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身心皆不成熟。
一旦发生疑似伤害孩子的事情,整个社会总是会毫无保留的站在孩子一边,对施害者群起攻之。
但倘若这种毫无保留的道德指责被误用,对一个人的伤害就是毁灭性的。
丹麦电影《狩猎》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深感寒冷绝望的故事。
刚刚离婚的卢卡斯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
男孩子们最喜欢和他玩狩猎的游戏,他也非常乐意配合他们。
细腻敏感的卢卡斯对孩子们的需求从不拒绝,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特别喜欢他(对,男主演过《汉尼拔》,但相信我,这部片子里他真的是个好人,也不吃小孩...)
一天傍晚,从超市出来的卢卡斯看到了一个人站着的克拉拉。
卢卡斯决定送迷路的克拉拉回家,她是卢卡斯好兄弟的小女儿。
一路上克拉拉问了很多问题:“你最喜欢的菜是什么”“你为什么在幼儿园工作”……卢卡斯都一一回答。
克拉拉非常喜爱卢卡斯的小狗芬妮,还想要带它去散步。
隔天上班,卢卡斯又一次碰到了因为爸妈吵架而坐在房子外面的克拉拉,便顺路带她去幼儿园。
一次次的相处,让克拉拉对卢卡斯产生了好感。
她亲手制作了心形的小礼物塞到卢卡斯包里。
还在卢卡斯和男孩子们打闹的时候冲过去亲吻了他的嘴唇。
面对女孩幼稚而单纯的示好,卢卡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至于包里的礼物,他温和地让克拉拉送给妈妈或者其他人,并告诉她:
被拒绝的克拉拉愤怒地转身离开。
卢卡斯万万想不到,就是这一句小小的告诫将他的生活推到了风口浪尖。
晚上,园长发现了没有回家并坐在黑暗里的克拉拉,与她闲聊时,意外地听到克拉拉说:
克拉拉的这一系列关于“性器官”的言论,其实是从一些大孩子那里偶然听来的,而还在气头上的克拉拉随口向园长复述了出来。
但园长却很震惊,因为在这种北欧小镇里,性骚扰小孩是极其严重的指控。
而这个时候的卢卡斯,刚刚说服前妻同意让孩子和他住在一起,也交到了新女友。
下班和席奥等一大帮好朋友打猎,晚上聚在一起喝酒玩闹,生活正处于好转的状态。
园长隔天立刻找卢卡斯谈话,说他和一个小孩之间发生了些“成人的事情”。
卢卡斯对于这无端的诬陷毫无头绪。
出于保护的原则,园长没有透露这个小孩是男是女等个人信息,她停掉了卢卡斯的工作并找来警察调查事情始末。
此时的克拉拉已经没有当时想要报复的心理,摇摇头说自己什么都没有说过,一心想要出去玩。
园长和警察担心她因为害怕而不敢讲出真相,继续坚持询问:
此时的克拉拉或许只想早点出去玩,或许是太过害怕,对每一个问题都点了头,撒了谎。
因为相信小孩子不会说谎,原本怀疑是克拉拉胡思乱想的园长开始相信她的确受到了猥亵。
在取得克拉拉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园长在家长会上通知了所有家长幼儿园内疑有猥亵儿童的事情发生,需要家长配合留意是否还有更多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并报警进行进一步处理。
深夜,在休息的卢卡斯接到了儿子马库斯的电话:
对事情依旧毫无头绪的卢卡斯告诉儿子不要相信,那不是真的。
但因为这件事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前妻也禁止孩子来到卢卡斯身边。
天亮后卢卡斯立刻去找园长了解真相,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做那种事。
园长根本不相信,不小心在争执中将克拉拉的名字说出了口。
卢卡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诬告自己的人居然是克拉拉。
在被保安强制赶出幼儿园后,他立刻去了克拉拉家,想在事情完全恶化之前搞清楚缘由。
但卢卡斯却发现,现在的他已经失去了好朋友一家的信任。
母亲处于暴怒状态,破口大骂,完全不想看到他,更不用说谈话。
好友席奥也出手打了他。
往日的好兄弟反目成仇。
争吵声吵醒了午睡的克拉拉,父母立马把卢卡斯推出门外。
目睹这一切的克拉拉说:
这是克拉拉第一次对事情的澄清,然而母亲却抱紧她说:“这可能很难理解,你的脑袋会选择性的忘记发生过的事,因为回忆总是不让人愉快的,但它真的发生了,而我们很高兴你告诉了我们。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疑似受到虐待后的症状,比如做噩梦、尿床等等。
事情就这样继续发酵着……十二月的一个早晨,卢卡斯的儿子偷偷跑到了卢卡斯家。
终于见面的父子俩深深相拥,他完全相信父亲的为人,也为父亲的遭遇感到荒谬难过。
