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白人对黑人,比如纳粹对犹太人,再比如一些大民族对小民族等等。
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所谓人性污点实际泛指的,不仅仅是指教授而言的。
故事的开篇是一场车祸,然后是倒叙的手法,中间穿插了若干段的回忆,这些回忆将教授的一生讲述得如同陷入牢笼中一般,虽然从影片台词风格颇多调侃的味道,但那股子潜在的悲伤还是不经意间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一个“鬼”字致使教授失去了工作,妻子也因此而丧命,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些黑色幽默般的滑稽可笑,但事实上却触及到了美国社会最敏感的问题,即种族问题。
于是,教授背上了种族歧视的帽子,在此,出现了两个关健的词汇,一是“种族”,二是“歧视”,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影片,也给此片罩上了一层不可言喻的灰暗色彩。
其实那雪地中的车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灰色的凌晨,寂寥的林间路,然后便是车祸,一切都是那么地悲观,这是影片的真正主色调。
“种族”一直是西方国家无法避免的敏感话题,即便到了现在所谓的文明时代,虽然黑人地位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提高,但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于是,我们看到影片中年青时代的教授是如何极为摆脱自己的黑人身份的(顺便说一点,影片年轻时代的主人公是《越狱》的主演)。
父亲是教授第一个需要摆脱的人,当他想成为一个拳击手的时候却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因为在父亲看来,他必须成为一个高材生,而拳击这个运动在当时的美国来说还恰恰主要来自于黑人。
坦白地讲,其实父亲的真正企盼是让儿子用高学历来掩盖由于黑人身份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说父亲是诱导教授摆脱黑人身份的主因,所以当我们看到父亲死后而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当拳击手,在他迷茫中却参了军,然后正如父亲所愿的那样成为了一个高学历的人――教授。
这个经过符合了父亲的要求,只是迂回了一步而已。
如果说父亲是主人公摆脱黑人身份的内在诱因,那么爱情则是直接的导火索。
对于教授来说,黑人的身份本来并没有那么大的冲击,但当他的爱情由于这个身份而无疾而终的时候,他才真正理解的黑人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当他再找到一个女朋友的时候,他避免了自己的家庭,以黑人为耻,开始了自己所谓的犹太白人的生活。
教授给自己带上了一个枷锁,使自己生活在一种不知自己是谁的日子里,即便是妻子,他也一直隐瞒着自己的身份。
但当那个“鬼”字事件出现的时候,此时已经是新的世纪了,他完全可以用表明自己的身份而解脱那种困境,但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
这个时候,我们便不能再单纯的考虑主人公本身的那种仇黑心理,更主要的是,他成为一个白人的惯性与他表明身份后将会受到的待遇。
这是一个潜在的命题,即黑人真正不受歧视的时代并没有到来,他必须还要继续那个谎言,为了自己的尊贵,为了自己的假身份,更为了逃避社会的现实。
对于一个背叛自己种族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事实上教授却不得不如此。
因为歧视永远没有结束。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关“歧视”的问题。
白人如果变成了黑人,那么歧视是肯定存在的,但如果是一个悲惨的女性,甚至粗俗犯过错的女性,她所受到的歧视也是根深蒂固的。
尼可扮演的清理工就这样出场了。
她性感,但她却低俗,她美丽,但她却无意中使自己的孩子丧生。
这是一个悲哀的女性,从小的时候开始,她便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性虐,于是她出走,然后是以浪荡生存着,婚后失子,再离婚,孑然一身。
在这种情况下,她与教授走到了一起,一个是内心被歧视所煎熬,一个是永远生活在歧视中,两个人的爱情可以说是建立在一种相同的命运上。
于是,教授开始从这个女性身上得到一个对歧视反抗的机会,爱情变得火热,但这爱情却是苦涩的,因为爱情建立在一种反抗上,或许它只成为了教授的一种心理安慰,也许它仅仅是一种尝试,其实,这是一个错位的爱情。
影片在讲述教授与清理工的人生时一直采用的是一种对比方式,首先两个人的身份是一种差异,其次在外人眼中,两个人的过去一个是隐瞒的,一个是路人皆知的,再者,两个人的追求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清理工虽然不自信,但她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但教授则不同,他追求的恰恰是一种反叛,是一种超常规的举止。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悲伤的心理。
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两个人也就走到了绝望的尽头,化解这种绝望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去,离开这个尘世,于是影片回到了开篇,那场车祸。
其实,影片中这种悲伤的情调几乎弥漫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作家因为某种原因避开尘世,这是一种逃避,清理工的前夫失子之痛用寒冰垂钓来聊以自慰,甚至是那些过场的角色,教授的前女友,母亲还有妹妹,每一个人都是悲伤的。
也许悲伤本身就是人性的弱点,但是不是污点呢?
