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聚焦

Spotlight,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主演:马克·鲁法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约翰·斯拉特里,布莱恩·达西·詹姆斯,斯坦利·图齐,比利·克鲁德普,保罗·吉尔福伊尔,杰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聚焦》剧照

聚焦 剧照 NO.1聚焦 剧照 NO.2聚焦 剧照 NO.3聚焦 剧照 NO.4聚焦 剧照 NO.5聚焦 剧照 NO.6聚焦 剧照 NO.13聚焦 剧照 NO.14聚焦 剧照 NO.15聚焦 剧照 NO.16聚焦 剧照 NO.17聚焦 剧照 NO.18聚焦 剧照 NO.19聚焦 剧照 NO.20

《聚焦》剧情介绍

聚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茶缘玛丽塔的悲剧忌怪岛一千零一夜第2部:凄凉之人终极一班法钱二次旅程大镇反我家的女儿交不到男朋友哎呦,棒球一夏沧海百年最后一个女神嫂子·嫂子我们这一天第二季国民警卫队灰飞烟灭第一季假凤虚凰第一季穿越黑网鬼镜猎蛇求美第二季大喜临门非常情网记忆囚笼疑云密布骨瘦如柴捕快姐姐郝可爱少女前线曼青爱情陋室来自加德满都的人

《聚焦》长篇影评

 1 ) 《聚焦》中7个你不能忽略的细节

很多悬疑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热衷于在电影中隐藏无数细节,以此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聚焦》虽然是一部看起来有些闷的电影,但其中隐藏的大量细节依然十分惊人,看看这些你发现了吗?

1、本以为聚焦小组的成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毕业擅长文字,进入报社工作。

但Mike以前是开出租车的,出生在东波士顿,葡萄牙裔。

2、Mike和妻子分居了,目前是一个人住,具体原因不明。

但平安夜那一晚,Mike来到教堂,他远远的看着教堂里一群唱歌的孩子,还有一个金发的背影,那个背影很有可能是他妻子,二人也许是因为信仰冲突而分居的。

3、Marty是犹太裔,他与Robby第一次见面时在看一本叫做《贝比鲁斯魔咒》,这是美国棒球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

贝比鲁斯作为红袜队成员,是波士顿当地的英雄,却被老板卖给了死对头纽约洋基队。

贝比鲁斯曾说过:如果我要承担叛徒的名声,那么红袜就要以永远夺不了冠军而作为代价。

4、Marty第一次与红衣主教见面时,主教送给他一本《天主教会教理指南》作为了解波士顿的方式,同时主教的名字叫Law。

5、Ben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始终态度不是很积极,是因为他原本有当总编的机会,无奈波士顿环球报被卖给了纽约时报,所以才从迈阿密调来一位新总编,因此Ben内心对Marty比较排斥。

6、Mike从法院获取的关键性文件,他的出租车经过马路时,路边有一个表情麻木的男子在推着孩子玩秋千,那个人是Mike曾经采访过的受害者Patrick.7、 Robby和Mike在周六早上不约而同的来报社加班,当他们走向办公室的时候,总编Marty已经坐在办公室里加班了,可以看出Marty也十分关心报道的结果。

 2 ) 《聚焦》真相背后:奥斯卡、大新闻以及媒体的自我修养

文/鬼脚七2015十足是电影的小年,无论是对于好莱坞还是世界电影来说都是如此,只不过,小年并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而或许只是在说,没有足够多让人惊喜的“意外”出现。

稳重温吞的传记片、大场面的科幻片、轻巧自然的爱情片,大多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套路,但是旧瓶总能酿出新酒,更何况旧瓶酿出的新酒往往更多一份韵味,《聚焦》正是这样的代表。

作为又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讲述的是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小组收集证据,调查报告波士顿地区一系列神父性侵儿童案件的过程。

典型的新闻自由对抗社会权威的故事路线,事实上,《聚焦》不是那种让中国观众一眼看上去会被吸引的类型,这并不仅是因为这个讲述媒体揭露社会阴暗的故事在国人看来几乎就是美国版的《焦点访谈》,同时也是因为影片所讲述的神父性侵儿童的案件和对于整个教会制度的反思在我们的现实中看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距离感。

但是观影过程中我们的感受却恰恰相反,即便不甚了解美国的教会体系,我们也会理解调查小组面临的重重压力;即使并不是教徒,我们也可以体会那些纯真的儿童被尊敬的神父伤害后会留下怎样的疤痕;即使没有从事过记者或者编辑的工作,我们也能看到主人公在追查真相下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这些正是《聚焦》的精彩之处,它来自具体的现实,却传达出普世的情感。

在用影像再次揭露当年的丑闻、展现新闻背后默默工作的英雄之外,《聚焦》几乎同时成为了改编真实事件的社会敏感题材电影的新范本。

这部饱满沉稳,不露锋芒却力道十足的影片成为奥斯卡的热门影片之一毫不奇怪,何况无论结果如何,《聚焦》都已经和它的“前辈”《总统班底》一样,成为对于新闻自由和媒体力量的最好阐释。

媒体的自我修养影片的故事开始于《波士顿环球报》迎来了新的主编马蒂·巴伦,新官上任,马蒂就建议“聚焦”小组重新开始调查此前已经报道过的神父性侵儿童的案子,因为在外表冷静沉稳的马蒂看来,“这个案件还没有结束”。

于是,“聚焦”小组的四位记者就开始重新扫去这件尘封案件的灰尘,重新开始调查这起案件背后的更深真相。

结果当然是惊人的,涉案神父从几个到几十个,民间的受害人团体,法庭解封的重要证据,“大家都知道却秘而不宣的真相”,来自宗教界朋友的劝阻,直到最后那片举世震惊的报道最终发出。

《聚焦》在这个过程当中无疑展示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的坚韧力量,对于标榜着“自由”的美国社会来说,舆论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环,你可以报道政府的丑闻,你可以批评官场的腐败,你可以指责公众人物的失态,但是挑战教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聚焦”四人组挑战的不仅是一个两个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维护这些有污点的神父的整个教会制度。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年的报道刊登之后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也不难理解影片在整个过程当中所采用的冷静朴实的手法所带来的耳目一新的表现力。

《聚焦》是常见的正反善恶对抗的叙事套路,但是却是不常见的不刻意渲染紧张感和冲突对立关系的作品。

影片中没有挖掘真相要经历的冒险历程,没有被教会威胁和打击,没有反派人物的暗中破坏,甚至都没有太多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情感转变,影片只是克制简单、按部就班地展示着这帮记者们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用舆论之力和权势抗衡。

与其说在故事当中对抗的双方是正义与邪恶,还不如说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坚持与随波逐流的放任。

《聚焦》成了对于记者职业和新闻责任的一次礼赞——现实或许就是如此,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和戏剧化,而只有琐碎的细小工作,但是对于追寻真相的新闻界而言,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的琐事当中,累集起了改变现状的力量。

还不仅如此,《聚焦》颂扬着新闻自由的勇气和韧性,同时也并没有神化这些总会有所疏忽的凡人。

随着调查的推进,“聚焦”小组发现当年之所以将这个报道草草结束,没有继续追查,最大的责任人不是别人,而正是他们自己。

各方面的资料、进一步的证据,甚至更多涉案神父的名单,都曾寄到报社,但是却被轻易忽视,无人理会。

“聚焦”的组长罗比在影片结尾处站出来反省自己的失职,这是《聚焦》在主题上最大的亮点,它并没有神化勇士,也没有盲目地赞扬他们的行为。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之中,我们的得以看到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重要性:一念生一念死,或许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不知道何处某人的命运。

在全片绷紧的神经刚刚松懈下来的时候,导演冷不防地再让观众们惊出一身冷汗,是的,还没有结束,不仅仅是那个主教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制裁,反而讽刺般地被调回到更高级别的教堂,世界范围内还有更多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同时还是因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和人性的懈怠之间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结尾处随着报道刊登,从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电话在与之前那些材料被忽视的对比中,成为振奋人心的力量。

反过来看,“聚焦”为什么要执着地扑在这个早已结案的调查上,难道正如罗比那位给神父辩护过的律师朋友所说的,只是新主编为了给自己增添一点知名度而将“聚焦”当做工具,然后就拍屁股走人?

