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套娃之前恐怖氛围很到位,不过也从套娃开始就逻辑全无,为了制造恐怖感而放弃逻辑也并非不明智,想要逻辑和恐怖双得是很难的。
影片中并没有那种突然窜出来的惊吓,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恐惧,而且是女主的内心恐惧,让观众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各种拍摄手法也都非常到位,打光,特写,场景的拍摄都算上等,不过最后的套娃镜头带来的冲击感可能很多观众都不能接受。
影片也隐喻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很多不尊重,瞧不起女性的男性;主线应该是由于女主和丈夫的互相不尊重和不理解而展开的,这也是现实中常见的问题,影片里是一种极端情况。
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肯定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相信和互相尊重上的,但现在中能做到的情侣或夫妻往往只占少数。
画面美好,充满绿色的大自然疗愈,但你站在黑暗中,你就是黑暗的一部分,你的恐惧支配着黑暗加重吞噬你的动作。
好像所有男人都长得一样,因为你对待事物的恐惧都一个样,躲避没有用,因为躲避像是欲拒还迎的flirt。
恣意妄为和恐惧胆怯,为扭曲和邪恶搭建了天然舒适的通道,近而得以源源不断地进行如此这般的重复。
而改变这些,切断通道的唯一方法,只有把恐惧落到实处,化作武器。
直面威胁,才能不再无处躲藏,才能不再重蹈覆辙。
就很尼采,就很《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片名翻译成《人》没毛病,男人女人互为对方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同时也都是自己向内的加害者与受害者。
这是关于所有人的故事。
这哪是什么恐怖片,简直就是变态的恐男片 几个名场面直接载入cult影史了,几个男人连环生娃,恶心程度直逼《哭悲》 片子的隐喻很明显:男人死后投胎一万遍 只为寻得女主,它揭示了女性处境的具象化,象征了女人的无助,全片的男人都是家暴男的分身,也可以说是影子,每个人都对应了一个特质、地位,侧面反映了女性的卑微,用男人的视角凝视女权,这部恐怖片男人看了应该无法接受
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成为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图腾象征,加兰以此喻体直接否定性的激情,并将其与符号化的“男人”挂钩。
这是对性能量的一种曲解,是右翼保守主义者的又一次精神胜利。
与布努埃尔式的死亡意象不同,主角马洛被加兰归置在理性的逻辑运作中,第二日闺蜜的到场相当于变相承认畸态怪物的真实性,理性与非理性二者的分野失效,具象化的内心梦魇不仅对马洛进行无休止的精神袭击,其物质性的伤害更是不可估量。
然而加兰在影片中铺满的生殖崇拜象征符号,如幽暗潮湿的洞穴,英国民俗石雕,盖上女性面具的死亡乌鸦,赤裸全身的裸男以及结尾邪典的套娃式自我繁殖的场景仅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条分析路径,别无选择,隐喻在加兰精致的类型片外衣包裹中密闭循环,脱去耐人寻味的开放姿态,头脑再迟钝的观众都能从中毫不费力地提取到女性主义的信息。
在马洛林间散步一场,摄像机于180度轴线两端反复横跳,无人之境的交替正反打与特写—大远景的两极镜头预示马洛之外的大他者的存在,而浅焦摄影所区分的视野清晰与模糊的空间则完善了“男人—女人”的二元格局,可惜这一二元格局在尾声时轰然崩塌。
2022.7.22