影片讲述的是关于种族的问题,但通过两个极端的人物却表明了一种人性的弱点,即禁锢着自己心灵的某些东西,然后用各种方式来逃避,或死去,或离开。
2006-12-25于通州韩兮
2004年的电影,2021年拿出来看第二遍,观感会如此不同。
有的女人,在非正常和朦胧的环境里会是风情万种,在居家或者正常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
没有比现在结局更好的结果了,两个人终得解脱,2005年时我觉得他们在zuo。
安东尼霍普金斯2021年凭借“父亲”又得影帝,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他的面相不高级,是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多年的英式舞台剧浸淫,让他变得高级。
我对人面像的判断,深受《格调》一书的影响,那可是一本好书啊,而且特别社会达尔文。
仔细想想,尼科尔基德曼这些年选片的品味真的不俗,属于靠自己把身上花瓶标签撕掉的,即使她现在往脸上泼尿泼得脸都硬了,也还是得给她点个赞。
一直说前面的一百年美国没有大作家,《人性的污秽》里面瓦尔克隐瞒种族的懦弱和福尔娜的家破人亡相比不值一提,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柬埔寨在有波布的三年半死掉四分之一人口其中包括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相比不值一提。
必须承认美国偏居一隅,物产丰富,好的文学文艺作品一定是生长在苦难土壤里的。
即便如此,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一座灯塔,绝对是实至名归。
是时候重读他了。
人类的恐惧与排斥也许多半都是来自于不了解。
对于未知或者与自己不同的,人们处于本能的就会去选择拒绝。
肤色、过去的行为、语言,甚至与口音,都可以将身边的人们分为两类——与自己相似的,与自己不同的。
《人性的污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面也许面有对于灵魂的伟大救赎,也许需要救赎的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是这个从来就充满歧视与不平等的社会。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于黑人成为negro,因为肤色的不同衍生出种种的不等,歧视、排斥、猜疑等等如此。
一个在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的教授因为用词不当而被大学fire,随之而来的是从来都坚强的妻子由于脑栓塞而离世。
一切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瞬间土崩瓦解,这一刻柯曼似乎突然变得一无所有。
同样生活寂寞的女人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一刻似乎成了他生命最后一段的救赎。
两个人似乎相爱,而又似乎不是,不论怎样两人彼此拥有对方让双方的生活都得以更好的继续——似乎一种莫名的依靠。
将近一个半小时后,一场车祸与电影刚刚开始的时候一样,他们这样死去。
在Keman的葬礼上,曾经是他一手提拔的教授说,“柯曼被团体的愚昧出卖了”。
电影到此没有结束,关于柯曼的回忆还在继续。
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
一个黑人因为生来皮肤白皙而声称自己是犹太白人,人到尾声却因为叫两个从来未有谋面的学生“spook”,而被控告种族歧视,失去了一切包括名誉、工作、妻子。
生命的最后,时光遇到了最后的恋人却又是倍遭非议,最后只能被认定为“奇异”的accident,离开这个对于一直耿耿于怀的世界。
电影一直在用作家的第三视角贯穿的故事的主线,用倒叙的开始给了大家一个令人惊奇的开始,本以为等这个圈画好故事便会结束,但继续的一刻钟似乎是想把故事讲得更完美。
故事,不定的穿插着柯曼的回忆、讲述。
一切似乎凌乱,然而又似乎井井有序的进行着。
一切结束死去的人,已经死去,剩下活着的人,也许想为世人做些什么,让世人明白曾经活着的人所经历的苦难与不公。
也许,歧视与不公从来就是存在于世的,自从亚当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它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
”看完了这部电影,你会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
由越狱帅小伙饰演的年轻的科尔曼,他在各方面都很优秀,英俊潇洒,长了一张白皙的脸,但是他却是一个黑人,在那个有色人种被歧视的时代,这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
承认自己是黑人,那么现在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未来将是一片滩涂,然而正因为他的肤色,他可以选择隐瞒事实,可以在以后平步青云,可以不被歧视,于是,复杂的挣扎后,他选择了向宿命妥协,就像他母亲所说,他思考的像个奴隶!