这确实是个问题,对于“聚焦”小组里在波士顿土生土长的几个人来说,挑战当地教会带来的后遗症或许远在他们预料之外,追寻真理的勇者往往会落得众叛亲离。

影片并没有交待报道刊登之后几个人生活有什么具体的变化。

但是组员之一萨莎的祖母是虔诚的教徒,影片在结尾惊魂一瞥地展现了她一边阅读报纸一边满眼落寞的画面,萨莎守在一边,却无能为力。

是啊,真理和情感的冲突是如此可怕,如此让人身不得以。

即使这样,他们也要去做,哪怕开罪朋友,伤害亲人,他们仍然要去做,其中的理由早在一开始就已经由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马蒂说了出来:“报道这样的新闻,才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

”如此简单和直接,调查真相并公之于众,这似乎正是一个记者的无需选择的本能。

影片并未振臂高呼地喊出这样的口号,却明明白白展示出这样的价值判断。

多年之后,《聚焦》或许会出现在高校新闻专业的课堂上,这部影片在尽可能的意义上教科书般阐释着“何为记者”以及“如何做记者”的问题。

纸媒时代的克制挽歌《聚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部古典的影片,这种观感一部分来自影片平静的叙事风格,一部分来自不追求戏剧化的节奏,但是更多的,或许来自这个故事本身饱含的,对于传统纸媒的怀缅之情。

这种感情一方面体现在对于报社日常工作的展现和表达上,在整个调查过程当中,“聚焦”小组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采访当事人、收集资料、筛查新闻,影片不厌其烦地展示着这个重复单调的过程,大量剪成小块保存的剪报,堆积如山的文件,成本的笔记,一遍遍的电话联系,让人几乎怀疑这样的工作离真正的案件核心还有多远。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调查小组发现了地区神父的任职名录,从中发现有过性侵行为的神父都被教会以各种借口调离了原来的教区,而到新的教区任职的细节。

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要从中找出那些有过违法行为的神父,无异于大海捞针。

影片的主人公们采取了最原始的办法,从名录当中筛选出频繁调职的神父,再反过来求证核实。

这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势单力薄的四名组员和隐藏在几大本人名目录中的违法神父之间的无形较量正是经由这些平淡无奇的乏味资料来视觉化呈现的,在这里,传统媒体,或者更准确地说,纸媒的形式力量显然远超越了现代化的媒体形式。

对于资料的倚重或许在当代的新媒体行业当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远不如我们在《聚焦》所展示的庞大资料库当中看到的那样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震撼,我们既可以看到现代化的美国报界对于过往资料的仔细保存和归纳程度,也可以感受到影片中的几个主人公古朴的媒体人精神。

影片对如今已被视为夕阳行业的传统媒体的敬意和缅怀,并没有转化成示弱者的扭捏感慨,而是在展现它的力量、勇气和坚韧。

这场毫不卑微的缅怀,不仅投射在利用白纸黑字揭露强权的故事本身上,也同时投射在在这场斗争当中身体力行的每个参与者身上。

“聚焦”小组当中最为出彩的人物或许是马克·鲁弗洛饰演的迈克,这个热血冲动却干净十足的记者始终背着一个硕大的公文包,穿行在法庭、受害者和资料库之间,生活简单到几乎空白。

这种纯粹的热情带有强烈的怀旧意味,这种人物多少会让我们联想起《编舟记》中相似的职业精神。

或许不同正在于,《编舟记》所采用的日式温暖笔触感慨的独坐寒窗的图书编辑那份清苦和坚韧,而《聚焦》在调查小组的成员们身上挖掘的,是平凡枯燥的日常工作之下隐藏的无限激情。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聚焦》,我们会发现影片在惊世骇俗的故事本身和简单朴素的风格所试图展现的职业精神之间所实现的微妙平衡是多么难得。

即使我们早已知道这个故事来自真实事件,早已知道一切罪恶最终都会昭告天下,但是当涉案神父从报道中的个案,到受害者团体统计中的13个,到民间研究者预估的90个,直到“聚焦”小组最终确定名单时电脑荧幕上显示的87个。

调查小组用愚公移山般的方式从旧纸堆和涉案人员的口中还原出了被教会掩盖和隐藏的真相,这个过程当然远不如动作片中深入虎穴去盗取一份重要文件更加刺激,也不如法庭片中当庭对峙正面交锋唇枪舌战来的精彩。

但是《聚焦》对传统媒体的回顾之情恰恰在于,在最朴实无华的动作当中,所有人的努力坚持、对于涉案神父的愤懑、保护孩子们的责任、坚持真理的执着,都凝聚成了一叠薄薄的报纸。

这一实体化的物件,在影片结尾处被分发到波士顿的每家每户。

教会的反应我们从电影当中无法直接看到,所有的反响和震撼都被隐藏在片尾字幕升起的黑暗当中,但是这一沓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被视为落后的印刷品,却远比电脑屏幕上的的一篇更能激起我们内心所动。

在这个以无言的宣告和揭露来结束全片的故事当中,《聚焦》完成了对于传统媒体的最高礼赞:它远离喧嚣,远离人们的关注中心,远离时髦和潮流,但是它始终做着它本质的工作——监督和拷问这世界。

奥斯卡之路有着真实故事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在奥斯卡有所斩获似乎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去年的《万物理论》《模仿游戏》来自名人经历,2014年的《为奴十二载》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改编自小人物的生存故事,再往前的《林肯》和《逃离德黑兰》展现的是更广大的美国和世界历史。

每年的奥斯卡,总会有几部真实事件改编类作品出现在候选名单当中,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或者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取材于美国社会新闻的影片早已在观众们走进影院之间就已经享受着此前的真实事件和新闻报道不断积累的“成果”。

《聚焦》也是如此,面对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义愤填膺的观众们早就在连篇累牍的报道当中看清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他们在买票走进影院的同时,或许就已经在心目中预设好了再次揭露教会黑暗的戏码,从而与影片的主人公们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上。

凭空而来的认同对于影片本身当然是再好不过的条件,而《聚焦》也幸运地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乱了阵脚。

影片明智地避开重述案件,而将重点放在那篇著名的报道出路之前的幕后工作之上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将案件的焦点——神父隐藏在叙事背后,不仅给与了影片更多空间去展现真正的主要人物记者们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粗暴的价值判断和戾气十足的指责。

显然,神父的所作所为理应值得鞭挞,但是这并不是影片要做的事。

《聚焦》陈述了揭露真相的过程本身,而对于真相持何种态度,就交给了观众自己选择——要相信,观众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有洞察力和善恶心,远不需要被指导和带领。

事实上,这种对于结果的不予置评并不是创作者回避问题的选择,而恰恰相反,在太多类似的影片当中,影片将强烈的判断植入到影片当中,将一纸影像化檄文呈现在影院的银幕上。

这样的选择当然远说不上错,只不过在《聚焦》当中,冷静克制的态度最终赋予了影片更厚重的质感。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涉及宗教、儿童、法律公平等敏感话题的真实案件当中,如何客观诚恳地展现真相,如何不沦为玩弄噱头揭人疮疤的闹剧,是比披露真相正价重要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在影片中看到调查小组成员一遍遍过滤可疑人员的名单,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受害者可能面临的终生阴影,同时还有无数教徒的信仰和感情。

当第一份名单出炉之后,主编马蒂坚持暂不发表,而要继续寻找能彻底驳倒主教的决定性证据,这无疑是在对受害者负责;而当最终发表之前,小组组长罗比则带着名单再次请求那位为神父辩护过的律师确认,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对公正负责。

正义的含义不仅在于惩戒罪恶,同时也在于保护无辜。

《聚焦》的冷静语调与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谨慎的价值表达共同成就了影片的不俗品质,在缺乏视觉刺激和紧张情节的《聚焦》当中,正是这种沉稳和克制带来了位列奥斯卡提名队列却不输于任何一部大片的独特气质。

说回到奥斯卡,《聚焦》身负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提名,而在此前的几个前哨战奖项中,《聚焦》也反复被提名这个几个奖项。