这部恐怖片如果不算最后那惊世骇俗的几分钟,便可以取任何名字,比如《隔山有眼》或者《致命弯道》这种针对女性的恐怖片,而有了最后男人@生¥子的情节,便给人一种错觉,即世界上最团结的物种,大概就是雄性,自文明初始、文字被创建以来,他们对于女性¥生育力量的觊觎和嫉妒无从止息,占有欲和破坏欲随着夏娃吃了那只苹果便开始疯狂蔓延。
开放式的结局使这个故事的离奇停留在对昨夜真伪的判断中,故事从一个来到英国乡村渴望从丧偶里获得几天平静的女人开始,村里男性的不怀好意掩藏在平静和普通下,如同死鹿身上遍布的虫子一般令人不寒而栗。
女人只想获得几天平静的生活,而丈夫的故意自杀、裸¥男的跟踪、男警的不作为、牧师的指责、路人的谩骂让这间偏僻的乡村别墅宛如炼狱。
影片节奏很慢,但回忆线和主线的交织却不会令人觉得疲累,在对真相的逐渐还原后,现实处境的危机也浮出水面。
虽然最后的生子环节成为全片最高光的一刻,但大量的性#隐喻依旧冲击着这片美丽的田园风光:美丽疯狂散播种子的蒲公英犹如男性无处不在的播种^欲;女性恐惧面孔的面具被当作玩具按在鸟尸上被侵犯;男人脸上孕育枝丫下^体生出孩子;而死鹿眼珠被腐蚀后的空洞和漆黑阴暗的隧道正是暗喻着生^殖^器@官,尽管前者孕育出了蛆%虫、后者重生了裸男和女主。
石像的正面很像是真言之口,而背面则是女子裸体袒露%生(殖^器的形象。
将这面明显邪气十足的石像供奉在小镇的教堂里,而牧师又是隐藏淫^邪想法的恶人,那么小镇人民真正信奉的大概是某种邪教,尤为奇怪的是小镇里没有一个女人,就像石像的背面一般被隐藏了。
或许这才是石像的真正含义:使真理永远闭嘴,使男性取代女性,使狂妄代替规律。
就剧情而言其实影片是形式多于内容,如果说本片是女子的临终幻觉,类似《死路》(所以片中会有女主溺毙在浴缸里的镜头),或者说是生#殖恐惧,类似《身在其中》(所以最终出场的闺蜜是孕妇),都还算是个很好的反转,然而影片并未给出真正的答案。
女主在面对被追杀、被性%骚^扰、被恐吓之后,最多的仅仅是厌烦,犹如对前夫的厌烦,从忍无可忍到奋起反抗、到面对对方的疯狂直接将其赶走的果断,可以说始终智商在线。
于是这场谋杀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男人们的大戏,一场又要处!女^生子的矛盾、又想要荡&妇发*情的的意#淫。
片中的田园风光美丽静谧,每一帧都可以截成桌面,然而这一切仅仅存在于女主的视角,一旦男人出现,不是肮脏的裸男便是傲慢的责难,无论是对聪慧果断的女主还是美如油画的风景来说,他们都是一场灾难。
而片尾手握着叶子的女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残忍的真相:尽管她恨前夫,却已经怀上了孩子。
孕育孩子的可怕完全不亚于男人摧毁女人生活的力量,从女主吃了那只苹果开始,最不愿面对的事,便已经开始现出端倪。
看完后在朋友圈里简单记了一笔。
有朋友看到,感兴趣。
我告诉他,对男性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或许不那么友好,甚至是冒犯。
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女性人类来说,是极好看的。
所以,很想具体写写我感受到的它。
影片不长且剧情简单:女主在刚刚摆脱婚姻束缚之后,依然来到之前预定好的乡间别墅休假。
宛若仙境的乡间,出现在女主身边的分别是亲切的房东、古怪的裸男、粗鲁的男孩、牧师、警察。
面对六个男人,女主不得不拼力进行了一场突围战。
按照出场的先后顺序,来说说这些男人和附着在他们身上的隐喻吧。
第一个,前夫。
女主亲眼目睹了他从楼上摔下去,左半边身子被栅栏穿透,右脚折断,死状可怖。
而就在他死之前,他们进行了剧烈的争吵,他不同意离婚,哀求、威胁、动粗,然后,被女主推出门去,来到楼顶,失足跌下死掉。
第二个,房东。
房东看似亲切幽默,却又让人感觉不适。
比如他热情地帮女主取行李,却又因行李的沉重而口吐“芬芳”。
比如他坚持称女主为某某太太,反复提起她的婚姻身份。
比如他看到女主吃了苹果而说的冷笑话:不要偷吃禁果!
