上就没有醉鬼了吗?
没有卖枪的人,世界就和平了吗?
……这些想法就跟讨厌电视里演反派角色的演员一样可笑。
电影里没有涉及这个情节,但我自己有想说,我干这一行,但是我试图不让青少年抽烟,不让孕妇抽烟……不过这貌似天真了点,唉。
其实只是想说,很多事情总会有人来做,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事情就是这样。
吸烟的好坏,其实没什么好去探讨的。
值得探讨的是你对待每一件事的看法到底是从众还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呢?
your own opinion事物的辩证关系注定了每件事都要好坏两面,香烟也不例外。
而最后,尼克选择了另一个异曲同工的代言物品--手机。
太赞了。
他是说客,其实不尽然。
他是在提醒世人,事物的两面性。
极为搞笑的一个桥段就是那个女记者的无情利用以及老板的无情抛弃。
那个所谓揭露“正义”的新闻人,还有那个视利益为一切的小人。
(其实这一点在刚开始他向大老板邀功说那个好莱坞电影明星抽烟的点子是自己的就铺垫了)我不禁想笑,大家都说尼克是凶手。
however, who is fucked indeed?
最后的情节也非常有趣,交待了各个家伙的结局。
很不错。
很美国。
《感谢你抽烟》中主角尼克是烟草界的说客。
他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次又一次地给消费者洗脑,让他们认为抽烟是很酷的行为,有权利选择是否抽烟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然而,消费者真的是自发形成购买香烟的决策吗?
老电影里,打扮很酷的男演员/美丽性感的女演员在没有对白的时候总会抽烟。
不同电影里重复出现的抽烟场景让大众在潜意识里觉得抽烟是很酷/性感的。
烟草公司想让消费者们觉得可能出现的健康隐患在维持魅力十足的个人形象前也许没那么重要。
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致瘾性极高。
如果一开始消费者们只是模仿电影情节去试试看抽烟是什么感觉,等到他们缓过神来想停止时,极有可能会出现烦躁、抑郁、精神很难集中、头痛、嗜睡、或肠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难受之至时,很多人就会决定不戒烟了。
说客尼克看似合理和捍卫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那套说辞实质只是为了让烟草公司获取更多的利益。
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烟草对于消费者身体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商家都利用反复出现的广告和其他宣传策略入侵我们的潜意识给我们洗脑,并让我们觉得是我们自行选择去购买那些商品的。
在电影院电影播放前几乎每次都会出现一家人买可乐、爆米花的广告。
广告中的男女老少买好食物后脸上都会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神情。
有时候广告里还会出现喝可乐时发出的愉快声音。
这个广告就是想在顾客的脑中植入一个观念:看电影时如果有可乐和爆米花一家人会更开心。
我们的潜意识里慢慢会记住可乐、爆米花和电影应该时搭配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观影体验就不完整了。
类似Supreme的潮牌给消费者营造了一种穿了潮牌人就会变酷的感觉。
它们利用饥饿营销,让想走在时尚潮流前线的男孩女孩们凌晨抢购那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衣服和配饰。
也许这些男孩女孩家里的衣服早已堆积如山,但为了想融入所谓的潮流文化,他们在肾上腺素的驱动下在零点抢购了一件又一件可能并不需要的物件。
潮牌们让潜在顾客们觉得如果没有抢到最新款的样式,他们就不算走在潮流的前端了。
潮牌公司们看似没有强迫顾客买任何东西,但它们营造的紧张刺激的限购活动会让消费者们瞬间肾上腺素爆棚、失去仅有的理智。
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品牌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无一例外地夸大着功效,让顾客真的以为用贵一些的就可以永葆青春。
据皮肤科医生说,做到充分清洁、保湿和防晒就足够了。
贵妇品牌们吹嘘的那些神奇功效最多就是停留在表面,不会真正渗透到皮肤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消费者们也许会觉得再怎么说也是自己决定花钱买这些商品的。
但如果没有无孔不入的广告、潮牌不再使用饥饿营销、护肤品不再过分吹嘘效果,我们中的多少人真的还会继续选择购买?
商家们先用病毒式入侵的广告/大量影视作品场景在消费者的潜意识里留下消费让生活更美好,然后再大谈选择购买什么是我们自由意志的体现。
也许等到账户余额不足时,我们才意识到在刚结束的抢购活动中自己又失去自我地买了多少东西。
也许,我们在购物时感受到的自由只不过是品牌商的幌子罢了。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弹性道德观这件事就很烦。
作为基督徒,我也时常因为同性恋,婚前性,招妓合法化,色情影片,过不过万圣节,入不入党之类的事情头痛。
生活平顺时,这些问题通常可以用信仰或个人追求的大前提轻松解答:你有一个既定身份(是个体面人),怎么可以做xxx?
