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为了红,人前吃得香,人后吐到哭。
女人为了美,开眼角动鼻梁整下巴,只为追逐别人的一句:漂亮。
胖人为了瘦,节食、运动、报减肥班、做手术,只想成为“最美的自己”。
为了大众眼中的好、美、瘦,我们忽略自己的真实意愿,只为和别人一样,但这样做真的好吗?
电影《大饿》或许能给你一个答案。
剧中的姜映娟(蔡嘉茵饰)重210斤,30岁,被学生称为“大恐龙”老师,做得一手好菜,却依旧摆脱不掉胖带来的歧视。
阿娟性格温和,是一个乐观的胖人,但因为胖,她成了被取笑、轻视的对象。
生日当天,母亲爽约没回家,第二天回来却送了她一份礼物——减肥课程,并说:“你现在不减,以后更难减。
”
似乎胖人什么都不做,只因不是大众眼中的瘦,他们就错了,他们就应该减肥,不能随意吃喝。
正如本片的片名《大饿》,让胖人感到大饿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饿,还有心理的饥饿感。
人在满足他人期待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饿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减肥造成的这种“大饿”不仅是阿娟的痛苦,也是每个胖人的痛苦。
他们是被大众标准束缚住的“胖人”,体重没有超标,却因不是大众眼中的“瘦美人”,一再逼迫自己减肥,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胖”是他人眼中的原罪胖就是没有自制力,胖就是失败,胖就不能玻璃心脾气差,似乎胖本身就是一种错。
胖人的世界看不见善意,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恶意,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便可能伤害到胖人敏感的心。
漂亮的人,性格不好,依旧有人喜欢,但胖人却要学着改变自己的性格,让人喜欢。
阿娟性格好,善良、乐观、温和,与小朋友相处愉快,擅长做美食,但因为胖,她的优点被忽视。
阿娟为小朋友打饭时,与小朋友闲聊开玩笑,像朋友一样相处,母亲看到后却指责阿娟:你跟他们玩,以后怎么管得动他们。
阿娟提出要帮母亲制定小朋友的菜单,却又被母亲说道:“你把自己吃成这个样子,哪位家长敢把菜单交给你。
”
阿娟不服气地争辩道:能力和身材是两回事。
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阿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她胖,在厨房煮菜是一件没出息的事情,阿娟现在的生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
母亲认为的负责是,三十岁的阿娟应该去减肥,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煮一辈子的菜。
对阿娟而言,煮菜是一件开心的事,她也享受这样的快乐,但不被母亲理解。
似乎这个世界,大家都对胖人失去了耐心和平常心,胖人的好心也容易被误解,被欺负,说了也只会换来别人的不相信。
公交车上,阿娟好心为老奶奶让座,却被说:“小姐,你还是坐着吧!
”
家门口,阿娟拿出钥匙开门,却遭到邻居猥亵,反抗过程中导致邻居滚下楼梯,却被邻居老婆嘲笑道:我老公眼瞎了,才会看上这死肥婆。
似乎胖本身就是一种原罪,无论你做什么,怎样做都是错。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胖人必须要承担起胖所带来的折磨。
因为胖,找工作被拒,逛个超市购物,被别人指指点点,走在街上,也会有人在背后偷笑,出门坐个车,也会被用胖来开玩笑。
似乎这个世界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男人、女人、胖人,胖成了一种群体代称,没有性别之分,他们不敢拍照,没人一起玩,要想融入他人,必须减肥改变自己。
胖人也想正常生活,但最后也只能被外界环境逼着去改变,去减肥,去变瘦,去成为大众眼中更好的自己。
阿娟,千万胖人中的一个缩影片中的阿娟为了不再让母亲失望去减肥,到了艾伦减肥训练营时,艾伦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减肥?