苹果树在这部影片中很重要。
女主吃了苹果,裸男吃了苹果。
在恐怖的夜晚,苹果落了满地。
我们都知道苹果意味着什么。
如果这有着苹果树的乡间大宅是伊甸园,那么拥有这座大宅的房东,又是谁呢?他当然是“上帝”。
他迎来了女主,告诉她生活应该如何开展,教堂在哪里,酒吧又在哪里。
他掌控着这一片天地。
所以,他也总是会突然出现在女主的视线内。
酒吧里,被砸碎了玻璃的厨房里,女主想要离开的路上。
他无处不在。
他看似在解决问题,其实不过是要把女主困在宅内。
不要忘记,上帝虽然是神,却是有性别的,他是男人,是“父”。
第三个,裸男。
裸男的出现打破了乡间的宁静与美好。
他满脸伤痕,在隧道里,因女主的呼喊声而被唤醒,一路尾随,至别墅里,吃了苹果,试图进入(手第一次从门下的狭窄开口里探入)。
被警察带走,再放走,再次出现在别墅里。
震落了树上的苹果。
他出现的场景有:隧道、院子里、教堂情节之后的囚坑里。
更多的伤口出现在他的身上脸上,甚至长出了绿叶——这说明他意味着某种原始的自然属性——性。
性,永远横亘在男人与女人之间。
它可以是美好无害的,也可以是侵犯,是威胁。
在这部电影里,它是后者。
它没有灵魂,无知且无礼,只是凭借性吸引的本能而一次次妄图入侵。
直到那只一再探入的手被女主插上尖刀,切割为两条如钳般怪异的残肢。
他也是本片中第一个“分娩”的男人。
第四个,男孩。
准确地说,应该是个侏儒,有着男孩的身体,却长了一张并不年轻的脸。
他出现在教堂外面,手里拿着女人面具,遮挡住自己,向女主发出游戏的邀请。
而在他被明确拒绝后,他恶毒地辱骂了女主。
他手里的面具随他一起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教堂外,一次是在厨房里。
第一次覆盖在他脸上,第二次覆盖着被拧断脖子还挣扎的死鸟。
他是第一个举着割成两半的残手出现的角色。
那只手使他愤怒且无所适从。
对这个角色,我思考得比较多,他究竟代表了什么?面具,肯定是遮挡,遮档住原本的面孔,且是以女性的形象遮挡。
那么,究竟是伪装成认同及同性间的关爱以靠近?还是用以遮挡不成熟的心智和偏执?裸男代表男人的生物本能的话,男孩就是男人的灵魂——难怪会有那句“男人至死是少年”,他们的躯壳里永远住着一个侏儒般怯懦、虚伪、贪玩、脆弱的灵魂。
第五个,牧师。
教堂,世人眼中神圣的、让人灵魂得到慰籍的所在。
那么牧师作为教堂里的工作人员,作为神的人间代理人,就一定是公正、圣洁的吗?他所代表的宗教以及所行使的权力,就是公正、圣洁的吗?女主在教堂里痛苦哭泣的时候,牧师只是幽魅般一闪而过,他出现的地方,一是在教堂外,一是在卧室里。
教堂外,他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喝退了男孩,对女主进行了安慰和劝导。
并把手放在了女主的腿上。
卧室里,他用钳子般的残手扼住了女主的脖子,试图使她就范。
这就是宗教。
以婚姻之名,束缚、恫吓,甚至施以暴力。
有时也不过是个牢笼。
女主的尖刀刺入了他的身体,坚决得一如她离婚的决心。
他是第一个被杀死的。
第六个,警察。
他和牧师一样,以保护者形象出现,代表着现实世界的法律。
他出现的场景:一,在女主报警后,他与同事去别墅中带走了裸男;二,酒吧里。
与前几个不同,对于别墅,他不是不速之客,而是曾被女主期待的救命稻草。
而在酒吧里,他说出了他对女主困境的无能为力,或者说是为自己的不作为进行了狡辩——那个裸男什么都没做。
他是进入院子了,吃了苹果,但他没有实质性地伤害到你,是不是?那我能拿他怎么办呢?只能放走他。
潜在的威胁,盘亘的恐惧,他们都无能为力。
不作为,即是帮凶。
所以,他也是构成这个恐怖之夜里的一分子。
裸男、男孩、牧师、警察……男人们一层层分娩,破壳,变换着面目血淋淋地出现在女主面前,直到正主出现,那个摔死的前夫。
他无力且疲惫。
女主问:你到底想要什么?答:你的爱。
可是,真正的爱不是这样的啊,不是占有,不是控制,不是威胁,不是哭泣,不是本能的性欲,也不是宗教和法律的束缚。
对于女主来说,她只是想结束了。
