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管虎在2003年拍摄的作品,印象中,这部戏当年收视率还不错,但我那时在读大学,正处在装逼的高潮,对各类连续剧一概嗤之以鼻,并没有看。
如今我已经工作多年,人日渐平庸,面对这样一部极尽揭露人心欲望的片子,才深深体味到其中的绝望。
陈道明饰演男主角陈一平,陈瑾饰演其妻子戴嘉,这部片子的戏码主要就围绕他们夫妇展开。
毫无疑问,这二位的演技是没的说的,那么,这部片子除了演员的演技,究竟是什么令我这么喜欢呢?
最主要的理由,是片子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两个普通的小市民,一步步释放自己的压力,释放内心的欲望,直到疯狂作案,直到自己无法承受自己的作案,最终人格轰然倒塌,人性彻底崩溃的过程。
这部片子貌似深刻,其实并不深刻,甚至恰恰相反,《冬至》十分浅白、甚至迫不及待的通过另一个男主角警察蒋寒的旁白,直接向观众进行道德和人性的说教。
更不必说,从“冬至”这个片名,到陈一平常常去的废墟,到“史努比”等等这些过于直白的隐喻。
因此,《冬至》的魅力在于陈一平夫妇一步步滑向死亡和疯癫的过程,这是一种艺术的、美学的、诗学的魅力,而非哲学的、史学的、理论的告白。
因此,几乎每一位观众都对这两个小市民的行为印象深刻。
陈一平看似憨厚老实,他写日记,听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在单位被人欺侮而处之淡然,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但他其实是在主动的压抑自己,他只是没有机会和足够的胆量反戈一击或行凶作恶;戴嘉则贪恋蝇头小利,毫无远见,在庸常小事上貌似精明强干,却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和大局观,具有城市小市民的典型的愚蠢。
陈道明和陈瑾把这两个角色确实演活了,作为观众,我其实并不在意情节,我只关注这两位的行为,就像我在偷窥身边的某个同事、领导、同学、朋友,直至在某个时刻突然反躬自省,扪心自问,这种震撼可不是那种满足于讲故事的影片所能给予的。
我非常喜爱拉威尔的音乐作品《波莱罗舞曲》,这个曲子只有一个主要的旋律主题和答句,起初,这段旋律只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以极低的音高演奏,逐渐的,更多的乐器加入进来,音乐强度越来越大,音色越来越丰富,到了后半段,那个旋律已经演变成恢弘的管弦乐。
《冬至》的叙事与此十分相似,陈一平夫妇对银行款的盗取就是主要动机,钱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复杂,直到两口子走向末路。
但是,其他的角色也没有置身事外,无论是柯振华、郁青青这对自作聪明的罪案分子,还是刘家善等自作聪明的银行职员,还是陈一平整日偷窥和打骚扰电话的邻居,甚至蒋寒、谢嘉华等警察,他们同样逐渐走向了癫狂,加入到在这个小镇寒冷冬季里的大合唱。
到了片子的最后几集,观众不知不觉也加入了进来。
等你看完全剧,关上电脑,回想起《冬至》的最初几集,你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荒诞,觉得这个片子是不是逻辑有问题,是不是充满了不可能的巧合。
你开始觉得这个片子漏洞百出,根本不是一部合格的罪案和推理剧。
但是,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错了。
与管虎多数作品一样,《冬至》也是那种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艺术片。
因此,用过多的逻辑推理来衡量本片,可能是走错了路。
《冬至》揭示的是那种普通人——有欲望也有压抑欲望的理性,有作恶的动机也有行善的本能——在日渐压抑的社会中的处境。
陈一平不是坏人,所谓的“坏人”,可以定义为做了坏事但良心上很坦然的人。
陈一平是普通人,所以他在作恶之后才会良心上充满煎熬与痛苦,一件“坏事”足以让他从此再也无法安静的下一盘棋、听一次《魔笛》,最终走向疯癫。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是普通人。
陈一平走向疯癫的原因,是压抑的社会突然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
一个小小的,可以盗窃银行存款的口子,就足以让兢兢业业工作二十年的陈一平沦陷,反衬的是什么呢?