有人是为了不再被工作拒之门外,有人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只有阿娟是因为母亲让她来就来了,她不想再被母亲当成一个失败品,不被看好。
阿娟说完后,换来的是大家的哄笑,艾伦却说减肥是为了,不再让别人选你,是因为你比较便宜,不再因为胖被低估工作能力。
这确实是胖人的内心所想,他们不想再受到歧视,不愿再经历穿衣服被说不适合,吃东西被嫌弃胖,坐公交被嫌弃占位置。
戏中阿娟的痛苦遭遇很真实,胖人的敏感自卑演绎得很好,这不只是演员是胖人的原因,而是导演谢沛如也曾是胖人,并且深受此影响。
《大饿》是谢沛如替胖人的发声,也是为曾经的自己发声,她希望大家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胖人。
青春时期的谢沛如胖过,而且胖成为了她的一个阴影。
那时的她因为胖,被别人称为“阿肥”,并因此失去自信,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讨喜一些,她会故意做一些好笑的事情,让同学认为她是一个好亲近的人。
即便后来谢沛如瘦了下来,胖的阴影一直伴随她,让她非常在意自己的体重。
生活中,像谢沛如这样在意体重的人并不是少数,特别是女性。
对于女性而言,减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在追求瘦和美。
艺人为了上镜好看,刻意控制自己的体重,每餐不敢多吃。
普通人,为了追求明星们的瘦,为了维持大众眼中的“好女不过百”,减肥节食,只为了瘦。
似乎,我们瘦下来就能成为更美好的自己,谁也不知道这种风气怎么形成的,但瘦就这样成了一种大众审美。
阿娟为了瘦,节食运动,做胃绕道的手术,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失去了味觉,再也做不出美味的食物。
快递员吴永浩以前也是胖子,后来瘦了下来,阿娟曾问他怎么维持瘦的,他说靠个人魅力。
但在不被人知道的角落,他努力催吐,把吃掉的东西吐出来。
吴永浩看着是一位阳光热情的人,但内心却充满负能量,他认为改变自己迎合世界更容易。
我们为了追求大众期待的样子,失去自我,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正常人,减肥、变瘦变美,但这个标准谁也不知道怎么来的。
活出真实的自我,很难胖没错,瘦没错,你想被他人认同没错,但歧视不处在标准中的人就有错。
瘦是美,胖是丑,这是谁制定呢?
瘦与胖本该是人不同的状态,而不该是被嘲笑的原因。
我们经常在真实的自己与他人期待的自己中纠结,矛盾,在追逐他人认可中丢失了自己。
其实我们更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但能真正活出真我的人很少。
我们处在在这个社会中,必然会受到大众观念的影响,很难忽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阿娟之所以能在最后勇敢拒绝成为“更美好的自己”,是因为她为减肥做了很多努力,能做的都做了,却为此失去了味觉,无法吃到最爱的食物,她怒了,和想象中的瘦女人打了一架,并喊出那句“去你的更完美的自己”。
如果你以为《大饿》是在讲一个人怎样减肥变瘦的,那就错了。
它探索的是我们到底该为什么去减肥。
如果是为了他人心中的“瘦美人”,成为大众期待的人,那我们没有必要去减肥。
如果是体重超标,严重影响了自身健康,那不需要别人说,我们也必须去减肥。
但现实却是,我们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同,刻意折磨自己,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
听到别人说自己胖了,便想法设想让自己瘦下来。
也有人为了瘦,忍着减肥路上的折磨和痛苦,但就是做不到大家期待的“瘦”!
所以,当你看到别人减肥无果时,不要说还不是你没自制力才胖的,也不要说,你那么胖了还吃。
如果有人要你像他期待的那样,你也完全可以说一句,去你的更好的自己。
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如果只能这样,坦然接受便好。
《大饿》结尾时,阿娟坐在路边,听着路过的人议论“来这减肥的人都是没自制力的人”,另一边,一位微胖小男孩开心地吃着食物,他还没有意识到胖会让他面临世界的恶意。
电影中,阿娟放弃了减肥,不再追求完美的自己,看似是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但依旧改变不了他人的看法,她能做的仅是善待自己,戏外的我们也是如此。
我们无法阻止他人的看法,但要更爱自己一点,对自己宽容一点。
当你胖没能耐时,大家会嘲笑你胖,但当你有钱有权时,你的胖就成了你的个人魅力。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无法改变他人的看法,但却可以去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
这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努力,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我们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追求更好的自己,也可以勇敢拒绝别人要求的完美。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妥协而充满善意,它只会因为你强大而充满善意。
“那么你觉得让别人选你,是因为你便宜吗”,男教练说出这句话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反鸡汤文学还得是湾湾!