反观今年提名最佳影片的8部作品,无论是媒体还是学院,普遍看好的大热门影片包括《聚焦》《大空头》和《荒野猎人》,而后两部作品一部缺乏《聚焦》所秉持的厚重人文情怀,另一部几乎就是为小李子量身打造的影帝冲奥片,《聚焦》一度在博彩公司的赔率榜上被一直看好也并不是毫无道理。

对于身兼演员、编剧、导演多重身份的麦卡锡来说,收获职业生涯当中第一个奥斯卡奖杯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至于这个奖杯究竟会不会是最佳导演,乃至最佳影片,《聚焦》还有足以让人期待的理由。

聚焦背后导演托马斯·麦卡锡在此前也曾导演过几部影片,但是大多数轻松诙谐的小格局喜剧作品。

在选中《波士顿环球报》的这一系列报道作为改编对象之后,麦卡锡则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仅为了使影片展现出温和冷静的风格,和编剧合作改出了无数版草稿,还回顾和重历了“聚焦”小组当年所查阅过大量资料,影片结尾处调查小组突然发现自己曾经遗漏的爆料信息,正是麦卡锡在翻阅以往剪报的过程发现的。

他将这个细节加入到影片当中,罗比的自责成为提升影片主题的一大亮点。

而影片的几位主要演员,更是从原型人物身上“榨取”了每一滴可供表演的资源,迈克尔·基顿直接搬到了“聚焦”小组的组长罗比家附近住下,不断地研究对方的讲话视频和录音,于是在第一次与罗比见面时,就已经能以惟妙惟肖的模仿让罗比吃惊不小;而马克·鲁法诺甚至拿着剧本来到迈克面前,请他一字一句读一遍台词,自己再以此模仿。

很难说《聚焦》创作团队上下这种“笨方法”值得被其他电影人借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当中,这部既无好莱坞模式、没有动作戏、没有爱情和性、没有大场面,也没有响当当有一线票房号召力的影片成为了一部上佳的作品。

无论是资历尚浅的托马斯·麦卡锡,还是从超级英雄片场华丽转身的这群演员们,在戏里戏外反复给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捷径,或许就是保持初心的执着和坚定。

《聚焦》在颁奖季的走红再次将新闻工作和记者职业推向了观众们焦点的中心,巧合的是,2015年同样有另外一部表现新闻工作者经历的影片上映。

然而,这部同样是力图揭示被隐藏起来的隐秘故事的《真相》中的主人公玛丽·梅普斯则成了一个反例。

她在2004年将矛头指向了正在谋求总统连任的小布什,指出他在服役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然而事实证明梅普斯所以来的材料却是伪造的。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不难理解“聚焦”小组的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的重点,并不在于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而在于他们懂得如何让自己的挑战更有意义和价值。

《聚焦》所塑造的这群复杂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可以跻身史上最经典的新闻题材的作品之列,从颇具有悬疑色彩的《总统班底》到揭露烟草公司真相的《惊爆内幕》,再到英雄主义情怀的《新闻编辑室》,银幕上的记者们指摘过总统的丑闻,曝光过商业大亨的阴谋,有过充满倾向性的电视剧集,《聚焦》确实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新的形式,故事直指的是全美国人心目中的宗教信仰,但是态度上确实任何一部类似作品中都不曾见过的克制和谨慎,甚至包括对自我的反思。

也许我们会说,在这些媒体曝光阴谋的影片当中,昔日单纯甜蜜的美国梦早已经荡然无存,影片中的美国现实千疮百孔,但是也正是在这些影片当中,电影人们在伤痕累累的现实当中制造出新的牛仔,《聚焦》成为了这其中的一环,它在《总统班底》《惊爆内幕》这些经典作品之后,继续塑造着媒体时代的孤胆英雄。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奥斯卡欠两部影片的奖杯,终将会给出的原因。

原载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6/02/23/1552645.html)

 3 ) 讲新闻的好电影

求拍一部讲中国记者调查报道的电影,讲中国记者生存环境的电影。

Spotlight鲜花和掌声满场,但是豆瓣上却没有一篇影评讲到我心里。

这不是一部和技巧和情怀有关的片子,场面不豪华(虽然演员阵容豪华),不树个人英雄(不像All the President’s Men里面成名的两位记者),不拿新闻理想说事,它就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今天美国媒体编辑部还不停不停地在发生的故事。

强还原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选题是这部片子、以及和Boston Globe所做的这系列报道会成功的最大原因。

强还原的几个场景:1)Marty Baron入驻Boston Globe的前一天,办公室里一边记者还在做采访,一边就欢送会-吃蛋糕-顺次发言开玩笑,所有的newsroom简直一模一样,编辑室男女比例、着装要求,桌面混乱程度等。

2)调查报道组最担心的裁员问题顺着就来。

一个选题要做多久?

长短都有,几个礼拜到几个月的。

现在在做什么?

也没有做什么。

新闻业的现状一,没钱,做调查报道不能出产量的闲人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

3)9.11发生了,所有人被要求去报道9.11。

这段和整个教廷报道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件,倒是体现了新闻这个行当的局限性。

因为怕自己无法按时赶回来第一个拿到[独家],会被其他媒体抢走,Spotlight记者在赶飞机的出租里要求律师拖延公开法律文件。

后来因为同样的原因,同时抢着发稿时间,定了新年第一周的时间限制。

在这种紧迫的deadline催促下写下的稿子是不是会比等全部信源、做尽可能多的采访和研究之后再发的稿子更好呢?

恐怕并不是。

但这是新闻业的现状二,快节奏强竞争,出稿的时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稿子的影响力,同时,并不是你认为重要的稿子就会得到最多的资源。

4)按理说,“报了一个大新闻”,创造了极大的影响力,撼动了教皇体系,以及后来获得了普利策,对Spotlight整组来说都是一件让人自豪到不行的事,这时就应该给个大镜头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升华一下情怀,但是片子没有那么处理。

片中多次提到的是,律师给过白名单、受害者组织负责人六年前就找过媒体,但是记者从未当回事。

并不是首次揭露、首次知晓,潜意识中大家好像是默认了,这样的事情总是存在的。

就和明知有这样事情发生却不说出来的人一样,这是一个记者哪怕看到了也不会去深究的故事。

记者并没有比普通人更高尚,只是最终,他们做了职业要求他们做的事情。

5)用一位女同事的话讲,"My husband and i had a 'how many people have we met in real life' competition during it and he won by a landslide. Weird to see actual people you know portrayed in a movie, but they totally nailed the personalities." [especially Marty Baron] 选题的问题是前两天想到的。

对美国社会来说,主教性侵儿童是一个有些人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现象,记者站在巨大权力机构的对面,指责的不是一个两个,或者七十几个主教,而是直指教廷在体制上的掩护和腐败。

是一个未被正视,未被重视,却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样的选题,和揭示水门事件或者烟草集团尼古丁侵害不同,最艰难的不是探入真相和反复的法律程序确认,而是说服自己的心。

多少人知道,却不会讲,因为权衡之后,社会压力和这个高大的机构所带来的实际福利,远大于把真相讲出來的小小的对自己诚实的意义,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如果我说了是不是背叛了什么”,“我的牺牲是不是把自己奉献给更大的意义”的心理,所以我们会赞扬Spotlight组的勇气,尽管他们只是做了他们份内的事情。

这些未被正视、未被重视,却不得不说的故事,哪里都有;站在权力机构的对面的勇气,对身陷其中的人而言,是要求太多,对做媒体的人,却应当是本职。

有时候,想让真相更清楚一些,想要驯养的力量弱一些,鞭策的力量更重一些。

但是如果做不到,至少就看一看好电影吧。

 4 ) 《聚焦》Spotlight:美国的新闻、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1970年代,波士顿地区第一起神父虐童案被爆出。

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了一份七十人神父的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天主教神父均为有实可查的猥亵儿童施害者。

整份名单上实际有八十七人,占到整个波士顿天主教区牧师的6%。

2002年后,这一报道在世界各地发酵,民众终于认识到这不是几个神父的害群之马,而是整个天主教会的精神病现象,从而掀起了对宗教、对人性的反省和拷问。

从第一起虐童到大规模报道,中间隔了三十年。

《环球报》的四人调查小组名为“聚焦”,而电影正是根据“聚焦”小组调查此事的真实事件改编,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大热提名。