难道是陈一平的脆弱?
难道是编剧的夸大其词?
当然不是,这反衬的恰恰是整个社会对普通人的压抑:金钱、情感、社会关系、家庭生活等各种方面的压抑。
陈一平缺钱,被妻子的“淫威”束缚(他与杨婉妤的关系本质上是婚外恋),无力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在单位升职失败,生活在邻居的偷窥中等等,诸种厄运虽然集中在陈一平身上,实则是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个人烦恼的总和。
就我个人的观察,自从工作之后,我身边所有的人总会有一两种陈一平的烦恼。
而这些,就是我们这些被抛入社会的普通人的真实处境。
因此,考量《冬至》在罪案方面的逻辑自洽与否,意义并不大。
作为银行从业者,可以说《冬至》对银行这一行业的演绎充满着谬误,但这与那类穿越、瞎编乱造等完全不同。
因为这压根就是一部艺术片。
管虎的很多作品都是如此,就拿他最负盛名的连续剧《民工》来对比,《民工》和《冬至》都频繁出现“工地”这个场景,这一十分“写实”的影像符号,恰恰透露出两部戏的“浪漫气息”。
因为“工地”是一个变迁中的城市的绝佳象征,在压抑的城市中,工地充满着动荡不安,充满着不安全感,因此成为压抑的城市里的野性之地。
《冬至》的艺术细腻,还体现在许多镜头的考究上,例如第二集戴嘉听说丈夫的银行遭劫了,她从办公室跑出来,一路小跑,跑到大门,蹬自行车,第一次没蹬上,第二次蹬上了,自行车歪歪斜斜的骑出了巷子。
这一系列动作是一个长跟镜头完成的,陈瑾也是一次性表演的,虽然这个镜头并不多难,但的确是很具冲击力的镜头。
而片中此类长镜头,或用景深同时进行多个叙事等比比皆是,体现出导演的能力和用心。
《冬至》把小市民刻画的太妙,也正因此,把几个警察刻画的太简陋。
蒋寒反复说,自己和陈一平如何如何相似,但全剧并没有表现出他与陈一平的相似处。
他还是太伟光正、太高大上了。
作为陈一平的同类反面,蒋寒可以做到用自己的理性、德行或知识来控制欲望,但在戏中,这些并没有被表现出来,蒋寒只是简单的出于本能——或者更直白的说出于编剧的设定——战胜了自己小市民的一面。
因此,蒋寒的确是《冬至》的薄弱处,以至于会让我这个银行从业者抱屈:论起行业的监督管理和从业者的素质,中国的银行业可比公安系统要清白、自律、坦然的多。
尘世间的人,没有真的一位能出淤泥而不染。
肯定是这样。
没有例外。
青青说的那句话是很对的,大多人都只会看到这个人的不好,那么他就是不好的人。
而却有多少人会去看穿他背后的悲哀呢。
全剧看下来,我都对陈一平抱着怜悯和惋惜。
正如蒋寒说,陈一平他是一个老好人,他是一个好同事,好丈夫,好父亲,可他却是一个经济罪犯,他是贪污了上千万的银行业败类。
但他不是生来就这样的。
骨子里坏的人他们做了坏事也会过得很潇洒,陈一平却如履薄冰。
他怀揣巨款,可连一块钱都不敢花,藏在夹缝中的银行支票活生生的过了期也不敢碰。
正是因为他是好人,才会深陷泥潭。
可怕的是,这泥潭不是他失足的那一小块儿,是一片泥潭的汪洋,踏出的每一步都令人沦陷。
这样又如何让他能自拔呢?