多年之后,即使在自己被冤枉了,被指责歧视有色人种,他(老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仍然选择沉默,他深爱的夫人也因此不幸的去世了,即使在他的结识了一个优秀的作家并与之成为忘年之交后,他仍然对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
科尔曼为了获得自由,为了不被歧视,抛弃了自己的家庭,隐瞒了自己的身世。
但是从此,他却失去了自由,生活在敏感和欺骗当中。
也许一切都将被时间带走,然而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佛妮娅,由妮可饰演的另一个对别人隐藏自己的角色,他们俩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俩是那么的同病相怜,于是65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和36岁的妮可·基德曼演绎了这样一种可是说是“隔世”的恋情,但是更确切的说是对自己内心的拯救。
最后在解开心结后,两人被害身亡!
影帝影后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十分吸引眼球,而原著《人性污点》更是颇具争议的佳作,影片揭示了人性的内心世界,人物角色也被两位最成功的影星演绎的异常饱满,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对人性无情的揭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个故事映射出了一种人生轨迹:每个人心里都有解不开的心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秘密里。
记得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澳大利亚的外教拿出一张照片对我们说,照片里的两个人是他最好的朋友,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他说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邪恶的歧视!
关于种族问题的描述,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歧视都快成为一种习惯了,在每个号称平等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平等。
就像EVA中描述的人类补完计划的原因,人们孤独自闭,是不真实的,需要解放人们的灵魂。
可是抛开动画、电影、小说的浪漫思想,到底什么才能解开人们的心结?
种族歧视,忘年恋似乎是the human stain,但真正的污点是什么?
是深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从一开始就没有正视自己,必然会导致之后的坍塌,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其他方面。
让他们在一起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现相似的自己后顾影自怜吧。
前夫是凡人看起来最有精神问题的一个,但结尾时他说的话却似乎点破了一些道理。
只是一些细言碎语,毕竟是在飞机上看的 走马观花罢了。
时过境迁,现在将越来越普遍的在谈到弱势群体时需要修饰使用词语的现象称为“政治修饰”( political correctness),它比立法走得更远,更刻意地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政治关怀,比如对黑人或者女性。
种族歧视只是幌子。
新英格兰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犹太裔的科曼.西尔尼因为课堂上的言语疏忽被指控为种族歧视分子,成为政治正确的非人道氛围下的可怜牺牲品,引来一连串的剧变,同僚的疏远、学校的解聘、亲人的去世……一夜之间从云端直坠地狱,为躲避更多的攻击,科曼被迫以身罹重症为借口,来到离群索居的好友内森.祖克曼的林间小屋开始了隐居生活。
一个女人闯进科曼的生活, 34岁的学校清洁工弗尼娅的出现对科曼来说是个安慰,这段恋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指责和干预,以至最初的寻求安慰愈往后反而演变成了因为相互依靠而产生的类似乎爱的感情。
为什么说类似?
我始终不认为他们之间有称得上爱的感情,不是因为不言不语的激情或是各怀心事的面对,而是科曼在面对弗尼娅火热的性感之躯时浮现于脑海中的青春羞涩的舞姿是属于初恋情人克里斯蒂曼的,是他“这辈子所见过最性感的舞蹈”,一切让人感动,令人陶醉,使人产生美好感觉的诗化般记忆早就定格在科曼的1948年。
他们不过是被抛到社会边缘的两个人,同样孤独和心事重重。
我们看到一贯优雅的妮可.基德曼蓬乱着头发,眼神涣散而颓废,叼烟的姿势科老练而粗俗,除了美丽性感,别无可取,科曼对弗尼娅的感情应该是建立在彼此都承载着沉重心理负担的基础之上,毕竟,弱势间的相处比面对优势人群要舒服得多,这是个简单的道理。
不管最终那个秘密是否惊世骇俗,这都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悬念片,以《克来默夫妇》而问鼎奥斯卡的导演罗伯特.本顿安排的剥茧抽丝般缜密的结构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究竟有什么样的神秘过去?