明明是一个励志故事,但是阳光很少,风雨很多,身材肥胖受到别人冷眼,还要遭受猥琐老头的欺负,就算自己是弱势的一方,但是因为外形原因还是备受白眼!
以为真心遇到一个阳光帅气又励志的男孩子,但是他也是为了不回到那个受伤的世界也在催吐减肥。
一个有着自己性格的小孩子,因为世俗不能做自己。
结尾虽然很难过,但是又很真实,减肥哪有这么顺利,心想事成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努力就有很高的回报吗。
在许知远自己做的访谈类节目“十三邀”里,他说到: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许知远之所以要带上“偏见”是因为他只是通过“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别人,了解这个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反思,这只是他看“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不足以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会,所以他是带着“偏见”,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偏见,甚至可以说成见,无处不在。
我们经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样的俗语一方面是证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换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一种“偏见”呢?
细心观察一下,我们这个社会对残疾的人,对有过犯罪前科的人(那些屡教不改的、穷凶极恶的除外),对“罪犯”的家人,对有心理疾病的人,对肥胖的人等等,无一不充满各种各样的“偏见”。
今天我要说的电影-《大饿》,讲述的,就是整个社会对一个“胖子”充满各种恶意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叫“姜映娟”,因为身体肥胖,从小就没少被嘲笑和捉弄,包括她的母亲,在她很努力的报名瘦身课程,很努力的节食,参加各种锻炼为减肥但外形变化不大的时候,不但没有鼓励和关心,反而质问她: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另一个故事就在我身边,今年学校安排带“艺体班”,就是把所有学习音乐,美术,体育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这样方便管理和安排课程。
今天老师们在班上所有科任教师的微信群里闲聊,一个老师说:张同学今天告诉我说从今往后他要努力好好学习。
然后我们其他几名老师纷纷表示这一点都不可信。
原因:他已经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打“嘴炮”,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已经严重透支我们的信任,是以都表示不相信;其次,其实我们又何尝没有带着“偏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们呢?
且抛开他们本身文化成绩有多惨不忍睹,行为习惯有多么差强人意,他们也还是一群孩子,成绩差?
没问题,多督促,多指导;行为习惯差?
不着急,慢慢一点一滴的纠正。
这不也就正是教育的目之所在么?
说回到电影《大饿》,支线情节还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在姜映娟妈妈所办的幼儿园里的一个“性别错乱”的小男孩,在姜映娟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大胆的穿上女装出去逛街和上台表演,虽然最后还是被他妈妈气急败坏的阻止,但起码也还是完成他的心愿;另一个是“阳光快递”的小哥,也算得上是姜映娟的男盆友,他曾经也是一个大胖子,现在却廋成一道闪电,而付出的代价是再也不能好好的吃饭,品尝天下美食,因为他用的手段是“催吐”,在用餐过后把所有吃的东西全部吐出来,既折磨身体又折磨心灵。
影片为什么要拍这两个角色和支线,当然还是为映衬女主,映衬出她对这个对胖子或者“弱势群体”充满种种恶意的社会的反抗和挣扎,大胆鼓励那个男孩子去完成心愿,反衬她自己,就连想把自己的形象和亲手制作的美食印在她妈妈办的幼儿园的宣传手册上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而“快递小哥”的表面“阳光”,背地里却用着非常的手段在保持体形来反衬她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她根本没办法用摆脱肥胖的控制。
影片另一个情节是,她回家的一个午后,对门的一个老伯也刚好回来,在快要进门的时候,突然一把抱住她,大意就是说她这么胖,肯定没人喜欢,一定很寂寞,然后对她进行调戏,结果被她一把推下楼梯,老伯的妻子赶来的时候,还责怪女主,恶毒的咒骂,人身攻击,说女主这么胖,她老公怎么可能看得上,一定是她主动勾引云云。
还好快递小哥刚好送快递来,目睹整个过程,可以为女主作证,事件以对门那家人搬走收场,算是女主对抗这个充满恶意社会的一次胜利。
从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噬罪者》到《谁是被害者》,再到电影《大饿》,感谢台湾省的影视剧工作人员们能够,也敢于把目光聚焦在这些社会问题上,聚焦于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并且给我们呈现出这么多经典的,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和反思这些问题的影视剧作品。
当大家都来关注,重视这些问题,回归到“人性”本身的时候,这个社会很多的问题应该也就会迎刃而解。
晚安鞠躬下台!