陈一平不值得痛恨,我也真的不想用一失足成千古恨来定义这整件事。
原本他的愿望是那么简单,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从一个民工讨薪失败去抢银行开始,那个炸药就此爆炸,连锁着,一个一个的爆点层层炸开,陈一平无辜的误伤成了最大的悲剧。
我非常讨厌名叫卢婷那个女警察围观群众式嘲讽的笑脸。
除了蒋寒,那些人好像对陈一平的人生惨剧都看的津津有味。
人都是自私的,他们把陈一平的案子抽丝剥茧得到快感后,也会为他们战友的就义而哭泣。
陈一平曾经是多么简单的人啊,上班、下班、接孩子、做饭,他滴酒不沾,喜欢下棋,睡前爱好听着交响乐写几行日记,会为女儿洗脚,特别妻管严,对其他女人坐怀不乱,会为自己的家庭舍弃一切甚至性命!
我想不出陈一平有什么缺点,在我心里,他就是哪儿哪儿都好的人!
结果命运为何那样悲哀!
整剧都是内心戏,初始和结局观众早就料到,还是一集一集的看下来了,像蒋寒那样,跟着人物的内心一起沦陷。
全程下来特别压抑。
不过这种拧巴我超级喜欢。
管虎的风格很不错的。
在江南水乡的住着好人陈一平,给女儿洗脚梳头他是好父亲,回家做饭他是好丈夫,邻里关系融洽他是好邻居,同事关系和睦他是好同事,工作勤恳他是好员工,疏难结困他是好朋友。
也许还有好多好多“好字”的标签在他身上。
在纷繁的的人际关系中,他的唯一特色就是好。
然而恰如老话说的好“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做好人是要有代价的,陈一平并不具备成为超级好人的能力和资源。
他试图用好字维系自己身边所有的关系,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忽略自己的种种感受,自己所有的感情宣泄或许只有他一个人静静的听着音乐魔笛,然后在笔记本上书写自己的日常的时候吧。
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把这个好人推向了坏人的边缘,冬至这天也成为了他人性的转折点。
而最终他这个好人的结局就是家破人亡,自己孤零零的坐在精神病院,或许在那一刻他才成为了自己,终于不用再背负好人的枷锁!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都做好事。
如果我是一个小屁孩或者小混混,那天哪,这发型,这衣品,全长在审美点上,温婉不失大气。
世家出身,简直惊为天人。
如果我是她的合作伙伴,哦,没落的世家,靠上一辈的人情做掮客赚点小钱。
表面上对她恭敬不过是为了生意。
如果是男朋友,哦,我该拿什么拯救你?
立志振兴家族,却又不踏实肯干。
搞权谋,却又只有小聪明。
天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一群不成器的。
眼里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迟早要被抓的。
冬至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主题内容很好,把一个好人如何在大环境的推动金钱作用下变成坏人,把人性的弱点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陈道明不愧是老戏骨演技精湛。
可惜硬伤太多,郁青青及她嫂子对蒋寒的爱情毫无道理,过于生硬做作的痕迹。
旁白太多絮絮叨叨且缺乏逻辑,欲人性的挖掘却含糊不清的理念。
拖沓,26集完全够了。
结尾小女孩打电话那灿烂的笑容更是败笔,一个刚死去亲娘疯了亲爹的孤儿怎么可能露出如此的笑?