弗尼娅太过开放的接受姿态渐渐抓住了我的好奇,因为有时这恰恰代表着最坚决的拒绝,她甚至不愿意进入到科曼正常的生活中去,而只是在最私密的空间通过身体交流。
她的隐痛集结在床下的两个盒子里,那是她唯一的财产,孩子的意外死亡让她无法摆脱自责,加上童年时代的阴影,成年后婚姻的不幸,极度自卑下灵和肉的异化,身体的放纵下其实隐藏的是不可触碰的脆弱心灵。
而科曼的秘密是什么?
作家祖可曼,这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小人,谜底在他的叙述中渐渐浮出水面,出于职业毛病,他对人性的探寻表现得兴趣盎然,尤其对科曼的身世充满好奇,接二连三的灾难性事件也让科曼觉出了朋友的背叛和精心设计的骗局,“我需要的是帮助,而不需要你们来审判,审判我和她……”事态变得无可挽回地糟糕下去,在充满欺骗、伤害和矛盾的漩涡中起伏,祖克曼最初也许并无恶意的探寻最终却演变成了对朋友的致命一刀。
好在真相大白之际,科曼和弗尼娅已经丧生于一场雪夜的车祸,也许对他们来说,死是解脱,比死更可怕的是真相,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身世之谜得以曝光,科曼其实是非裔美国人,因为肤色较浅得以伪称犹太人,他欺世盗名了五十年。
我们都可以理解,那是1948年,法律许可的种族歧视背景下,要在主流社会出人头地,科曼别无选择,或许更沉痛的原因是因肤色而夭折的美好初恋,对一个18岁的青年,有着拳击手的激情和冲动,除了这个还有什么样更大的打击?
母亲看得很明白,“你像雪一样白,可是思想却是奴隶”。
本以为摆脱了压抑,却一生陷入了困境,科曼背叛的不是家庭,不是种族,而是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道德感,普通人无法面对。
出人意料的谜底让这个故事具有了巨大的反讽意义,所谓种族歧视其实子虚乌有,只要他说出真相,一切也许不是问题。
问题不是深一点的肤色,而是人性深处的羞耻和怯懦。
种族差别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道德关系上的紧张依然如影随形,科曼保持缄默不是因为人们无法接受一位非裔的教授,而是他们对谎言的无法容忍,这就是他惟一无法说明的真相。
已经不是个人悲剧了,影片的背景是1998年,共产主义热开始降温而恐怖主义尚未盛行的间隙,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是克林顿的性丑闻事件和被弹劾案。
世界变的越来越冷酷,甚至在好莱坞的影片里,都很难看到催人泪下的煽情段落了,只有最后,科曼的妹妹说,母亲垂危之际一直叫护士送她去车站,这是她和儿子的约定,五年后会在车站让她看看未曾谋面的孙子。
如同《七宗罪》,看完以后问问自己究竟犯了哪几戒。
人性污点是什么,让研究近代人类耻辱的专家来告诉我们吧,在这里,对弗尼娅来说是自卑,对科曼来说是羞耻和怯懦,而对于祖克曼,好奇心驱使了一切悲剧的发生。
我们也是,何必要去了解别人的内心呢,除非他敞开胸扉。
“在冰上面钻出一个洞,冰层下面的湖水很黑,稍微有点光线,鱼就会游过来。
”这又是一部在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结尾的故事,但我们没有猜到过程。
这部影片用这种手法来拍摄,恰好和故事符合了。
我们也是在看的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才构建起这个悲伤的故事,才能明白人性的污点一旦染上就永远无法洗掉。
一个黑人,因为受不了那个年代 的种族歧视,也因为自身皮肤很白,所以谎称自己是白人。
背叛了自己的父母,背叛了自己的种族,却因“种族歧视”被学校开除,最终难逃厄运。
就像冰层下面的鱼,长期在黑暗中度过,但他们也渴望光明,可是一旦它们游到那里,就会发现其实那只是钓鱼人的陷阱,光明其实也是死亡。
本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映射整个社会,只是用了一个听起来都很荒谬的事情。
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的搭配真的很有意思。
电影真是冲着老爷子去看的,看完之后去看影评,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性的污点?
”。
确实,这部电影完整看下来,还是有些晦涩,但值得咀嚼,我们也只能跟着故事的回忆试图理解这个背叛自己种族的黑人。
(因为我们不是汉尼拔,不能一眼洞穿另一个人的心灵和他的过去。
)
刚刚看完 《人性污点》,心里有种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感觉···男主角是皮肤白皙的黑种人,但是害怕年轻时的种族歧视再次重演,他将自己是黑种人的事实隐瞒在心里50年,腐烂!