最后勉强达到和解也是因为“打了一架”和妈妈朋友。
我感觉心理的描写和转变突兀且不够充分。
但这部电影确好像让我看见了我好朋友的视角,虽然现实可能没有这么多明显的恶意。
但提醒自己还是要注意表达体贴别人的内心,不要对别人指指点点包容一些,也算这个电影有意义的一面。
小男孩的结尾也是,故事没讲完的感觉。
朋友的催吐最后也没有交代😰
今天从细胞房出来,看到豆瓣提示《大饿》有资源了,当时觉得精神一振,我已经期待这个电影太久了,预告片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但是无论我如何努力去寻找资源,都一无所获,现在在爱奇艺就可以看,简直再好不过了。
为什么那么期待这个电影,可能因为我也是这样体型的女孩子,所以预告片里的每一句,都感同身受吧。
我已经减肥一阵子了,已经瘦了十二斤,终于不再是190+女孩了。
可是,最近迎来了平台期。
可笑吧,这么大的基数,居然还有平台期。
那些励志的帖子里,不都说大基数会很好掉秤么?
为了能早日突破平台期,我只好对自己更加严格。
早晨全麦面包三明治,除了鸡蛋和无淀粉火腿什么都不放。
中午吃一些蔬菜和半个拳头大小的糙米饭。
晚上不吃。
然后,我好饿。
真的好饿。
饿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有的人说饿像是一把刀子,一刀一刀割在肉上,直到把你雕刻成你想要的模样。
在我这里,饿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感觉,它可以从你的七窍,你的皮肤,你的四肢百骸,你的每个毛孔蔓延开来,让你除了饿之外,不会再有脑子去想别的事情。
今天的我,真的好饿。
犹豫了一阵,既然要看电影,又是平台期,不如我们叫个单人的火锅杯吃。
一边看电影,一边吃饭,这种久违的感觉,真让人向往。
四十分钟后,我把ipad放好,火锅杯和蘸料摆好,打开爱奇艺,开始一边吃火锅,一遍看电影。
那个女孩子和我好像,都是一样的只穿宽大的t恤牛仔裤,梳了马尾辫以后,头顶总是有细细碎碎的乱发像是野蛮生长的杂草。
怎么会像呢?
可能是因为胖子都长得差不多吧。
电影里的女孩子,体重205斤,我最胖的时候,比她瘦10斤不到,可是我觉得我没有她胖呀。
或许自己的眼睛会欺骗自己吧,在别人眼中,我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想到这里,我突然沮丧了起来。
当看到小吴手上的伤时,我瞬间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因为同样的事,我在15分钟之前,刚刚经历了一遍。
是的,我又催吐了。
我吃下了火锅杯,喝了号称不长胖的元气森林的牛乳茶,然后,我就后悔了。
解决这种后悔的情绪简直不要太容易,我已经经历了无数次了。
走到洗手间,翻开马桶的盖子,将手指伸到喉咙里。
然后生理性的涕泪横流,排出不该吃掉的食物,等到再也吐不出来了,就洗把脸,若无其事的从洗手间出来就可以了。
然而这次却不同,这次我的猫就站在洗手间门口,定定地看着我。
那个表情和眼神,与电影里的女主看到男主催吐时,一模一样。
我突然,想像男主一样,那个包把自己挡住。
我好难过。
--最后的结局,女主在梦境中,和自己和解,在现实中,和妈妈和解,只不过用了一种代价沉重的方式。
看了下短评,这也是这部电影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虎头蛇尾。
电影里的人和解了,可是电影外面的人还要生活。
我依旧要继续在这种饥饿的生活中慢慢走下去。
装好明天要吃的菜,和一小份米饭。
心里想着,我一定是中午吃的太少了,所以晚上才会这么饿,才会忍不住叫外卖。
鼓起勇气,将明天的半个拳头大小的糙米饭,增加到了一个拳头的大小。
看着卧室的椭圆仪,还有椭圆仪上的运动鞋,我没有什么感觉,只想快去洗漱然后睡觉,这样明早可以早起一个小时,然后蹬半小时的椭圆机,可以消耗约300大卡的热量。