近年来明叔把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演成了基本同样的套路,一个忧愁的知识分子掌权者。
连最近的出演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老卓,也有这样的问题,总觉得这个日料店老板路子很野的样子,似乎他切着鱼片的同时会说出:这治国就像这料理鱼。
令旁人只有跪听的份,不是一个普通老板的样子。
而在一部《冬至》中他却完全展现出了另外的一种风格,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物,如果说还有那么点自己影子的话,那就是一个有点清高的小人物。
他有着和周围人不太一样的爱好,爱下围棋,爱看书,爱听交响乐。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是放在他以往的角色中,如皇帝,如跨国集团董事长,如黑帮老大,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能说明人家修养高。
但是,他作为一个银行小职员,有这样的特征就显得不是很寻常了。
清高的陈老师,却没有一个能够维持住他这份清高的环境。
他的老婆是濒临破产的乐器厂厂长,单位穷的基本发不出工资,偏偏老婆不甘于清贫,相反,她爱物质,她在商场里不断地是带戒指,她也爱漂亮的衣服。
他的女儿希望生日的时候得到一个大史努比玩偶。
周围的同资历同事升了职。
老婆没用的弟弟又四处欠债。
这一切都深深刺激着他的神经,但是这样的人千千万万,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陈老师恰恰是被选中的那个人,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男主都会走进一个山洞学到绝世武功一样,这概率可能是亿分之一,但是砸到他头上了,那对他来说就是百分之百。
他如同阿里巴巴一样找到了打开宝库的口诀。
直接从系统上挪用公款这个行为在现在看来显得荒唐而可笑。
但在防范措施和稽查措施不严密的上世纪80年代,确实屡有发生。
陈一平的那份与众不同在拿到银行机房密码的那一刻就被彻底的激发出来了。
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没有人会相信只做一次的鬼话,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
最后的结局显而易见,对于普通人来说,飞来横财往往不会带来好运,对于这种不义之财更是如此,陈一平家破人亡。
这个角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很接近我们周边的人,甚至每个人内心都觉得自己是不普通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那么,当诱惑无限大,无限接近我们时,不论这是不是鸠酒,绝大多数的人相信都会经不住诱惑,饮鸠止渴。
坚守底线这个词语说起来容易,真的在诱惑面前太渺小了。
十年前,当我坐在家里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待着一部戏的开演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便是我十年来看的最后一部国产电视剧。
没错,它就是《冬至》。
借此冬至之日,为大家呈上。
《冬至》(国产36集连续剧)导演:管虎编剧:李鸿禾主演:陈道明 / 陈瑾 / 丁勇岱 / 张子健 等首播时间:2004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难得的国产犯罪悬疑片」这是一部发生在江南小镇的故事,一桩命案打破了小城的宁静;一个刑事犯罪专家介入,于是,命案层层深入,背后竟隐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秘密...我不敢说这部电视剧比起同类美剧在制作规模和专业性上的差距,但它的确在有限的成本内把犯罪逻辑和推理过程做到了极致;它也的确完完整整地讲清楚了这个案件的全过程。
至少在中国同类国产剧里可以作为标杆。
「侦破线与犯罪心理线并行」在我事后追忆这部剧集的时候,不禁感受到了些许大卫·林奇《双峰》的感觉,不单是在布局上(两者同时发生在一个小镇,同样是一桩命案引发故事发展,同是有一个外来的探员介入),也在那条额外的犯罪心理的剖析线上。
这条“心理侦破”线的加入,让这部电视剧更加有魅力,更加对里面的人物流连忘返。
「正反角之间的“博弈”」接着上面的说:也正是这条线的加入,让剧中的正反主角能够同台博弈,一个是犯罪专家(丁勇岱饰),一个又是沉稳的众人尊仰银行老职员(陈道明饰),
两人境界奇虎相当,侦破与反侦破此起彼涌,看了实在过瘾。
更别说两位老戏骨演技上的对彪了!
「角色性格分明,表演扎根生活」我之所以对这部电视剧流连忘返,一是情节能够勾起自己那时的很多回忆;二是自己作为一个北方人对剧中“江南小镇”的陶醉;再者便是剧中的那些个性分明的人物角色了!
当然,这跟那批演员的表演素养以及他们将表演扎根于生活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从一个偷鸡摸狗的混混,到贪图便宜的保安,再到银行阴险狡诈的领导,家中世故唠叨的妻子...
几乎每个角色在《冬至》里都让人感到那么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不在于场面和煽情,而在于那些柴米油盐般的细节上。
演员拿捏细微情感的表演态度让人敬佩。
如今,每每冬至日,想到这部《冬至》心中总是不由升起一种悲凉:面对当下浮躁的影视行业,那个时代的演员早已过了契,那些试图写出好故事的编剧也早已隐去了创作的痕迹。
留下这部即便有很多瑕疵但却让我流连忘返的电视剧,借着天气寒冷,冬至来临之际,送给每个热爱电影的人。
撰文:太虚宫本文属于太虚宫原创,版权归属【星期五文艺所有】,禁止转载,如需合作请联系我们。
喜欢陈道明和黑洞中演张峰的胖子,才看的这部剧。
本剧中此二人演技依然精彩,无奈剧本实在是烂。
看头几集我还以为是部很伟大的剧,埋伏了很多悬念和伏笔,我不禁佩服起来:国内编剧啥时候这么牛了?