剧中男主角母亲的一句话很经典:“你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你是我的金孩子,但是现在的你,有白雪的外表,却和黑奴一样思考."男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他不愿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就因为肤色只能在餐车上工作后自杀··· 男主人公害怕自己心爱的女人再次离去,他背弃了母亲,妹妹,哥哥··· 或许看起来是不得已的,但是这就是他人性的弱点,懦弱懦弱的人会死无数次,但是男主人公的父亲只死了一次现实中,我们每天都必须带着一张面具活着,这个社会、学校、父母甚至自己绘出的面具,我们变得越来越沉默,把一些事藏在心里···最可悲的是男主人公原本可以轻松控诉成功的官司,就是因为自己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种族儿失败···看完 人性污点 ,希望大家 也希望自己能活的简单、真实,活的舒坦
霍普金斯和基德曼都挺好的。
这片子与库切的《耻》有局部相似。
不过,情节过于戏剧化。
如果没有那条暗线,即霍普金斯抛弃家庭虚报血统的话,而是着力叙述教授的荒淫晚年会更好。
我是这么看的。
此外,霍普金斯那堆老年之肉与基德曼如此精致之肉搞在一块,我看了还是觉得有点暴殄天物。
衰老是很操蛋的。
又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陪跑大神走了文|袁复生按:《纽约时报》报道,本周二,2018年5月22日,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去世了。
菲利普·罗斯是一位多产、千变万化、经常是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纽约时报》认为他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三个白人男性作家之一,另两位是索尔·贝娄与约翰·厄普代克,罗斯曾说:“厄普代克和贝娄把手电筒伸向世界,展示了现在的世界。
”。
“我挖了个洞,把手电筒照进洞里。
" 罗思他获得了其他大多数最高荣誉:两项国家图书奖、两项国家图书评论界奖、三项福克纳奖、一项普利策奖和曼布克国际奖。
但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他菲利普·罗斯活得久,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博彩名单中陪跑最久的一位,以后这个纪录就靠村上春树同志保持了。
12年前,馆长写过一篇他的小说《人性的污点》改编的电影评论《秘密是人生的关节炎》。
今天看,已经不太看得懂当年青春的呓语了。
当年只是困惑。
关于人性的幽暗,小说更丰富,更多隐喻,关于身份的认同,个人与公众的关系,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应该描述得更深刻。
随着时间的转移,我对“政治正确”的理解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总体上还是帮助了我们的社会进步,虽然也偶尔有误伤的例外。
而且现在有了社交媒体,个人的表达,可以更完整地被外界所看到。
菲利普·罗斯的忧虑,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缓解。
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便捷,更频繁了,似乎每一个人都会拥有着以前小说里或者电影里才有的秘密,体验过正常轨道以外的人生片段。
那么,如何拥有并对待自己与他人的秘密,就成了一个新问题。
【附】《秘密是人生的关节炎》依旧失眠,于是起床看碟。
《人性的污点》,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是菲利浦·罗斯,也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菲利浦·罗斯号称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他曾获得过普利策奖。
早些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过他的《美国牧歌》等作品。
《人性的污点》故事其实很简单(关于故事内容可以参考这篇文章http://www.idigest.net/content/view/3681_89.html,http://www.xici.net/b89349/d26459873.htm) 他讲得更细致生动,我今天没有讲故事的力量。