影片基本是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从新来的报社CEO要求小组调查这一案件开始,层层推进,剥茧抽丝,直到最后真相大白。

没有惊心动魄的镜头,也没有狗血的情节,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当他们最早从一个受害人那里知道波士顿有13个这样的神父时;当他们找到精神病学家,听到他的观点说“13个太少了,我的观点是90个”时;当他们走到地下室的档案库,逐字逐条地翻当年神父被调离的目录时;当他们找到了97个可疑名单时;当瑞秋找到一个神父像承认自己去了趟超市一样承认自己猥亵了男孩时;当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记者终于获得他的线人朋友的认可,在最终70人的名单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时;这些镜头并非车祸、死人等中国电影惯用的鲜血淋漓,甚至没有耸人听闻的音乐,却在观众的心上划了一刀又一刀;这是受害人心里最深的伤痕,记者悲悯情怀和做“对的事情”的庄严。

最后列维·施瑞博尔作为报社领导说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成为记者的原因”,是本剧的点题,也把电影的主题升华到了人性的高度。

拍此类政治、新闻题材电影,全世界估计没有国家能出美国其右。

从《水门事件》始,编剧和导演对大环境下的新闻事件观察入微、信手拈来,工整细致,细节打动人心。

看完之后深深感慨,中国五十年内是拍不出这种电影了;一个是缺乏社会环境的根基,另一个人是缺乏社会精英层面在艺术和政治上的统一。

中国也有好电影,但都是继承古代文人抒情风格的,比如《霸王别姬》、《小城之春》,文人情怀太重,而政治诉求不足。

全剧中有两个地方我觉得最动人。

第一个是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记者心情不好,把洗碗机弄坏了,此时另一个记者来找她,两人在门廊上默默地抽烟。

同事之间发泄着只有彼此才懂的心情,一个人说,觉得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全部毁了,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一样;另一个人则说自己再也不想去教堂了。

观众这才知道,记者也是事件中的受害者,观察得越深,就对自己信仰拷问越重。

电影之前的伏笔,是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对故土、对教区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和信仰,如今这一事件的深究把他们的信仰全打碎了。

观众可以看到记者的内心,而不是仅仅把他们作为客观呈现的载体。

另一个神来之笔是最后马克·鲁弗洛终于拿到尘封的卷宗时,飞奔进出租车打车回报社的镜头。

那些被教会势力封印的材料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材料是直接指证红衣主教劳尔包庇神父罪行的最有力证据。

而此时镜头并未直接给马克·鲁弗洛,而是打在飞奔的出租车上,背景音则是马克·鲁弗洛给报社领导在手机中念出的一封封受害者给主教的来信。

这些信件字字血泪,而观众的心也仿佛和马克·鲁弗洛一样飞了起来,恨不能立时就把这些证据公之于众。

《聚焦》无疑是奥斯卡钟爱的电影,有政治,还有左的政治;有客观立场,又有春秋笔法;还有一大票戏骨们极其精彩的群戏。

据说演员为了演好戏里的角色,都对原型的性格、说话风格和行事方式做足了研究。

马克·鲁弗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都把不同记者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奥斯卡的提名;演员下的功夫之足,让我都差点没认出来这些演员谁是谁。

 5 ) 没有英雄,没有恶棍,却无声胜有声

讲新闻的电影,比较容易想到的有《惊曝内幕》(The Insider),《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等等。

都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都有强大的戏剧张力和鲜明的人物。

尤其是《惊曝内幕》,艾尔·帕西诺和罗素·克劳都是气场很强的演员,虽然叙事冷静,但影片充满血性,看得各种英雄气短,肝肠寸断。

这部《聚焦》,反映的曝光天主教大规模的性侵儿童并有意包庇的惊天罪恶,是远比《惊曝内幕》的烟草商内幕更加令人发指的真相。

但是,它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一种风格,没有戏剧化的改编,没有刻意营造冲突,没有生死攸关的“最后一秒营救”,本片找到了一种朴实的方式来刻画记者的工作,却又做到了吸引人。

这是一种自信,记者这个行当,无需煽情,就足够精彩。

人物方面,四个主角的群戏,没有一个人抢风头,凝聚在一起却又力量十足。

没有见到个人英雄主义,只见到了敬业的记者的职业魅力。

调查的每一步,都不是什么充满勇气的壮举,但都仿佛是在拷问观众,“你怎能不进行下去”。

同样道理的还有那些律师,要么为受害者奔走而无暇抛头露面,要么麻木不仁中还有一丝良心未泯,而反派人物也不是一副张牙舞爪的恶人样,这才是现实中会存在的人的形象。

这样的处理很巧妙,面对这种滔天罪行,掏钱买票的观众已经有了立场,不需要煽情卖弄。

用这样朴实冷静有条不紊的形式,来讲述这些作为平凡人的记者的不平凡,以及其他平凡人的众生百态,更能得到同为平凡人的观众的认可。

在影片结尾不绝于耳的电话铃声中,这些没有壮举的记者自然地成了英雄,同时也让人们对整个新闻行业的精神肃然起敬。

而站在另一面的教会(不一定是宗教),制度压抑人性(神父独身),行事卑鄙无耻(黑箱操作,大规模包庇罪行甚至毫无悔意),势力庞大无孔不入(有利于包庇的法律和强大的关系网),再加上嘴脸的虚伪,一览无余。

不需要义正辞严的谴责,只需把报道真相的报纸轻轻拍在恋童神父的门前,影片的立场就已经掷地有声。

不信教的人如果尚对宗教还感到一丝神秘和敬畏,看完这些报道或这部电影便会掩着耳鼻离开。

而世世代代都深受教会影响的传统社群,真的很难想象冲击会有多大。

但这样的冲击是正义且必要的,虽然姗姗来迟。

这就是记者和新闻的力量,也是这部电影无声歌颂的对象所在。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神父性侵案、聚焦和新闻人的操守

2013年,中文网络社区不断爆出各地校长带学生开房或性侵等事件,一时间人们义愤填膺,全网充斥的都是对人性丧失以及某些司法和暗中勾当的批判。

就在那个时候,两部直面讲述类似案件的韩国电影传遍了整个社交网络,11年的《熔炉》和13年的《素媛》。

当时的豆瓣电影上,关于《熔炉》有句经典的评论: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讽刺的是,刚才当我打开豆瓣准备去截图求证的时候,发现《熔炉》的页面已经不存在了。

<图片1><图片2>对于诸如《熔炉》亦或后面像《辩护人》这样的韩国电影,我们之所以会致以如此敬意和推崇,是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真相的力量,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希望,哪怕在再黑暗的时刻,我们也可以有制衡权力的可能性。

2015年,由美国出品的《聚焦》(Spotlight)同样是一部如此值得尊敬的电影,讲述了的是,《波斯顿邮报》的“聚焦”小组由盖根神父性侵案引头,经过长达一年半的深入调查和取证后,在2002年,揭露了波斯顿1976年以来,包含盖根在内的87名神父性侵儿童案,以及天主教教会系统性地为那些猥亵儿童的神父提供庇护的惊天丑闻。

<图片3>电影在“聚焦”小组的第一篇长篇报道出去之后的第二天早晨戛然而止,他们本以为在这个被天主教渗透的地方,在《波斯顿邮报》超过1/3的读者都是天主教教徒的基础上,当人们读到这些天主教的丑闻会有所暴动,也会有来自教会的对抗。

然而一石惊起千层浪,得到的回应全部是无数相同受害者打来的愿意受访的电话。

电影虽在这一刻结束,但真实情况是这篇报道之后,“聚焦”小组用自己手里的笔,又连续写下了600多篇后续报道,“聚焦”小组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策利新闻奖。

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我的内心无疑是无比震惊的。

这种震惊来自于神父性侵事件涉及范围之广波及人员之多,因为是神父,对于被侵犯的孩童而言,这不仅仅是身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也是信仰的崩塌。

也震惊于整个神父性侵案被沉默了太多年,因为教会在片土地上有着长久以来神圣不可冒犯的声誉和势力,对于神父们的恶行,教会选择包庇,社会选择容忍默许,人们只能忍气吞声。