这手法很有美剧推理悬疑片的风格啊。
看完大呼上当:虎头蛇尾不说(这已经是大陆剧集通病了),完全是在忽悠人。
俗套的剧本为了吸引眼球前面拍的很像模像样的玩悬念,后面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失望。
奔着陈老师的名头回来看一遍,仍然记得小的时候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几眼,但是在那个年纪是无法对这样的电视剧产生兴趣的。
整体剧情是一部不错的结构,但是不足的地方也真的很多。
首先是节奏,全篇剧情非常拖沓,个人感觉如果20-25集之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有足够的时间去交代人物心理变化,也许是为了凑集数?
里面也有几个多余的人物,为什么在这些完全不需要的人物身上浪费这么多时间呢?
比如说卢婷,红叶,廖晓琼都是可被替代,甚至不需要的人物。
再有一些剧情上非常的不合理。
最搞笑的就是刘凯和柯镇华居然最后来个斧头帮对决......我真的是要笑死了,编剧即便想写死刘凯也不用这么蠢吧?
再说陈老师换肾手术刚做完几天啊,满地跑?
再说一个戴嘉把杨婉瑜几下就给晃死了?
陈老师天天到处跑都没事,晃两下就把人晃死了,你就不能改成撞到玻璃上被割到动脉吗?
再就是蒋寒,真的是天下无敌,料事如神,做任何事都在预料之中,着实是开着上帝视角,开上帝视角就算了,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这编剧视乎就在意淫着自己如此帅气的人,怎能不招人爱呢?
好好的剧情,强行加入一些完全没必要而又让人恶心的感情戏,真的是让人窒息。
全剧陈道明老师的表演都非常好,还有刘斌老师饰演的刘行长也非常出彩,陈瑾老师的表演也很好,有很多配角都是挺不错的,但是也有几个表演的实在是很尬的,最尬的应该是刘敏涛的郁青青了,一笑我就浑身难受。
整体剧情是好剧情,就是拍的太拖沓,一些小纰漏也不少。
是一部值得重新拍的电视剧。
看过很久了,现在依然回味无穷,真的是一部值得深思良久的电视。
人性的善与恶或许有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真的直到看完你也完全没法用好人或坏人这个词来概括片中的每一个人。
虽然我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但我真正从这部电视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之分,许多时候,是后天的环境促使我们向某一个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有罪恶的一面,一旦你具备了某种条件,又得到了绝佳的机会,再加上你承担着巨大的外界压力时,人性真正的欲望就会将你拖入深渊,很难淌过这滩浑水。
欲望就像一个黑洞,越往里面它就越深随,看不见摸不着,而这一切促使你走向光明的出口时身后的巨大黑暗已一点点将你吞噬。
每一个普通人,都会像剧中的陈一平一样,不会对金钱视而不见,而剧中人的最后结局,将会是对我们的最好警戒。
陈道明饰演卑微懦弱的银行小职员很绝。之后心理上的逐渐转变也演绎的很棒。但是我不喜欢这个剧的故事以及其他几个副线的人物。
节奏太慢了 拖泥带水 看的人昏昏欲睡 开头本来挺抓人的 后边越来越无趣
刘敏涛的演技,是我为什么不打五星的全部原因。做作,尬笑,气若游丝,这两年貌似又火了。真是演艺圈没人了,资本一运作,又能火起来。还有人说姐姐演技逆天为什么演不出来,我真想把这部剧伴着她的尬笑塞进你们这些脑残粉的嗓子眼里。演出来?演出来有鬼了!