晚安了,这个我无法和解的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正好触到了我一直以来想写一点关于身材和肥胖的东西,一直没有落笔。
这次正好是个机会,可以写一写一个胖子的观后感。
瘦的人其实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会长得那么胖,也不能理解人怎么可以毫无节制地吃成猪的样子。
因为不理解,就会厌恶,或者本能地躲避。
其实很多人在没意识到这是歧视的时候已经在歧视了。
比如我小时候英语不错,觉得背单词是件很容易的事。
老师发下来一篇作业,要背下来的单词大概30几个,我可能看几遍就会了。
但是有的人天生就是不擅长背东西,那些单词就是记不住,背了忘,忘了背,很痛苦。
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想,一定是他笨,或者是懒,不然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记不住?
但后来发现有些人,很勤快,也很努力,但还是记不住。
我就不再瞧不起那些努力而仍没有进步的人。
印象很深有一次,我问我爸,为啥有人考了难么多次英语四六级还考不过?
那么简单不是应该一次就过吗?
我爸很不屑的说:那是因为你英语好,如果考个高数四六级,你试试。
我马上就闭嘴了,难易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胖,不是一种病,我觉得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心理上的缺失。
外界的不认同,或者自己需要一个途径或者发泄口,就寻向了食物。
毕竟和很多事情比起来,吃是很容易的。
吃吃就胖了,没有自控力,又开始变得越来越丧。
就像瘦的人喜欢运动,运动之后感觉很清爽,然后坚持运动越来越瘦。
我是一个胖子,根据BMI指数,我属于肥胖了。
虽然脸长得比较小,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但我还是一个胖子。
不过我始终觉得,如果一个人25岁以前胖,或者怎么样可以归咎于原生家庭啦,或者是外部歧视啦等等环境原因;那是因为还没能力改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一个人25岁以后都长大了,仍然肥胖,那什么原因都不是原因,就是自己的原因。
要么馋,要么懒,要么又馋又懒,饮食不健康。
我现在换了个思路,不再声讨那些难听的绰号,或者是成长过程中因为胖被伤害的经历。
我想把胖和那些标签分离。
有时候胖,其实真的就是饮食和运动没管理好。
节食并不能变瘦,减掉的只是水分。
人一旦开始正常饮食了,马上就会胖回来,并且会反弹的更厉害。
拔罐减肥可以瘦,但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把人身体的阳气都耗没了,人就会变虚弱。
还有人不能长期控制,都是低热量的饮食,会让人感觉低落,所以每周要有一顿高热量的欺骗餐。
要瘦主要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晚上减少热量的摄入,并且要运动,来提高代谢率。
运动一开始觉得很难,坚持下去就没那么难,形成习惯就更容易了。
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减肥成功,或者一下子就暴瘦,那都是不切实际,而且不健康的 我现在还是个胖子,不过我会健康饮食,并且每天坚持运动。
当我不想着一夜暴瘦的时候,我每天都有平常心去吃,去运动,自然而然一个月就瘦了10斤。
中途也没耽误我偶尔中午吃一顿炸鸡,披萨或者火锅。
这样坚持下去,变成瘦子只是时间问题。
不要急。
目标是冬天的时候减到100斤以下。
好想抱抱那个胖胖的小可爱,其实有时候胖子真的很难,很不容易的。
一个爱的眼神,而不是居高临下的逼她成为“更好的自己”更重要。
你为什么减肥?