但当利益变成谈判绕不过去的环节,一切都要为利益让道。
曹公言“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就是这么的讽刺。
又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难道推翻一切传统就能过得去吗?
也并非如此。
人生最后讲究的是风险控制。
所谓人在世的一切修炼,一切斡旋,说到底还是为了生存,并且要生存得好。
至于忏悔,到时候再说吧。
这是第一层思考。
第二层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疯马秀事件。
不光跳的人要封杀,看的人也要被株连。
虽然教会和党的关系时好时坏,国外的人看不惯国内的各种政治宣发已经是常态,但在某些事情上传统又还是和传统能统一阵线。
试想如果跳一次艳舞的报酬是你平时报酬的好几倍,你愿意去跳吗?
好人(传统捍卫者)会拒绝,工作狂会答应。
为了利益而活是最有效率最简单最不容易内耗的生活方式。
第三层思考,我想大众对社会精英存在一种期待误区,总觉得因为他们是超人,所以他们必须有利于我,有利于自其以下的所有人。
其实就我小半辈子的观察来看,精英一定是工作狂,却不一定无私。
细想人们对好人的定义,无非是对自己有利,万事成就我,万事顺从我,万事考虑我甚至我的子孙后代,乃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好笑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精英基本都是目标明确,不择手段的。
人有A面必定带连出他的B面,从工作狂的A面推倒出的应该是其利益至上坚韧勤奋的B面,从好人的A面倒推出的是其乐善好施不求名利的B面,何苦把人放在不合适他的位置上呢。
好人就像全职太太,如果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不奖励好人,那么做好人就没有价值。
有一个情节蛮引人遐想。
尼克和儿子发生了一场关于“香草味的冰激凌好吃”还是“巧克力味的冰激凌好吃”的争论。
Joey坚定的认为这场争论是两个观点的争论,Nick却说你和我的观点都不重要,其他人的观点才是重要的。
只要证明了你不一定对,就会有人为我的观点买单。
确实是诡辩,但确实令人兴奋。
你在和我谈道德,但我心里关心的其实是利益。
只要能挣够养家糊口的钱,什么样的观点都是值得为之站台的。
你能说他是个坏人吗?
确实,对烟瘾患者来说他是个坏人代表,但对其他人来说。。。
未必,至少儿子还觉得他是个英雄。
男主人公是个标准的利己主义者,说什么为了儿子的将来放弃烟草事业太虚,为了人身安全,加上大领导挂了公司马上要reorg直属上司又有弃车保帅的前科才比较正常。
不说了,我要去看两本逻辑思维书,练练嘴皮子也是一口饭吃。
感谢你抽烟好的广告和公关对产品销售至关重要。
电影披露了烟草行业为销售香烟所使用的各种小把戏:把吸烟给象征化和符号化。
它象征着叛逆和酷,吸引着青少年陷入烟草陷阱;象征着性感和浪漫,他们花重金贿赂好莱坞电影公司,在影片里投入吸烟的镜头;象征着节食与瘦身,让女性加入吸烟行列;象征着自由,哪怕对身体健康有害,但是烟草行业只会告诉你,吸不吸烟在你,你拥有吸烟的自由选择权。
仔细思考,他们细分顾客,投其所好,按需供应。
再利用主人公游说家的天赋,于是,烟草业不顾道德约束,赚得盆满钵满。
剧情让我是有点看不进去啦实际上一个嘴巴就可以改变世界哈
挺长时间没看过这么有趣的电影了
神经病
烟草背景下的恶俗片子!
负能量的电影,提倡吸烟
又见诡辩
诡辩,人才啊!简直是中国的苏秦、张仪转世啊~~
很funny啊,把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工程以及它跟传媒、政客之间的博弈很黑幽地讲出来了,还顺便拿经典电影开了下涮,当然结局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式恶心人。还有一个好玩的是,整部片除了二次引用的镜像外没有任何一个抽烟的镜头。
haha....玩嘴皮子也是要有技巧的
艾伦演那种侃侃而谈疯话正冒的坏人鸟绝了,浮夸代言人
不谢
拥有这样的口才是我想要追求的哈哈哈
好口才 有意思的台词
妙!
ok funny. 三寸不烂的舌头。
20200824 219没看的必要,好无聊。
一根烟也没出现的电影
说客...
装什么三观不正←_←
废笔太多。太过典型美国喜剧片了,让人感觉有点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