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儿子还相信他是清白的,我想那种感觉应该是复杂和欣慰并存吧……
曾经交好的朋友和邻居,已经忘记了自己认识的善良的卢卡斯,他们对于“猥亵儿童”的谣言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卢卡斯的儿子去超市的时候,店员让他转告父亲,让他不要再来了,其他客人因为他都不光临超市了。
但他从超市回来时,正好看到父亲被警察带走,没有地方可去的他来到了教父家。
教父告诉他,父亲明天要参加初步听证会,有两种结果,判决预留性监押,或是无罪释放。
而目前所有的孩子口径一致,他们都描述出了卢卡斯家地下室、墙纸还有沙发的颜色。
似乎真的有更多的孩子被卢卡斯猥亵过。
但卢卡斯家根本没有地下室。
卢卡斯的教父说了一段话,他说:“人们都坚信小孩子不会说谎,这世界上没有空穴来风。
但人们错了。
”所有指认卢卡斯的小孩,都被刻意的引导或是被影响着说了谎,说了一个可能会毁了别人一生的谎。
调查了卢卡斯家之后,法院确认卢卡斯是无罪的,是被冤枉的。
重获清白的卢卡斯和孩子在家里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安宁。
突然间,一块巨大的石头从窗外丢进来,目标很明显是卢卡斯的脑袋。
受惊的卢卡斯想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却只看到一个很大的黑色塑料袋。
里面包着的竟然是白天出去玩耍的芬妮(卢卡斯的狗)的尸体。
法律还给了卢卡斯清白,但对于小镇居民而言,事情显然并非如此。
他们深信卢卡斯不过是因为证据不足而逃脱了惩罚,他们用杀死卢卡斯心爱的狗来表达自己对于审判结果的不满意。
小镇人民坚信自己不是施害人,而是正义的伸张者。
悲痛的卢卡斯只能将芬妮亲手埋葬。
洗刷罪名后并没有得到所谓的风平浪静,芬妮的死仅仅是警告的开始。
小镇居民们恶劣的言行与审判前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们用行动将小孩子无知的残忍放大到极致。
商店的售货员不卖东西给卢卡斯,甚至合起伙来对他拳脚相加。
卢卡斯的脸被打得血迹斑斑,还像丢垃圾一样被丢了出去。
而正好经过的克拉拉一家只是呆在一旁等他走掉,看着这个被自己女儿毁了名声,被打的满脸血污的以前的好友,慢慢走掉。
从超市回来的卢卡斯,一个人在黑暗里坐了很久。
今晚是平安夜,一个原本应该和家人团聚幸福满满的日子,他却忍受着无中生有的不公正对待和排斥。
将脸洗干净,换好西装,卢卡斯像往年一样去往教堂参与平安夜的祈祷。
台上,童真的儿童合唱团在唱着颂歌。
而台下,卢卡斯回望着坐在后面的克拉拉的父亲、自己以前的好友。
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失望和挣扎……
卢卡斯最终还是爆发了。
揪着好友的脖领对他怒吼道:“看着我!
看着我的眼睛!
看看我的眼睛里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了。
”卢卡斯的眼里已经熄灭了对人性的希望,挥出的几拳不仅仅发泄着自己的愤怒,还有对往日朋友不愿信任自己的痛心疾首。
从教堂回家后,克拉拉的父亲坐在床边向孩子回忆着自己与卢卡斯的曾经。
他们是最好的朋友,骑着摩托车去偷苹果……似乎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好像,做错了。
看到爸爸伤心的流泪,克拉拉再次说道:“我说了些傻话,他什么都没有干。
”父亲摸摸女儿,告诉她:
时间来到了一年后,一切风波似乎都已平息。
卢卡斯和克拉拉的父亲也重归于好,似乎恶意真的消散了。
原先与卢卡斯决裂、远离甚至反目成仇的人们也再次聚在一起,为卢卡斯的儿子庆祝成年。
卢卡斯将家传的猎枪送给儿子,还带着他去打猎。
10月的北欧森林里,阳光正好,卢卡斯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一切的黑暗和流言终于过去了,人们终于又重新接受他、相信他了。
久违的安宁生活又回来了。
正当他享受着这久违的安宁时,突然一声枪响,一枚子弹从他头上险险擦过,打在了旁边的树上。
这突如其来的枪声仿佛在告诉观众,所谓的和解都是虚伪的,笑容和拥抱是假惺惺的。
表面上修复了的友情是彻头彻尾的易碎品,你根本不知道背后还有多少惊涛骇浪,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心里还是认定,卢卡斯就是一个猥亵儿童的变态。
卢卡斯就像是森林中那只被追猎的麋鹿,毫无防备,无数躲在暗中的猎人可以中伤他。
还是在一样的阳光里,刚刚燃起希望的卢卡斯,眼睛中的光又慢慢黯淡了,他知道人性再一次辜负了他,他的眼睛里,又什么也没有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克拉拉是小恶魔吗?