<图片9>除了这些,我所感受到的更多是对于真正新闻工作者的认知,和对这一批人由衷的尊敬。

《聚焦》是一部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尽管故事本身令人无比悲愤和震惊,但电影却从头至尾保持了克制的讲述和冷静的态度。

就像是用邻座同事的视角,跟随者“聚焦”小组的这几名记者参与了一次艰难重重却全力以赴的揭露之旅。

《聚焦》被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时,有外媒称,这部电影是一曲唱给传统媒体记者的赞歌,在如今这样互联网自媒体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纷纷倒戈,这赞歌甚而有些挽歌的意味。

电影《聚焦》以1976年盖根性侵孩童首次被控告的一段往事为开端,到2001年,这个在30年间于六个地区性侵了80多孩童的盖根案却并没有得到本地报社的《波士顿邮报》的足够重视,能够被读到的信息不过是一些没有后续的报纸角落里的专栏而已。

新来的总编Marty Baron,坚称盖根案中间有不可放过的故事和新闻价值,从而委派深度挖掘盖根案的任务给“聚焦”小组,由此才揭开了沉默了三十多年的重大丑闻。

从电影《聚焦》一开始到结束,导演从没有赋予这群记者形而上的揭露丑闻的正义理由,及英雄形象。

而是一笔一画描述了他们在调查过程中的所遇所思,如何约见受害者讲出事实?

如何三番五次对接受害人律师挖出关键信息?

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调整报道策略从调查盖根个案上升到挑战整个教会制度?

对于“聚焦”小组的各个成员而言,又是如何平衡心理的挣扎?

一方面要陪家人去教堂做祷告,一方面却要亲手撕毁教会的某层虚假外衣;一方面要提醒孩子不要接近邻居家的涉案神父,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暂时保守信息以确保调查的继续深入;一方面是感性思维,在确立神父的罪责后,希望立刻发稿昭然天下,一方面是理性思维,明白打倒一个俩个神父并不会有实质变化,更重要的是取得更多的信息揭露整个体系。

这些挣扎和矛盾讲述,是对这群记者最有血有肉的刻画,是对他们作为一个人时,对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的新闻操守最立体最丰满的赞歌。

在电影的最后,关于神父性侵案的深度报道《Whurch allowed abuse by priest for years》即将确稿付梓前的最后一次讨论上,神父性侵案沉默了三十年的原因由话头被摆上台面时,人们谴责当时的律师。

“聚焦”小组组长罗比·罗宾森的反思更值得我们的尊敬。

<图片6>关于神父性侵的材料早就有,甚至涉案神父的名单也有,受害者,曾良心不安的律师都曾想过借报纸之力公诸于众,然而为什么,神父性侵案何以一直以来却只能躺在报纸暗角处的小小专栏呢?

不是缺乏勇气,不是害怕攻击,或许是少了一些意识。

电影中或许曾给过我们一些答案,2001年秋天,当“聚焦”小组在为神父性侵案疲于奔命时,“911”事件发生,或许这个段落与故事的主线情结毫无关联。

但当我们看到因人手不够,“聚焦”小组立刻被派往前线时,看到他们不得不因为“911”事件而中断“神父性侵事件”的调查长达几个月之久时,我们或许能明白些什么。

所谓“媒体”,天生就有抓人眼球的职责,在许许多多大新闻面前,或许神父性侵的个案的确不值得大肆报道,况且诸如这样一两个个案已是人们心中秘而不宣不痛不痒的故事而已。

而电影一开始,“聚焦”之所以接手案子,也正是因为新总编Marty Baron从中意识到了某些新闻价值。

对于罗比的反省,Marty Baron也有自己的看法。

就以这段话,作为这篇推送的结束语吧。

<图片7>让我们向那些真正勇于揭露真相的新闻人致以敬意。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图片8>

 7 ) 漫威的配角们,一起演了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2016年奥斯卡,全世界的目标都聚焦在“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身上,26年的从影生涯,终于换来了一座小金人。

与此同时,一部叫《聚焦》的电影击败了《房间》、《大空头》等大热,以横扫颁奖季的姿态,斩获终极大奖最佳影片。

继《国王的演讲》,《逃离德黑兰》,《为奴十二年》之后,又是一次“真实改编”的胜利。

《聚焦》的“政治正确”色彩浓厚,故事以“波士顿环球报”揭露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系列报道为蓝本,还原了“聚焦”记者团队的采访调查过程。

只是在大洋彼岸,中国信服天主教的人数有限,所以中国观众对此题材的兴趣度不高。

在同年提名最佳影片的作品中,截止至2019年10月,豆瓣的已看人数只有17万。

远不及《火星救援》的43万,《荒野猎人》的28万。

有趣的事情是,随着漫威电影的大热,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多了一个看点——漫威演员。

迈克尔·基顿,饰演“聚焦”小组的主编Robby。

他不但演过蝙蝠侠,而且还是《蜘蛛侠:英雄归来》里的反派秃鹫。

马克·鲁弗洛,饰演“聚焦”小组成员Mike。

讲真,他在《聚焦》里的表演要比《复联》里的绿巨人抢眼多了,他在拍摄期间不断请教他的角色原型,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角色率直的个性,请恭喜他获得一个最佳男配角提名。

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聚焦”小组的女记者Sacha,本片颜值担当。

她是“穿越剧女神”,2016年底也成为了奇异博士的暧昧对象。

列维·施瑞博尔,饰演“波士顿环球报”新上任的总编Baron。

曾经,他演过《金刚狼》里Logan的哥哥剑齿虎。

约翰·斯拉特里,饰演“波士顿环球报”的老编辑Ben。

在漫威电影宇宙中,他是钢铁侠的老爸。

斯坦利·图齐,饰演替受害者维权的律师Mitchell。

他在《美国队长》中把瘦弱的美队变成了全身肌肉的超级战士。

这群来自漫威超级英雄世界的配角们,共同演绎了一段来自真实世界的英雄故事。

记者,和医生,警察,消防员一样,本身就是一个英雄职业。

医生和病毒作斗争;警察和罪犯作斗争;消防员和火灾作斗争;记者则要和假象作斗争,为了探寻被淹没的真相,他们有时还要面对权势的施压。

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却让负责信息的媒体行业失了魂,大众开始对“快餐资讯”着迷,为了满足读者,记者们少了很多做深度调查的时间和资源。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女主角所在的电视台就为了收视率,每天花费大量的精力做“Daily”,她丈夫做深度报道的,对此十分反感。

《聚焦》刚开始不久也谈及了网络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新上任的总编Baron认为,互联网瓜分了纸媒的读者数量,所以他们做报纸的不能再按老方法做事了。

一直专注做深度报道的“聚焦”团队和观众都慌了,以为他是要向现实妥协的人。

如果时间是2016年,他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不过故事的时间背景是2001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那时候互联网才刚刚崛起,纸媒的优势还没有失去。

从业多年的Baron深知纸媒真正的优势在哪里,“聚焦”王牌团队的存在就是优势,只是这种优势还没有发挥到极致。

他们需要挖掘更有爆炸性,更具社会价值,甚至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新闻。

然后,一桩神父涉嫌猥亵儿童的“盖根案”进入了Baron的视线。

一个叫盖根(Geoghan)的神父在30年间不断地有侵害儿童的丑闻爆出,有证据显示红衣主教Law知道此事,却视而不见,只是证据材料被法院密封了起来,不能公开。

Baron不顾面对同事们的反对,决定全面展开调查,并且叫来了“聚焦”团队参与。

仅耗时15分钟,导演汤姆·麦卡锡就搞定了剧本中的“建置”和“催化事件”,清楚地展现出报社中的一众主要角色,并让剧情进入主题。

神父在美国有着神圣的地位,要说他们的不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汤姆·麦卡锡选用了“实而不华”的叙事方式,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营造美式英雄主义,只是冷峻地把记者们的工作情景复刻了出来。