于是,从一场宣告死亡的爱情中突围,从失败的婚姻中突围,从所谓的道德审判中突围,从几千年、无数人定义的女性概念里突围,从男权世界花样百出无所不在的PUA中突围,纵然身心俱疲、孤独落寞,但她赢了。
一部真正的女权主义电影。
虽然恐怖,但是清醒。
挺好。
今天聊聊英国电影《男人》。
片名Men (2022,别名们(台) / 人类 / 人们 / 男人们 / 人山人海。
本片是导演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的第三部故事片,由A24出品。
水野索诺娅(Sonoya Mizuno)作为亚历克斯·加兰的御用演员,出演了他的所有电影作品,还在他执导的美剧《开发者》(Devs ,2020)中担任过主角。
水野索诺娅在本片中担任了配音。
《男人》讲述一位女性哈珀·马洛(Harper Marlowe)的故事。
她前往风景秀丽的乡村度假散心,没想到却遇到了无以言表的恐惧景象。
亚历克斯·加兰的处女作《机械姬》(Ex Machina ,2014)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续集《湮灭》(Annihilation ,2018)更是将科幻恐怖发扬光大,同时也在意识流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本片作为他的第三部电影,结果表明亚历克斯·加兰在科幻和恐怖之间选择了恐怖。
他将在《男人》中呈现一种令人不安、毛骨悚然的恐怖,通过匪夷所思的视觉奇观,继续传递全新的恐惧。
本片表面上洋溢着清爽明亮的色彩,时不时地还有些令人愉悦的配乐,其实这些铺垫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愉悦”地接受令人头皮发麻的试听轰炸。
亚历克斯·加兰表现出一种模糊的恐怖,将神话元素融入其中,充满超现实主义。
还是那句话,你依然可以选择相信A24。
《男人》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因为亚历克斯·加兰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所有一切都可以用开放的态度去解释。
在小村庄内,哈珀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男人,很可能房东杰弗里、小孩塞缪尔、警官、牧师、酒保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某种超自然的化身。
待到影片高潮时,男人的样子变得十分混乱,不同版本的男人有不同身份,却又共享一个身体。
这种超越常识的现象让人产生无以名状的恐惧感,观众在此时已经和哈珀一样,分不清这些男人是真是假,伤口是亡夫的映射还是哈珀造成的,在不断的死亡和重生中该选择毁灭还是接受……
亚历克斯·加兰在影片中喜欢加入大量宗教元素。
哈珀第一次到达杰弗里的家时,她随手摘了一个苹果吃。
杰弗里的反应是告诉她她不应该吃“禁果”,随即说这只是在开玩笑。
苹果树的寓意很明显了,它象征着伊甸园和夏娃的原罪。
在伊甸园中,一条毒蛇引诱夏娃吃了禁果,导致亚当夏娃都被上帝赶出伊甸园。
在《男人》中,哈珀吃苹果本身并没有什么,达杰弗亦真亦假的反应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控制手段,裸男不断跟踪尾行是一种物理控制手段。
片中蒲公英同样具有重大象征意义。
蒲公英通过一种叫做孤雌生殖的过程进行无性繁殖,后代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这意味着所有蒲公英都是原始标本的克隆,这强烈暗示《男人》中隐藏的秘密。
在这里所有角色都由罗里·金尼尔(Rory Kinnear),原因就是在于此。
在影片最高潮揭开秘密前,其实已经有细节在表明这些男人之间的联系了。
大家可以仔细注意下这几个男人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所有男人的这两个指头都留有长指甲。