她的确因为被拒绝做出了报复的举动,也因为接二连三不负责任的说谎,让观影时的我感到愤怒,但她后来也一次次小心翼翼地讲出了真相。
友谊不够深厚吗?
我们之前也讲过熟人性侵,夫妇保护孩子的行为无可厚非,任何一位家长也许都会如此。
而片中那种侵入骨髓的恶意,似乎不是来自于所谓的“儿童受害者”和“受害者父母”,而是来自于那一个个旁观的小镇居民,他们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都觉得自己在惩罚坏人,在做应该做的事。
我觉得你是个坏人,坏人就该死,你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那就由我们来制裁你,我们排斥你,打你,杀你的狗,甚至想要开枪杀你,因为我们是正义的。
但事实上,这盲目的正义是最可怕的。
人往往是不理智的。
我们一旦相信自己是正义的,便自动带上了有色眼镜,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支持我们想法的证据,与之相悖的线索全部被刻意忽略或者曲解。
事实是,盲目的正义者们不会关心真相究竟是什么。
就像是小镇居民不相信卢卡斯一次次的澄清,也不认真看待克拉拉一次次的解释一样。
他们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情。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而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却很难预料。
我们害怕偏见,但很多时候亲自促成了偏见。
类似的故事生活中相信也不会少见,个中真相我们无从可知,唯一能够告诫自己的是:童言不应无忌,人言真正可畏。
「我们每天都在闭着眼跳下悬崖,但这里是一片柔软的土地。
」 点了喜欢?
不如顺便关注下我们,有温度有态度的心理学知识,全都给你给你(๑•ᴗ•๑)
(严重剧透)【问童真】这一问是最让我痛快的一部分。
影片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女孩儿撒谎说Lucas给自己看他的cock。
这时影片的目的初现,之前十几分钟的琐碎到这里开始成为这一拐点的积累。
从这里开始,影片的狰狞开始显露。
直到老师找人来问女孩儿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这个女孩儿从一开始的否认到最后的神经质的点头,让我开始鄙视这个“纯真”的个体,而后这种感觉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痛快!
因为我意识到,这正是影片对童真的怀疑,而这种大胆的怀疑实在让我爽死了,这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有兴趣见文末,不在这浪费各位时间)。
都觉得孩子天真无邪,其实他们很多时候撒谎眼睛都不眨!
而且有时这是他们的一种乐趣,我对他们,太了解!
以这种可能来切入儿童性侵,让我有种泄愤的快感。
【问信任】当影片中这个儿童性侵的道德问题出现以后,亲情、友情、爱情一起被扔到最艰难的困境接受考验,拷问着这三者在信任与不信任间的取舍。
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有徘徊,有拥抱,有再见,Lucas惶惶不可终日。
整个过程的节奏跟推进都能逼着观者带着愤怒一起跟进,只是,我对它最后的结果不甚满意。
中途破窗而入的大石块跟结尾的冷枪,都是影片在看似曙光来临时给这种假象的一记耳光,提醒角色和观者,有些屎盆子泼到你身上以后,你一辈子都别想洗干净。
你想重新开始,就要时刻准备接受暗算与诋毁。
有时我们自以为是在团结起来抵制罪恶,而实际上,我们恰恰是在用这种团结扶持着每一个个体的暴力走向群众级的极端!
孰真孰假,何谓道德,何谓尊重,何谓信任?