电影并没有因为“现实的枯燥”而失去光泽,反倒是把观众拉进了真实的调查过程当中。

整个故事具有着悬疑探案的属性,就算不拍成悬疑片,看着被逐步揭开的真相,观众也会不舍得离场。

尤其是角色有着明确目标,又困难重重的时候,故事总是有着神奇的魅力。

力求要查明“盖根案”真相的聚焦小组,他们刚开始出击就遭遇挫折。

Robby和Sacha得知一个法律上的难题。

3年的诉讼时效往往不足以处罚犯罪的神父,因为受害者从阴霾里走出来并不是两三年就可以的。

Mike被明知道实情的律师Mitchell刁难。

Mitchell豪不给面子地说,教会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不是你们小小一家报社就能对付的。

连老编辑Ben也不看好聚焦小组的行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

但Robby并没有想放弃,他知道要解决此事,就得无视所有的人。

在他的带领下,聚焦小组始终态度坚决,从相关律师深入到受害者,“盖根案”的坑越挖越大。

影片中段,5位“漫威演员”齐聚一堂,目标开始有所转变。

聚焦小组找出了一些关键线索,但一直和教会交涉的Baron意识到,事情绝不是一桩“盖根案”这么简单。

他们要对付的不是一个神父,而是整个教会体系。

这意味着,他们要打破美国人民的信仰。

美国是一个宗教大国,有人说,不理解宗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国。

2001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基督徒数量占成年人总数的79.8%;2004年一项盖洛普调查显示,大约41%的美国人都至少每星期参加一次宗教活动。

教会在美国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在电影的第三幕,得知真相的聚焦团队成员都受到了严重的心灵冲击。

马克·鲁弗洛和迈克尔·基顿实现了各自的演技爆发。

Mike替观众宣泄出了所有的情绪,恨意在他的眼睛里夺门而出,谁都等不及要惩治那些混蛋了。

Robby被老友痛骂,眼睛泛着一丝泪光。

他并不是被骂哭了,而是悔恨自己当初怎么就忽视了如此重要的新闻。

他的悔恨并不是个人的。

电影开头场景设定在1976年,说明罪恶已经发生了很久,怎么到2001年才有人揭发出来呢?

是谁忽略掉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实,选择视而不见?

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乃至是自己。

导演汤姆·麦卡锡还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没有过分渲染聚焦小组的功劳。

即便在现实中,“波士顿环球报”的系列报道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反天主教事件,还蔓延到了其它天主教的国家。

当时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不得不出面对此事作出回应,教会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电影的结局依然相当冷静。

当片尾字幕打出,包庇犯罪神父的主教Law没有得到重罚,而是被变相升职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导演为什么会这么做。

斗争还没有结束,没有什么好庆祝的。

特别是在纸媒逐渐没落的今天,真正的胜利离我们越发遥远。

Baron的勇气,Mike的愤怒,Robby的悔恨,Sacha的敬业,如今的媒体好像慢慢地丢掉了“聚焦”所拥有的精神,来自传统纸媒追求真相的精神。

也许有一天,纸媒会彻底消失。

但纸媒的精神,是人类永远不能丢掉的。

不但是媒体行业,全人类都应该感谢像《聚焦》这样的电影。

真实事件出现后,我们被狠狠地震惊。

电影被拍出来后,我们再一次被提醒。

而作为艺术作品,优秀的电影,会一直在流传下去,一直警示着世人。

有时我们很容易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黑暗中蹒跚,突然一束光照进来,我们反倒不停的抱怨了。

——《聚焦》

 8 ) 《聚焦》:体制之恶高于个人之恶

《聚焦Spotlight》的故事发生在2001年,那时候“911”还没有发生,《新京报》也没有创刊,尽管互联网的大潮已经袭来。

作为一名在传统媒体呆过多年的“老”报人,看到这样一部讲新闻记者工作的影片,内心真是感叹不已——在纸媒已经日渐式微的今天,《聚焦》叫人重温了报纸昔日的荣光。

《聚焦Spotlight》最终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此前的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它两次败给了小李主演的《荒野猎人》。

幸好奥斯卡的6000多个评委到底还是慧眼识珠,他们心里明白,无论小李的表演多卖力、《荒野》的景色多迷人,论故事、论剧情,还是《聚焦》更胜一筹。

而作为一名在传统媒体呆过多年的“老”报人,看到这样一部讲新闻记者工作的影片,内心真是感叹不已——在纸媒已经日渐式微的今天,《聚焦》叫人重温了报纸昔日的荣光。

这张海报真大爱一《聚焦Spotlight》的故事发生2001年,那时候“911”还没有发生,《新京报》也没有创刊,尽管互联网的大潮已经袭来,但中国报业还在蓬勃上升。

无数有志的文艺青年怀揣着用真实打动人心的梦想,纷纷投奔到媒体的大旗下(我亦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彼时的我们正当年轻,豪情万丈,相信可以凭自己的一枝笔“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在大洋彼岸的波士顿,也有着一群相同理想的媒体人。

“聚焦”栏目的性质大约相当于我们央视的“焦点访谈”,就是那种专给社会挑刺的新闻,它所属的《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是《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下属的一份地方性报纸,创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该报在2002年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刊发了约90篇文章揭露美国各地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并且指出:教会其实早已知情,却始终在包庇恶行。

这一番锲而不舍地穷追猛打引发了全球关注,最终惊动罗马教廷,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便是《罗马教皇接受劳主教的辞呈》。

本片正是改编自BG这一组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超长报道。

性侵儿童这个主题一直电影青睐的题材,比如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韩国片《素媛》和《熔炉》。

就是讲教会内部性丑闻的也不乏先例,例如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已故的菲利普•霍夫曼合作的《虐童疑云》,还有西班牙大导演阿莫多瓦带有自传性质的《不良教育》——阿导不惜在片中自曝童年曾受神父侵犯的经历。

但也正因为此,这个内容也很容易被拍“烂”,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过度煽情的窠臼,何况是非对错一目了然,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都已经站好了队,除了再次激起人们心中的义愤,电影还能做什么?

有好几段在走廊里穿行的戏,记者的工作就是在漫长的行进之后寻找到出口吧二“聚焦”栏目14年前爆出的丑闻相当震撼:仅波士顿地区涉案的神职人员就高达271人,有的连续作案已经长达30年。

这样惊人的故事,影片却处理得极为冷静和克制,没有歇斯底里地哭诉,没有正义天使般的记者,也没有唇枪舌战的辩论和对峙,有的只是媒体人埋头工作的日常点滴。

平淡的叙事消解了戏剧冲突,使整个作品呈现出纪录片般朴实的风格。

电影开头,BG编辑部集体欢送老总编离开。

大家开玩笑,吃蛋糕,然后镜头随着“聚焦”小组的萨夏和马特一路穿行回办公室。

马特无意中提到自己吃不下蛋糕,因为那会让人心情低落。

为什么低落?

这里面有深意。

影片中充满了这样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深长的台词和细节。

关于新总编的消息在办公室里流传:听说他是个难缠的人,听说他在迈阿密裁掉了15%的人。

显然在美国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的冲击更快地到来,对BG这种地方报纸而言,打击是多重的:读者数量日益下降,出色的骨干都被上面的老大NYT抽走了,留下来的人还要面对一天紧似一天的裁员压力(数年后的2013年,NYT最终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将BG出售。

要知道1993年时,它可是以11亿美元把BG买进来的,还创下了当时报纸收购的最高纪录。

20年风水轮流转,纸媒衰落的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不久,新总编马蒂•巴伦走马上任。

和BG大部分采编人员都是本地出身不同,这位内敛沉默的媒体人此前甚至没有到过波士顿(“聚焦四人组”私下里揶揄:或许该送他一份波士顿地图)。

但上任第一天,巴伦就展现了强大的工作魄力:不仅恢复了上午十点半的谈版会,而且丢给“聚焦”一个新任务——去跟踪一篇专栏文章里提到的神父性侵儿童的案件。

这场谈版会的戏前后仅2分多钟,我反复看了好几遍。

在普通观众眼里,这不过是一次略为沉闷的工作会议,但有过切身经历的人方能体会到波澜不惊之下涌动的暗流,每一句话都是重重伏笔,看得人惊心动魄,如同《红楼梦》里那些暗藏玄机的对白。