小村庄酒吧里展出的挂画是英国著名艺术家贝丽尔·库克(Beryl Cook)的作品。
贝丽尔·库克的作品几乎总是以女性为主角,而村里则并没有女性。
教堂祭坛两侧雕刻了两个图案。
这是英国的著名符号,分别被称为“绿人”(Green Man)和“希拉纳吉”(Sheela Na Gig)。
绿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男性自然神或森林神,他经常被描绘成一张树叶做的脸,虽然他的起源尚不清楚,但他通常象征着重生,特别是生长和衰退的季节性循环。
希拉纳吉则是一种裸体女性石雕,形象特征是露出夸张的外阴,在基督教作为生育或分娩的象征。
绿人和希拉纳吉通常出现在宗教建筑物上,在爱尔兰和英国居多。
纵观历史,夏娃总是承担着亚当夏娃被放逐的责任,《男人》中的男人们同样持有这种观点,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谴责羞辱哈珀。
类似情况在《史记》中也有发生,司马迁把亡国责任赖到妲己身上。
男性总想着PUA女性,将自己的一切过错推给女性,总觉得自己一点过错没有,从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女性带来多大的伤害。
裸体男人和绿人高度重合,代表着重生、生育和自然。
裸体男人出现的地方花花草草总是充满活力,在影片高饱和度的拍摄下,显得郁郁葱葱。
对比小镇的沉闷破旧,反差更加明显。
这些男人都由罗里·金尼尔扮演,他们诞生彼此,每个人都有着类似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从宏观到微观的攻击性。
全片高潮更是直白地表现了这种重生,男人相互传递行为方式,也让不良风气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厌女情绪。
男人带来的创伤和悲哀并不会消失,人们能做的就是将痛苦变为一种救赎,让它以积极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
而哈珀明显是一个受害者,完全不需要对其他人的行为负责,但这些男人还是用受害者过错的方式谴责她。
裸体男人经常跟踪偷窥她,试图非法进入哈珀的家,这个象征意义是哈珀作为女性,无法逃脱来自社会的压力、恐惧和批评。
哈珀不能自由简单地生存,也不要想着独立,不论做出何种努力,总是无法逃避这些恐惧和创伤。
男人强迫哈珀对悲伤进行深度探索,不断剥夺哈珀的空间,让她无处藏身,不得不面对最不愿意面对的亡夫。
好在哈珀在最后正视了她原本不想讨论的事情,变得不在害怕,相反倒是很平静。
因为她学会了和怪物相处,与怪物见面、让怪物们彼此见面,并不一定需要杀死他们,学会如何相处也是一种解决方式。
哈珀坦然面对自己的创伤,亡夫的死亡给她造成了困扰,但经过恐怖一夜她还是想通了,亡夫的死根本不是她的错。
社会倾向于将男性的痛苦、行为等归咎于女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做法,当哈珀想通后,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田园般的村庄修复创伤,父权制中女权被迫强大。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一个丈夫在婚时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妻子的自由和价值,认为妻子对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当妻子说要离婚时,丈夫哭着喊着说她不能这么做,并且以自杀来要挟,把妻子立于道德两难的境地。
一次妻子在手机中抱怨丈夫的恐怖,丈夫竟然身体袭击了妻子。
一气之下妻子赶他出了家门。
结果丈夫忍不住跳楼自杀,妻子却要在惊恐中又要承受一个自私的丈夫的自杀的愧疚。
这就是这个电影故事的起因。
接着妻子,也就是女主角,为了平复自己的心情来到了郊外村庄的别墅修养。