那些掷地有声的理由其实都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契机。
真正想变瘦一定是没有理由,自己想改变,才会真的有改变。
所以我不再迷信一夜暴瘦,也不相信健身房的私教推荐。
因为真正想改变一定是内因起作用,而不是为了谁,或者为了什么。
不要幻想瘦了生活就有什么飞跃,并不会。
瘦子的烦恼也不少,只是没有肉多这一项而已。
抱抱,明天会更好,好啦我要去吃菜了
之前看过格格的月半爱丽丝,剧情已经忘了,甚至同样的假特效加瘦身逆袭的还有好几部,有一部是徐璐魏大勋?
可是乌鸦边天鹅,一朝瘦身逆袭,帅哥爱上我的剧情除了让人颅内高潮爽一下并不会或说很少会在现实发生。
中午吃两个巧乐兹而焦虑的我刚好被大数据推荐了这个剧,在下班干饭和干饭后终于看完了。
终于到了再也长不高,生活压力同辈压力却老想让人去吃吃吃的年纪。
女生天然被赋予太多“外在”追求,男生则以“财富”为主。
自己虽然受了十几年教育却还是囿于这一套价值体系,不时想减肥想节食,甚至想zhengrong?
好好生活。
看了这么多电影,只觉得这四个字的感悟越来越深了。
电影里多次出现这个物品,相信是有意为之。
鱼缸里的金鱼美则美矣,却被束缚在方寸之地,它的美丽也不过是人类刻意安排的杂交、选培。
我们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有意识的抱团,排挤那些和团体不一样的人群:笨蛋、胖子。
这种偏见被大多数人无意识带入成人社会,某些习惯这种偏见的人更是将其视为幽默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宽容真是一个稀少的品质,理解一个人却很难,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结尾学员、路人的言语都在印证这点。
电影里的快递小哥人设真的很有意思,他应该做了胃绕道手术。
他与女主角间交流似乎带走一种别样的心理:像一个被招安的土匪(没有贬义)去看望曾经的兄弟,你看我现在混的怎么样?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快递小哥极力展示优越感的同时,唯恐女主角发现自己的背后一面。
被发现后选择了逃避。
小宇则映照着女主角的童年、家境。
女主角则是从怀疑到接受,最终被规则同化。
但是同化后的结果真的好吗?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当然,电影最后还是给了一份不错的结局,两辆车子和谐并排行驶在美丽的街道,减肥中心似乎也有所收敛。
女主最后失去了味觉,正像很多人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质。
当一个社会制定出好与不好的区分后,人们很自然的鄙视不好的人群,并报以“这是不努力的结果”的话语来鄙视这类人群。
引人向善固然很棒,但是能不能给予困境中的人们一点同情,不要再以“不好好学习就要当乞丐”来教育孩子。
2021#029评分怎么会这么低?
难道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嘛?
可能是大家都没经历过这种痛所以没有感觉吧吧,但作为一个青春期胖过的女孩,我真觉得片中展现出来的对肥胖女性的恶意太真实了。
小时候因为胖和丑被问题少年嘲笑、被全班同学孤立的时候我真的想像女主一样绝望地大喊一句:“我胖我自己的,到底碍着你们什么了?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即使现在我体重恢复正常了可是青春期的阴影还是缠着我,我除了早餐之外不吃碳水,晚上几乎不进食,常年活在一种极度饥饿的状态中,直到后来因为抑郁症彻底失去了胃口(但还是会很饿)。
东亚社会,或者人类社会这种对肥胖人士的恶意简直毫无来由又令人气愤,而它的反面就是对女性苛刻而恶毒的身材规训,把女人往虚弱、手无缚鸡之力的方向塑造。
希望有一天我能摆脱这种焦虑健康地活着,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容得下不一样的颜色,希望所有女性都能获得解放。
P.S异装癖小男孩那段太感人了吧,lgbt人士手动点赞。
6.9分的评分,说明豆瓣里的大肥猪肯定很少叭。
当然啦,我开学到现在,感觉校园里像我一样的正宗大肥猪也就见到过两三个?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把我们这些大肥猪掰开了讲讲,并没有企图去教育观众“啊我们大肥猪多可怜,大家要可怜我们不要歧视我们”,也没有搞欧美zzzq那套“什么样的身材都可以是美的!