《聚焦》有很多戏份都是室内的会议戏,各种走位和调度其实都有讲究三借助巴伦的追问,观众了解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波士顿,性侵案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早在1976年就有受害人报案,警方、教会、律师都已经知情,甚至还有受害人组织和良知律师向报社投书揭发,BG自己也做过几篇不痛不痒的报道。

可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制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明显的事实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遗忘了、掩盖了,施暴的牧师仍然被派往不同的地区任职,导致恶行一再发生。

直到有一天,有人终于狠下决心把那些散落的碎片连缀起来,人们才突然发现,真相竟是那样可怕。

“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得是整个村庄的支持,那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

”影片借律师加拉贝迪安的口开掘出“控诉和揭露”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体制之恶高于个人之恶”。

整个事件不单是少数人的个体犯罪,如此大规模的罪行完全是体制包庇和纵容的恶果。

但是,在一个有着深厚天主教传统的城市,一听说要与教会为敌,所有人都望而却步,只有巴伦,以及亚美尼亚裔律师加拉贝迪安这种外来者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揭开丑闻的盖子。

站在商业电影的角度,无疑是《熔炉》之类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丑陋可怖的校长和柔弱无助的聋哑孩子,这样鲜明的对比太容易引发汹涌的同情。

但本片中,主导整个调查巴伦和“聚焦”组长罗比永远都沉着而冷峻,话语中听不到丝毫维护正义的激昂,参与调查的记者几次义愤地想要公布牧师名单,都被他们按下了。

因为他们深深明白要对整个体系进行问责,而不能针对单个施暴者做出批判,一旦公众把目光停留在个人身上,那么案件很有可能就像过去一样大事化小:教会出来顺应民意对犯罪的牧师加以谴责,摇身一变成为关心教民、替天行道的好机构,最多只承担约束不力的责任,顺利逃脱惩罚。

如巴伦指出的那样,把板子打在个体身上,不能促成根本性的改变,唯有对整个体制发难,才可铲除罪行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BG性侵案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标题选择了《教会包庇牧师多年》,而不是“70名神父涉及性侵”。

相较于韩国电影人的感性,美国电影人对性侵案不止于煽情和煽动,而是提供了理性层面上的反思。

面对一个顽固的封闭系统(教会),一个麻木的熟人社会(波士顿),《聚焦》给予了手术刀般的剖析,也成就了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

 9 ) 危楼亦难覆

没有英雄崇拜式的廉价戏剧性。

——看完《聚焦》后,联想到前天看的《大空头》,心里生出的是这句话。

真正的好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应该是内省克制的,如本片一般反复追问:“为什么不早一点,早一点我们在哪?

”所有强大的组织包括个人都是有自我维护机制的,组织倾向于告诉大家我曾经以及现在为大家做了多少好事,而隐瞒和包庇做过的和正在做的坏事,个人偏向于记住自己的善良,而忘记或视而不见自己有缺点或作恶的记忆,哪怕是做了也会让自己相信是迫不得已而有自己理由的。

权势之下,个体显得太过无助,以至于忘记怎样去挣扎和反抗,间接成为为组织续一秒的一分子,教会如是,纳粹如是,某组织亦如是,就如影片台词所言:“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一座城市,毁弃一个孩子也需要一座城市。

”只有希特勒一个人无法作恶,而每一个专注自己小日子拒绝说一句话的平凡人,才是为这座地狱之城添砖加瓦的建造者。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王左中右”写的一篇长微博,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位针砭时弊的新闻记者转变成一个段子手自媒体人的心路历程。

总结一下其实很简单:为弱势群体写新闻疾呼并不赚钱,装睡的人们也不需要你去摇醒——谁会喜欢一个去告诉他,他有很多缺点,做过很多坏事的人呢?

大众需要的是廉价的娱乐和戏剧性。

与优越的生活和大笔的钞票比起来,新闻人的理想虚无缥缈,找不到现实的依托感,最后竟然沦落成他口中的“面子”。

没有人相信有人能推倒一栋大厦,如去年的一部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所讲,甚至对于一栋有裂痕的危楼,比起将其推倒重建的理想,人们更看重的危楼给自己带来的现时的庇护所的好处,更担心的是推倒之后万一居无定所的恐惧,而因此将说真话的人踏上一百只脚。

用一句哈维尔的名言结束本文:秩序已经建立起来,其代价是精神上的麻痹、心灵的麻木、生活的荒芜。

表面的“稳定”已经获得了成功。

其代价是社会精神和道德危机。

微博:http://weibo.com/mengyoudeyu

 10 ) 《驚爆焦點》: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同盟

2002年1月6日,《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焦點」(Spotlight)小組以一篇報導指控天主教波士頓教區任由神父性侵孩童,更試圖掩蓋其罪行長達數年。

報導刊出後,「焦點」仍持續追蹤事件的後續發展,並發表了近六百篇的相關報導。

很快地,這起令人憤慨的醜聞開始在全美國發酵,甚至蔓延到其他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已故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因處理不力備受質疑。

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在注意到這則新聞之後,與共同編劇喬許.辛格(Josh Singer)多次前往波士頓,悉心訪問當時的相關人士,歷經反覆的修改與重寫才完成現在的劇本。

故事以深夜警局裡的糾紛調解拉開序幕。

神父蓋根因性侵孩童進了警局,但在主教和助理檢察官相繼的關照下,最後竟平安無事離開。

短短兩三分鐘的開場,隨即揭示出一個駭人的事實:在波士頓,天主教與法律共同密織出嚴謹且封閉的體制結構,而前者的權力(Power)往往高於後者。

由此可知,若想撼動並破壞這層結構,就需要另一股強大且絕對的力量(Power),受新聞自由保障的記者無疑是最佳人選;他們不但擁有「記者之筆」的力量,也有正當的權利(Right)。

可是記者也是人,其職業身分雖然看似神聖,但他們終究還是生長於同樣的體制架構內,從麥克(Mark Ruffalo飾)和莎夏(Rachel McAdams飾)在陽台上的談話便可知道,宗教信仰早已內化成一種意識,這或許間接說明為何受害者互助會的菲爾(Neal Huff飾)和律師艾瑞克(Billy Crudup飾)過去提供的資料未受重視。

因此新任主編馬帝(Liev Schreiber飾)的出現便顯得格外重要。

其實在湯姆.麥卡錫沉穩紮實、刻意淡化衝突的敘事策略下,馬帝並非以英雄姿態降臨《波士頓環球報》,他沒有展現出記者強烈的使命感,也好似沒有身為人的正義感,彷彿是在眾多議題中恰好看見神父性侵案件一樣,那樣隨意,又有點毫無來由,便為焦點小組指定一個新的目標。

若真要說,只能看作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話雖如此,馬帝仍是推動採訪的關鍵人物。

從《邁阿密先驅報》(The Miami Herald)調來的他,單身未婚,又是猶太裔出身,種種身分讓他獨立於波士頓主流社交圈之外,幾乎是個完完全全的外來他者;或者如同律師米契(Stanley Tucci飾)所言,是「局外人」。

旁觀者清。

馬帝的「清」,源自於他沒有家庭牽累,也不曾浸淫於當地的天主教信仰,可以隨時抽離、隨時來去,不受任何因素干擾。

這就是為什麼馬帝總能適時跳脫出桎梏,直指問題的核心,並點醒焦點小組應將重點擺在教會機構的體系之上,而非只是揭發單獨的神父。

不同於台灣,天主教在西方對於社會,以至於個人的思想與生活,都有直接且密切的連結,古老大城波士頓尤其如此。

在得知焦點小組正積極調查神父性侵案件後,教會內部的律師曾屢次勸他們收手,「人們需要教會。

主教或許不是完美的,但也不能因為幾個害群之馬就一竿子全打死,」彼特如是說。

就像莎夏的奶奶,每周都會上三次教堂,宗教與生活根本是相依相存,那不僅是心靈的依賴與寄託,更是價值觀建立的最大憑據。

片中一幕,莎夏陪同奶奶上教堂,神父向信眾說:「知識(Knowledge)是一回事,但信仰(Faith)又是另一回事。

」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卻也深覺不寒而慄。

因為在天主教的世界中,顯然信仰早已凌駕一切,是唯一奉行的價值,這也造就了宗教場域的封閉性。

換句話說,籠罩在天主教信仰底下的波士頓,固然沒有高牆鐵門圍繞,卻儼然是個封閉社區。

想想好萊塢虐殺片裡宛如化外之地的偏遠小鎮,那裡多倚靠單一價值使社會得以安然運作,但也因此讓殺人成為維持平和的可行手段。

此時的波士頓,給我的感覺正是如此。

在《波士頓環球報》揭露醜聞之前,神父性侵孩童的事件早已存在,而且不是單一案例而已,但為什麼沒有人舉報?