结果即便在最美丽、最天然的自然环境,女主也不能避免男性强权的骚扰。
野外的裸男、表面斯文但是内里暴力的房东、性压抑和偏向男权的神父、抓了裸男又放了的男警察、蔑视女性的男学生,这几个角色电影都用了同一幅面孔表现,他们都代表着男权在社会上压迫女性的方方面面。
这些角色都是实实在在会遇见存在的人,他们长着同一幅面孔,就像在说他们不可摆脱的象征着的同一样东西——男权。
女主角想要离开这个村庄,却遭到了男性们的阻拦,在别墅经历一系列血腥暴力的追逐之后,女主角最终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她的恐惧的来源。
她问她的丈夫,到底要从她身上获得什么,犹如冤魂般的丈夫弱弱的说了一句your love。
此时女主角露出了理所当然的微笑。
当初丈夫为了不让妻子离开,做了多少违背道德常理的事情,甚至动手打了妻子。
然后在妻子得到法律的保护和公平的赔偿之前,丈夫竟然自私地自杀。
在极度惊恐悲愤的情况下,妻子却还要背上丈夫死去的愧疚。
但是当她又再次见到丈夫时,她似乎明白到这一切不公平的对待和精神的扭曲,是来源于丈夫的懦弱。
丈夫无力、草率地自我辩护。
男人愚蠢地一直只看到自己,却没有看到别人。
以爱之名做出各种荒唐、无耻的行为。
经历了一晚上惊心动魄,同一面孔的各个男人的追杀看似并非真实发生过。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撞过的车辆和地上的血迹确实存在。
不仅让人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
女主角独自坐在花园,对女性的歧视或者不公平并没有停止,但是此时她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已经没有必要为丈夫的死背上更多的感情负担。
是我喜欢的风格:冷,癫,带着一点点的邪气。
马楼女士遇到的五个曼简直不要太典:幼稚软弱暴力扭曲的丈夫,没有边界感自顾自讲着有点冒犯的大叔笑话的房东,当自己的无理要求被拒绝后边气急败坏失去控制痛骂女主为bad bitch的面具男(个人感觉这种最典),有精神疾病的跟踪狂裸露癖,(这种的曼味其实并没有很典,毕竟就是换成一个同样特征的女性也是一件很惊悚的事情),虚伪爹味自负的说教牧师男(这种也蛮典,可以被称为李国华型或者胡兰成型)。
很爱女主的态度,对曼们drama幼稚狂暴浮夸的伎俩始终保持冷静客观,不投入感情去纠正他们,只是手起刀落,大喊一句“F off!”。
可夸的点很多,或者说戳中我的点:色调很古典清冷,女主冷冷的态度,由断掌串联起来的曼们,女主嘶吼声与背景音乐的合一,牧师向女主吟诵的《恐惧与战栗》,竟然给本片还上了层哲学神学上的精神价值,还有影片高潮时的魔幻主义处理(太癫了,苹果树掉苹果那段让我想起了《涉过愤怒的海》中的天上落鱼)。
但有几个镜头也确实吓到我了,比如一开始女主和好友视频时好友的网卡卡出的狰狞面孔,还有后面女主给好友发地址时好友突然冒出的那句bad bitch,毕竟这部电影的标签是一部恐怖片,关于恐怖的点还是想小小批评一下:有些的处理有点落入窠臼了,就是很典型的密室弱女型恐怖片,突然断电那里我真是……略无力吐槽,但总体来说是瑕不掩瑜的。
裸男们产子接力那里真是看得我san值狂掉…前面露🐍也就算了,英国电影竟然允许这种特写的镜头直接播出吗()虽然知道这是特效制作的,但还是,大为震惊大受震撼好吧()习惯了后就感觉,嗯,还蛮新颖蛮先锋的,不错不错,感觉有一种男人进化史的即视感。
当然作为一部小众cult片,本片还是有很多地方我没有看明白的,或者说很多不理解的隐喻,比如裸男的草冠,掉落一地的苹果,死去的山羊,男女神像,飞舞的蒲公英,以及女主老公有些献祭意味的诡异死法……作为女性,很多镜头真是看得我感同身受,女主被男人包围的酒吧那段,我真的是汗流浃背了,代入一下都觉得压抑恐惧。
到这里就差不多分析结束了,结尾送一句面具曼的名言给大家:“You are so mean, you don’t even wanna play hide and seek with me!!!!!!!”