要不是为了看性感帅气魅力十足的陈道明,我是绝对不可能看这部剧的。看来导演选对主演很重要
非常好看。一、结构是先扔一把珠子在地上,捡起来穿成项链,叙事难度大但讲得有条不紊;二、城市故事,就像波莱罗舞曲,一点卑微的、自尊的欲望,一步步膨胀成疯狂,不仅陈一平夫妇,包括邻居银行职员乃至警察最后全疯了;三、管虎惯用现实主义的标签来讲述表现主义的故事,这是艺术片而非写实推理剧。
剧情前面还行,后面一塌糊涂,为了明叔忍耐了一下,实在忍不了了。细节一直没行过:南方小城演员随时北方方言;银行系统没有小数点;陈老师这种几十年的老柜员,会弄出来支票那种错误;要洗钱想的是卖肾这种神奇sb招数;2000初一个小柜员一个快失业副厂长说起孩子教育动不动要出国——反正编导一不了解想写的人物的阶层,而不了解故事发生的行业。郁青青像讨论里有人说的,有点日系魔性女的味道,蒋寒对她的教育本来既可能是剧里男性角色也可能是编导对她的视角,不过看蒋寒这全知全能的设定,编导是自己创造的女性角色自己都不知道该用哪颗头去审视。
什么银行啊,服了!
果然啥都能演啊,这个围巾我忘不了滴
过了很多年才看完。一言难尽。小人物的贪婪演变的确不错,陈谨的表演👍。其它人物真是无厘头,尤其是郁妖精和蒋寒,莫名其妙的存在。尤其蒋寒,其人物形象糟糕透顶,借公务之便的窥隐癖吧,还总一脸得意的样子,欠抽。神叨叨的旁白听的想吐。所有警察都讨厌,大部分人物都丑陋讨厌。那个戴威,也可以说恶心到家了。逻辑堪忧。全靠陈谨的表演撑。陈道明一般。
谁没有一点点理想?谁不希望过上好日子?可是,平庸的生活和体制的不公,一点点的磨灭了我们的理想,好日子也似乎总盼不到头。这不单是一个小镇中年男人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走上犯罪之路的故事,而是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所以,有时,我觉得自己有着和陈一平同样的困境。
好多《黑洞》里熟悉的面孔。就是太过絮絮叨叨和拖沓了,真的看不下去了…压缩一下不行吗
这部剧真好看。尤其是前面二十多集。不能干别的。得盯着屏幕看。人物关系、内心活动、每个人做的事等都特别复杂。陈道明陈瑾刘敏涛等演员的演技是真的好。
真是给这电视的神逻辑给跪了。警察都是浓眉大眼,正义凛然,光芒万丈的。探长都是料事如神的,而判断根据就不告诉你。罪人都是矮小猥琐的。罪人都是犯低级错误命中注定被警察铐走的。可能这就是天朝八股吧。三颗星为陈一平夫妇,薛非,刘家善的演技点亮。这几人人物形象比较立体饱满比较真实。
冬至,就是生活和体制让你告别理智的意思。
剧情太拖沓
演员都是好演员 就是叙事太拖沓 心里变化的跨度过大 没有很好的过渡 使得过于突兀
小时候看过一次便念念不忘,十多年前大学时就想重温,一直没机会,这次回顾发现小时候只记得冬季的江南水乡晦暗而迷人,还有搬着自行车上桥下桥的陈一平,那个絮絮叨叨念旁白的警察,这次看又看了几个点:1.郑彬彬好看,真的,2.彭中华的小三儿漂亮,真心的,3.那个换肾的杨小姐换我那次就被拿下了,很有风韵,把持不住,4.说实在的,节奏有点垮,旁白没必要,感情戏有点假,只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老宅、青石板真是迷人。
故事挺深,旁白过于絮叨
前面还不错,后面很拖沓催眠。后部分剧情也不太符合基本逻辑,越演越荒诞。还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演员演技也都不错,不忍心打太低分数。可以看看!比《黑洞》差点。
开头很棒,过了10集开始疲软,导致没能坚持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