主教、警方、媒體,甚或是受害者家屬,難道都不知情嗎?

一位黑人警察對莎夏說:「沒有人會去指控一個神父。

」而一位受害者母親則沉痛地指出,是教會、朋友以及教區其他居民的壓力使他們閉嘴。

至於《波士頓環球報》,多年以前就曾接獲消息,卻只是以一小篇文章悄悄帶過。

隨著焦點小組的調查,發現可能涉案的神父從原先鎖定的13人,擴大到將近90人時,編輯本(John Slattery飾)十分詫異,認為這樣的數量不可能沒有人知道。

是的,大家都知道,卻都選擇祕而不宣。

沉默的好人是邪惡的同盟,不要以為不作惡就是好人。

整個體系的腐敗,以至於惡的養成,其實正是靠著每個人的沉默慢慢滋養而成。

於是乎,每個人都是加害者,換個角度來看,每個人也都可能是受害者。

馬特(Brian d'Arcy James飾)在清查名單時,赫然發現其中一名神父就住在自家附近,隨即貼紙條警告小孩不要接近;莎夏在訪問完曾性侵孩童的羅納德神父後,轉身就看見兩名男孩從門口嬉鬧而過;羅比(Michael Keaton飾)發現高中時期的球隊教練涉案,才驚覺自己有多幸運,才能逃過一劫。

種種巧合看似戲劇性,卻也再次說明宗教與個人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

別忘了當莎夏與同志受害者談話時,他們經過的公園旁邊就是教堂。

原來在平實的影像裡埋藏有這些的巧思,因此即使沒有利用受害者的傷疤去賣弄悲情,卻還是能引人入勝,讓觀眾立即有了深切的感受。

湯姆.麥卡錫低調卻強勁的敘事手法實在高明,不禁令人折服。

此外,十分難能可貴的是,湯姆.麥卡錫不像多數媒體為了製造聳動話題,總愛將神父性侵案與同志做連結,他甚至刻意將兩者清楚切割,斷言問題的根源在於教會機構——一個由上而下的犯罪體系。

羅納德神父在面對莎夏的提問時,毫不掩飾地承認曾「玩弄」過孩童的事實,平淡的語氣讓一切彷彿是那麼理所當然;但他也強調,自己從為「強姦」過任何一人。

莎夏聽了之後又問他兩者有何區別,這才知曉他曾被強姦。

從羅納德的犯行和遭遇,以及其他受害者的陳述來看,不難發現性侵的發生,根本是由上而下施加的權力壓迫。

說得更明白些,是大人對小孩、神父對信徒、強者對弱者……,凡此種種不對等之權力關係所造就,而多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受害者可能因而將性侵合理化為特別的關愛。

湯姆.麥卡錫在訪談中澄清,《驚爆焦點》並非是在批判教會,而是想釐清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不過當莎夏不再陪奶奶上教堂、保有信仰的麥克覺得有什麼東西一下子碎了,又或者是看見電影結束後黑幕捲起一連串的教會名單時,我相信觀眾的內心早已無法平靜。

此時,一群孩童在教堂裡唱著《平安夜》的畫面,終究成了最深刻的諷刺。

《聚焦》短评

现实意义远超艺术价值系列

7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被击中。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02年波士顿时报用1年时间搜集资料,披露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被控告的牧师有249个,被性侵且还活着的小孩超过1000个。电影里,没有英雄的刻画,没有卖弄的煽情,不利用别人的伤疤来吸引观众。

10分钟前
  • Ying
  • 力荐

描写媒体的影片很多,这个算是中上之作吧,有很多喜欢的演员参演。片中新主编出演的美剧《清道夫》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美剧里的角色更加野性,这部片子中更加斯文睿智,演绎得都很出彩。总体而言,比较平淡。可能因为自己工作就是这一行吧,觉得soso。但也强过一起提名奥斯卡的间谍之桥。

14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很悲哀,才几年而已,中国已经没有新闻记者了。

1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题材略老套,三观很正,奥斯卡稳了吧

19分钟前
  • Lush
  • 还行

每次看见电影名就想着要command+空格。也许是翻译太业余的原因 陆陆续续花了一个月才看完 其中有两次还中途睡着。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原因 是受害方和施虐方的正面冲突始终没有展开 最有力的证据之来源于短短十几分钟的受害人证词采集。不是我喜欢隔岸观火 而是故事少了这些元素 就太缺乏说服。

23分钟前
  • 曼靑
  • 较差

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2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那几条高赞的标准的公知短评让我觉得好好siao,你们现在觉得脸疼么,被打肿了么,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啊哈哈哈哈

30分钟前
  • 沙漏之瞳
  • 较差

人家也叫环球,但是不会叼盘,也不识大局,专门做了些「政治不正确」的报导。果然是米帝不和谐

3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整个spotlight小组很棒,不简单追踪一个故事,而是追踪整个宗教系统,整个真实的故事很棒,但这不是电影的功劳,电影略显平铺直叙,情感表达略显寡淡,片中的新闻小组并没在追查新闻的过程中遇到太多困难,像什么扣押、拘留、钓鱼、人身威胁,最最可惜的就是这些人只是新闻工作者,他们不是检察官,难以带来公平正义的震撼效果,报道的故事相对于几千年的宗教而言,更像沧海上的浪花,很快会被时间抹平。说美帝三权分立,现在看,+宗教,更像四权分立~

37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3.5 中规中矩,最后的名单震惊了

40分钟前
  • Nineveh
  • 还行

不行啊,对白又多又快我老走神。

44分钟前
  • 二七
  • 较差

#愿这天下美好而太平,然而在黑暗中才能窥见光明的闪亮和英雄的诞生。#我非常喜欢的电影类型,关于邪恶与正义抗争和不屈,片里的调查记者严谨公正理性良知无畏,这也是我对新闻工作者的理解。群戏很赞,格调相当克制冷静,基本上没有高潮,但是每一步都丝丝入扣紧密相连,相当享受观影过程,五颗星。

48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通讯体剧情片,冷静不寡淡,像一篇精彩绝伦的新闻报道。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觉得很无聊啊,这样的记者有点私家侦探的感觉

51分钟前
  • 『花枝还招酒一
  • 较差

第一部我开了倍速还是看不下去的电影,感觉这个8.8分绝对有高估的成分存在,虽然每个人主观喜好都不同,但评论里夸的所谓克制表达在我看来就是慢吞吞地叙述,后半部我没看,但前半部的所有案件情节全都是靠当事人用嘴说出来的,并没发挥出作为电影的优势,耗费了我太多的耐心,不想再为一个不一定精彩的结局忍受这又臭又长的铺垫。演员演技是多给一颗星的理由。

54分钟前
  • 河正宇
  • 较差

很平淡,给一星是反感美狗舔这么高分

58分钟前
  • lbp2046
  • 很差

马克鲁弗洛说话嘴像被蜜蜂蛰了,麦克亚当斯演剧情片太假了,一出场只能盯着字幕

60分钟前
  • .
  • 还行

群像行业剧(绿巨巨演技真不错!),十分扎实的非虚构调查写作的教科书,就是太顺理成章,平铺直叙。但是这种题材没有做成狗血庸俗三幕剧,言而简之就是对手总是在看不见的地方用力(我还期待报社有内鬼呢……其实反派不仅是教会而且是无视和偏见),所以这样写本身不错,但是看起来就乏味了点。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勇于追求真相的新闻工作者真的很伟大。但感觉还是太纪录片了,冷静客观,平平淡淡,偶有几个燃点。有点闷,台词太多,所以我看得特别累。看到最后那么多页的名单更是痛心疾首。

1小时前
  • Dream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