与其说《男人》是对男性充满恶意的女性审视身体疼痛类邪典,不如说《男人》是将女性对于男性的恐惧统统具象化呈现的女性心理惊悚。
诚然乍看之下它充斥着所有市面上强打”大女主“旗号商业片的漏洞,似乎所有男性角色非蠢即坏还垃圾得各有特色,但当那些男人作为女性恐惧的刻板符号而存在时一切便又合理起来:符号抽象又怎样,过往男性话语主导电影里的刻板女性角色还少吗?
在此前提下女主角的痛苦、恐惧、逃避、反击与麻木都相应的成为符号化的应对态度,在大量神神秘秘注入宗教元素的意象堆砌间也抽离掉人物属性,因而整部《男人》是纯粹概念化的、抽象的——它从未试图给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想表达的只有那股混沌的、不安的情绪。
而当这种情绪被包裹在精致的镜头语言里,大量美丽的空镜便与涌动的恐惧构成浓重的不和谐感,从而让观众接收到更为炽烈的不适。
观众当然有很多理由讨厌《男人》,不管是为了挥之不去的不安感还是血淋淋赤条条的男人生产循环往复,但《男人》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制造恶心,答案就藏在女主角前夫口中:她问他到底想从她这里得到什么,他说,你的爱。
看,《男人》哪里是恐怖片,分明是现代两性关系寓言。
男人说你是婊子,男人说你要离开他所以他要死给你看让你一辈子负罪,男人说你站在那里就让他肖想性爱,男人说你让他喜欢所以他一路跟着你,男人说你没有被杀死只是被骚扰所以你的恐惧是小题大做,男人说你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你没有男人......男人在他们各自的躯壳里繁衍,永远说着一样的话,奉行一样的逻辑,最后男人说他爱你。
嗯,谢谢男人。
好高级啊,确定我看的不是纯男版异形?不想去解谜,更不要试图去搞懂【男人】,他们循环孕育,他们自成一体,他们一模一样
Alex Garland attracts male nerds, then he shoved this up their ass. Be like Alex Garland.
A24总是能把娱乐性拉高,老题材新视听,真是,越看到后面越开心。影片直接把隐喻一口血喷到观众脸上,想不理解也难
第三人
天呐,最后十分钟是什么视听语言?!看到懵逼,简直是厌男神作!