【故事补充】古典文学教授科曼.希尔克和情人佛妮娅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科曼生前曾就职于新英格兰颇有声望的雅典娜大学,然而1998年春天,他在课堂上称一些逃课的学生为“幽灵”,而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恰好又有“黑鬼”的意思,于是他被人指为种族主义者。
在“政治正确”的原则下,科曼成了牺牲品。
生活土崩瓦解,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变得一无所有。
然而没过多久,他的婚外恋情又被曝光——和他发生关系的女人,竟是一个比他年轻许多的学校清洁工弗妮娅。
这令他更加焦头烂额,他不得不寻求朋友、作家纳森.祖克曼的帮助。
而事实上,祖克曼一直在调查他的身世,想要以他的故事作为小说的素材。
接二连三的灾难性事件之后,科曼终于知道,原来正是祖克曼在背后操纵了一切。
可祖克曼并没有满足于自己一手酿造的这些悲剧,他还要给科曼最致命的一击:揭露他一直尽力隐的身世。
原来科曼是非洲裔美国人,只因肤色较浅而谎称自己是犹太人,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在白人世界立足,他放弃了自己的种族信仰、家庭,甚至在最后放弃了人格。
弗妮娅出身富裕,幼年时父母离异。
14岁那年,她被继父强暴,不堪屈辱离家出走。
后来她与精神不正常的越战退伍老兵莱斯结婚又离婚。
期间,一场大火夺去了她两个可爱的孩子,可离婚后,莱斯还不断纠缠她。
直到她遇见了科曼,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廖,抚平伤口。
最后,祖可曼教唆妒火中烧的莱斯制造了一起车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将科曼和弗妮娅的车挤入冰河。
科曼和弗妮娅的爱情破灭了,莱斯的复仇成功了,而祖可曼根据这故事写成的小说再一次成为了畅销书。
这个故事总结出了一种人生轨迹,那就是,秘密是人生历史的关键节点。
我很认同其中的一句台词,为了获得自由,为了避免被别人歧视他是个黑人(他是一个皮肤很白的黑人),科尔曼抛弃了自己的家庭,隐瞒了自己的身世。
种族的认同。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攻讦。
婚姻的无助。
困境中的情欲迸发。
朋友的窥探与背叛。
旧情人的复仇。
同归于尽的结局……这个故事总结出了一种人生轨迹,那就是,秘密是人生历史的关键节点。
有了秘密,就有了失控,一切外在的力量对人生的干预变得戏剧性的强大。
我很认同其中的一句台词,为了获得自由,为了避免被别人歧视他是个黑人(他是一个皮肤很白的黑人),科尔曼抛弃了自己的家庭,隐瞒了自己的身世。
但是从此,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等于把自己投身入一个禁闭室。
因此他时刻警惕,敏感多疑,反而因此给了他更大的束缚和枷锁。
如果他一早公开了自己黑人的身份,他不仅可以说别人是“幽灵”(Spooky,被引申为对黑人学生的歧视),甚至还可以直接骂人为“黑鬼”(Nigger!)。
但他不行,称呼鬼鬼祟祟迟到的学生为幽灵,学生就以“政治正确”来投诉他,说他歧视黑人,话题因此得以转换。
从此走上霉运,并邂逅了有幽暗少女时代的情人。
因为秘密,不同阶层的人们得以共鸣与相爱。
但问题又来了。
身份的困境加剧了精神的困境,从此,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等于把自己投身入一个禁闭室。
因此他时刻警惕,敏感多疑,反而因此给了他更大的束缚和枷锁。
关于种族问题的描述,总是那么引人注目。
这是人类生存在世间,最核心的命题。
这也是罗斯的《美国三部曲》之三。
这个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令我想了另一名知名作家弗里德曼的作品《世界是平的》,他在那本书里面,谈了在全球化3.0时代,印度阿三完全可以和美国大兵在一个平台上竞争。
我想《人性的污点》也许在展示着全球化的另一面,在美国这个自诩最为自由和民主的社会,一样有着陈旧落后、粗鲁不堪的偏见歧视。
种族歧视成为一种文化习惯,在这个最平等的国度,却存在着如此深刻的种群不平等。
我所感兴趣的,不止于种族歧视这种历史大问题。
我对科尔曼隐瞒自己的人种出身更感兴趣。
普遍的价值观念,他人的观念,作用于个体身上,并根深蒂固地转变为个人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他反抗的,成为他的一种思维惯性,他反感别人说他是黑人,于是他隐瞒了自己是黑人,但当他被怀疑说别人是阴森恐怖的人(黑人幽灵)之后,他就承受了一切,这是一个“咬尾蛇”结构的死循环,是如此地让人觉得悲凉。
用一句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话来说,“这就是人生”!
接下来就涉及到这个影片的核心——“人为什么要撒谎?