”,而是淡淡然讲讲每一个大肥猪减肥会遇到的困境,并真实地把身边的人展现出来而已。
虽然有隐隐地在说,希望大家无论是异装癖还是肥胖,都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但吴浩仁和小宇又在告诉我们,伪善地跟大家说做自己就好是不现实的,“如果你不负责就不要说这样的话”“难道就没有想过小宇这样会活得很辛苦吗”“你给他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再让他失望”。
是呀,导演也没有想好,对于我们这些异类,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虽然结局还是倾向做自己,但导演自己也不信吧。
最近流浪狗的话题,也挺符合这个说法了。
好多伪善的人只会展现自己的善良,满足自己的善良感,其实根本没办法负任何责任。
最后的最后,还不是小宇一个人很辛苦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吗。
我们都是河边的错误。
要说不同人之间的感同身受,真的很好笑。
大家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些大肥猪管不住嘴,但都是瘾。
都是逃避现实与满足空虚的一个办法。
就像瘾君子离不开药物,酗酒者离不开酒精,性瘾者离不开性,烟民离不开烟,我们大肥猪就是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肥胖,所以遭人嫌,因为遭人嫌,所以就难过空虚,因为难过空虚,所以就吃好多想找寻最简单的快乐,因为吃好多,又更胖。
作为一个肥了很多年的大肥猪,我并不指望他人能理解我可怜我,就像影片里展示的,我们根本不值得可怜。
我更厌恶我自己。
你以为我觉得我自己恶心吗?
我很恶心,恶心至极。
胖子有三宝,冬暖夏凉脾气好。
脾气好,也是因为胖子的存在就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困扰,所以我们处处避着人,处处怕给人带来麻烦。
希望我们每一个大肥猪都能瘦下来吧。
希望我们都能找回健康又自信的自己吧。
希望我们,也能爱自己。
我们要好好地照顾自己。
这是一部讲述“偏见”的电影,也许也只有被这个世界恶意对待的特殊人群,才能去体谅那些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吧。肥胖症的老师和性别认知障碍的幼稚园小朋友,都是点到为止,治愈的部分相对弱些,更像一个劝大家不要被减肥中心套路的避雷指南…
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管好他自己,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完美”,凭什么你定义的“完美”才是“完美”,去他妈最完美的自己啦!每一种人都值得被尊重!
作为一个曾经减过十几斤的女孩来说,我承受过的压力都比这里面诉苦的社会压力、自身压力、自我认知更严重,对于当代社会的肥胖理解还都只是皮毛。
其实题材是很好的,应该是有些删减导致的完成度不够,展开了一些角色和几条线却草草收尾了,故事的展开连接和表现手法有欠缺
很有感觉~
删掉那一部分的话还不如不上映。shame on you ,how dare you.
不要怕和别人不一样❤️
哭了
值得一看的小品,謝沛如劇本討論的東西很有意思。非常喜歡蔡嘉茵的表演,撐起全片的靈魂人物。可惜意外失落金馬新人獎,替她感到惋惜...
有种“鱼子酱山东大席做法”的感觉。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上的。自我认同,难于登天。
无意看完的一部片子 听君一席话 如听一席话的感觉
超出预期的打动人,哭死
一个减肥成功的体力劳动者性别男 居然要靠催吐维持身材???内地版又来剪刀手 剪了个寂寞
不行
其实无非是怎么让自己更快乐
删不删也就那样吧
故事本身商业性一般,基本是个胖姑娘减肥失败的故事,过程中发现各种人性的底线,直至自己也崩溃。太丧,制作上也电影感不足。算小众剧情片吧,票房就别抱太高期望。
“去你妈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某些提及「热辣滚烫」的是不是本身自己也存在刻板印象呢,「热辣滚烫」中其实并未展现过多因肥胖带来的歧视,减肥和学拳击一样呗,都不是终极目的。当然减肥短期内成功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有些许不现实了,我们最后可能还是会因为肥胖被取各种外号,会因为喝酒呕吐觉得不堪其扰,会因为异装癖得不到父母理解…现实没有那么美好。(当然减肥还是有必要的,真不健康,过于肥胖不仅会被取外号,还会经常去医院挂号。)
胖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