这么多罗里金尼尔变得有些搞笑…
新类型出现了,女性主义恐怖片!个人觉得挺适合女性观影的,先忽略评论,自己感受。点点滴滴的日常厌男瞬间被高度浓缩,不少片段都让我共情。配乐诡异,开头的高饱和度森林也是如此刺激神经,最后的套娃名垂cult史(接下来是过度解读以及胡言乱语)所有的寓言式电影似乎都会提供一定程度的思考空间。整部电影似乎都是女主离异后对男性的思考,从害怕,需要,到厌恶。离婚也是女性和父权社会的离异,男人威胁,暴力,所有方法用尽后,女人毅然决然离开,开始思考。门,洞穴都代指yd,所有的绿都代指生殖,性欲让男性对女性的价值分成两半,母亲与娼妓,厌女又觊觎女人。但女人不是被凝视的存在,而是她自己啊……love?plz be honest, what u want is fckin uterus
觉得非常好看!可以加入今年WTF十佳前三名了!我一个不长几巴的人最后那半小时都看的脊背发凉,真的是又害怕又爽。看完还翻了好几篇影评意犹未尽。alexander garland真的是不打算拍主流院线了。Ex Machina跟这部比起来完全就是blockbuster了。
(7.5/10)最明显的解读还是女性的困境。将女主那段夫妻关系化为一段恐怖的超自然经历再度呈现。咱的军情六处小特工分饰五角可以看作分别代表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在生物的原始暴力/裸男、社会权力秩序/cop、信仰/神父、教育/儿童、经济/房东等方面的压迫,当然各个代表的准确含义还需商榷。需要注意开头女主在园子里吃了颗果子,伊甸园不一定是天堂,也可能是女性的地狱。另一个明显的意向是尾段男性的连续生产,也是值得留名的名场面。女主面对男权的态度演变也很有意思,从惊恐而寻求权力庇护到坚守再到反抗再到逃离再到平静回归最终到达坐在同一张沙发上谈判,当然是手握战斧在谈判。很多女性题材的终点是战斗,但仍局限于现有秩序的战斗。这部看起来力图超越战斗,瓦解秩序,进而平等地缔造新秩序。
当危险本身趋近于无穷,与危险有关的其它则趋近于零。
什么《人》,什么《们》,就应该字面翻译为《男人们》
男性专属版套娃套餐
整体呈现一种悖论,即在一个意喻表达女性困境的电影中,女性反而是作为工具存在,是空洞与符号化的,是接受状况,给出情绪的情节工具。在简单人物转嫁自然环境建筑空间恐怖亚类中,依靠类型惯例推进,并不有改动的情况,只附加了一个性别议题,但在议题处理中又坠入无逻辑的情况,千人一面是一精彩设置,但没有写出相关的现实状况,也未挖掘男女中女性恐惧根源,使其呈现出一个贴近社会议题,但没有真正理解的囧况。如若抽离这层表达,与相关遭遇性恐怖相比,立马落了下乘。同时神秘主义与宗教渲染能令人直白看到始终存在文化与生存的男女位置规划,这与最后不断生殖分裂,从文化与DNA基因方面表达男权社会的性别秩序。那最终裂出的前夫就极为重要,关乎对于这一议题的最终态度,那最后一场戏是什么,是令人摸不到头脑的坐下谈话,使所有都消解无痕。
最后的连环生娃有点cult了啊
See? They're all the same.
自从“夏娃”吃下那枚“禁果”之后,男人便一直徘徊在紧闭的红色大门外,觊觎“夏娃”房内的一切。而男人被砍断的手裂成了“Y染色体”,不断地敲打着那扇红色的大门,即使男人不断地变换身体,但却从未改变过他的面孔,直到他闯进房子里面。“夏娃”问男人:“你到底想要什么?”,男人回答“夏娃”:“你的爱”。可男人表达爱意的方式,不过是一轮又一轮的繁殖。男人想要的爱,不过是一种对“夏娃”生殖的占有、对肉体的占有。
最后分娩的五个男人分别象征着繁衍、教育、宗教、伪善、暴力,都在不同程度的迫害着女性。无论换作是谁,最后出现的丈夫应该都只想一斧头劈死吧,哦,忘了,他已经自己作死了,good 4 everybody
很男很窒息
恐男核能现场,最后真的太邪了。各种指代确实都没毛病,但它们真的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前后逻辑的剧作吗?
(7.4/10)自夏娃偷食禁果以来,女性便承担着男性犯下错误的后果。加兰对“男人都是一个样”作出了字面上的理解,将观众置于女主角的处境,亲身体验对女性的心理操纵,并将男权历史的延续浓缩于一场精彩的肉体恐怖戏份。《男人》是加兰的态度之作,但内容略为单薄,思考也比较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