”比如克林顿,比如科尔曼。
从电影中获得的解释,我并不满意。
影片中仅仅把答案交给了社会,而社会毕竟只是一个因素。
这里面,当然还有个体自己的意志的因素。
但是除了这两者当然还是不够的。
我觉得,这与个体所渴望获得认同的其他个体的多寡有关系,比如恋人,比如朋友等。
能否用认同感战胜孤立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个孤独的人,很难说会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可能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和谎言。
秘密或者为了保守秘密而制造的谎言,一方面能够使一个人被包裹,获得一种安全感。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隔绝,这种隔绝会加深个体的困境,以及带来可能发生的巨大威胁。
秘密好比人生的关节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异样,但其中苦楚,只有自己才能体验,而且这种疾病基本没有药物可以去帮助人体治疗,机理尚不明确。
或许,还有一种治疗隐瞒和撒谎的药,是伴侣和理解。
2006-10-16 于长沙三印小区 Rk�U��
怎么没有Wentworth Miller的标签?!他演年青时的安东尼·霍普金斯
菲利普罗丝看完会骂人的程度。
她吸着烟,落拓的样子让人同情,她跳着舞,优雅的样子让人动容。
要是没有米帅的年轻版Coleman救场,老霍普金斯简直没法看……
孤独的时候就在一起
初衷是想看米勒的电影表演,结果是整个故事情节都令人压抑。在流言与猜疑中生存,在不堪的过去和不可告人的秘密下存活。在关于种族的真伪上你死我活。只是不知道什么地方让我觉得很不耐看,也许是妮可和希尔克之间的老少恋的产生让我觉得根源突兀。
We are who we are.一切不幸事件的起因引起人们的思考,the human stain,人性的污点。
人性 污点 怎么这么像骂人呢……
话题电影,平淡。
如果是尊重了原著小说的内容,那么这个小说一定不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以下是一些观后看法:1、老院长被扣上帽子,其实并不冤,他歧视自己的血统,歧视自己的母亲,这才是歧视的终极形态吧?!2、老院长害怕承认自己的出身、女主角害怕承认自己的罪过、作家害怕面对自己的残缺,黑同僚害怕承受舆论的压力,人性的污点倒不如说是人性的弱点,所以这部片子不是讲肤色问题的。3、剧作的有大问题,全片出场人物众多,但没有一组人物关系能把主题说明白了,很多角色就是纯粹的酱油角色,导致观众看完莫名其妙。4、切入角度没有选好,拍得哲学不哲学、肉欲不肉欲、悬疑不悬疑,哪里都不占,唯一的老少恋噱头还因为选角失败而失效。5、毫无悲悯之心的说教,看完不同情任何一个角色。
虽不喜欢NicoleKidman,但想说这部其实演得不错,只是电影改编没到位!远没展现好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度!
出生于黑人家庭的白人教授因种族歧视而被迫辞职,本可以家庭事实辩驳却因为与黑人家庭的决裂而闭口不谈,这是人性污点?
还记得是上学期 文学导论胡嬢嬢放给我们看的 为了讲解其中一小小段的校园写作手法(专业术语忘了)
但是为什么他长得是白的呢?
1.本以为是讲爱情的,结果更偏重于讲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2.一群精神受创伤者。3.群星汇聚。4.意识流得厉害,影片节奏怪怪的。5.在大萧条时代因为肤色饱受歧视的黑人家庭出身的Coleman Silk隐瞒自己的真实种族获得奖学金和入伍机会。初恋女友因为得知他的真实种族而离开。他彻底隐瞒身份,抛下往日的一切,与家庭(母亲、兄长、妹妹)决裂,娶白人妻子,融入白人社会,成为一名“成功的”白人古典文学教授。在垂垂老矣之时,又不顾身份和舆论,爱上了一位少女时代被继父性侵、婚后被前夫家暴、因意外又失去过两个孩子的、年龄只有自己一半的女人。最后两人在前夫哥的阴谋下双双死于车祸。You' re white as snow and you think like a slave.
没能力端住就是个猎奇故事,照着原著亦步亦趋也没用。
loneliness + loneliness=?Action is the enemy of thought.
喜欢里面对于人性的分析,喜欢安东尼奥霍普金斯的表演,这个世界上像他一样仍然向往真爱的人真的不多了。虽然年轻的时候他也曾经为了他的血统而感到迷茫,甚至羞耻。一如既往地不喜欢妮可基德曼。
盖茨妈妈的前辈 奥巴马叔叔的榜样
卡司强大,故事很好。两个悲剧人物的结合,注定只能彼此疗愈。可惜导演功力不到位,演得克制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