其实我觉得不只是我们,整个世界的所有民族,都有趋众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一旦某人被扣上帽子,就会遭世人一同唾弃。
这让我想起文革,只是“帽子”不同罢了。
【问影片】这部影片其实没我想得黑暗,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习惯性的猜测故事的走向。
尤其影片在小女孩后来来到Lucas家,跟Lucas提到“其他人”时,我是有些兴奋的,以为有更为阴暗的东西在等着我,于是在过程中我还寻到了几个可疑的对象。
我把这些人才当做真正做过儿童性侵的人,包括Lucas的朋友,小女孩的爸爸等等,可惜如我所说,这影片没我想得那么黑暗。
我是觉得这片子是不该留希望的,如此结局,有些优柔寡断,力道也就不那么猛了。
==========================================所谓我的个人经历是说,我高中的时候,母亲自己办的幼儿园,每到寒暑假我会帮母亲带带那群“天真”的孩子。
每年都有孩子离开幼儿园,然后新的孩子进来,一批批更替,同样的“天真无邪”,同样的“胡说八道”,有的时候,你就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相互撒谎……
最后一枪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也是解读的关键。
这一枪应该是某位年轻人放的。
从细节上来看,这一枪刻意安排在成人礼后,Lucas已经被朋友重新接受,唯独Kara的哥哥代表的下一代仍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而且模糊的身形还是比较瘦小的。
而从寓意上来说,这一枪点明了"猎杀女巫"是人类固有的社会属性,无论是成人、儿童还是青少年,均在事件发生后一致认定Lucas有罪,法律无法改变,宗教无法改变,如果最后一枪是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放的,那这一优良传统将延续下去,岁月也无法改变。
之所以说这是社会属性而非人类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爱Lucas的人都相信无罪,儿子自始至终都为父亲打抱不平,好机油作为直接受害者,在"铁证如山"时只是怀疑,在证据不足时已经想去关心,而在教堂四眼相对时完全相信了Lucas,才会发出社会充满恶意的感慨继而找好机油叙旧;至于Kara,她反复坦白自己撒谎,反复给Lucas打招呼,而且成人礼上不敢走充满"条条框框"的地板最直接表现出"猎杀女巫"不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大人的追问下纷纷坦白遭受侵犯,而且口供一致,表明这是从众的社会属性,与Kara形成对比;而对Lucas和Marcus伤害最深的不是直接受害者,而是从众的其他人,也表明其社会属性。
导演以Lucas的视角来叙述,让观众知道事情真相而意识到这种傻逼行为,又通过Lucas被重新接受表明或许我们会知道一些真相,可以做到改变自己。
但最后,当年轻人接过猎枪时,新的"猎杀女巫"重新开始,而我们无法改变社会,能做的,只有勇敢的坦然面对。
女教师被男学生污蔑的案件Kelly Michaels Case 该案女教师蒙冤入狱,因受男孩污蔑不白之冤,耗费新泽西州300万公款,案件可检索,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证据如铁打,在熔炉的世界谈狩猎多半是贼心不死。
...........................................................................
《狩猎》一次一次的发出对人性的拷问。
每一次人类所发出的最强烈的反抗都是以性作为反抗手段的,这部电影所采用的质问方式也是与行有关。
必须承认的是导演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好,以至于他并没有采用特殊的艺术场面来表现内容就已经足够的吸引人了。
导演巧妙的利用卡拉拉与卢卡斯来对人性发出质疑,对“人之初”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人本善还是人本恶?
导演并没有以直接的方式给出我们答案,但是他引导我们去自己进行思考,自己给自己一个确切的回答。
观看完影片以后,我给自己的回答是:人性本恶
我们总假设孩子们不会撒谎,但可惜,他们经常撒谎。
It's always assumed that children tell the truth. And unfortunately, very often they do.——《狩猎》丹麦电影《狩猎》讲述了,因为一个孩子的谎言毁掉了一个善良人的故事。
卢卡斯是个善良温和的中年男人,他在小镇的一家幼儿园工作,因为性格谦和,孩子们都喜欢跟他玩。
一个五六岁的早熟女孩尤其喜欢卢卡斯,并向他表达了爱意,但是被卢卡斯婉言拒绝了。
被拒绝的克拉因爱生恨,于是,她向幼儿园园长撒谎说卢卡斯猥亵了她。
克拉报复性的谎言让无辜的卢卡斯被卷进性侵儿童的风波中。
经警方调查后,卢卡斯沉冤得雪,但是小镇上的人仍然把卢卡斯视作性侵儿童的坏蛋。
谣言,恶意,把卢卡斯笼罩在看不见的黑色迷雾中,无处可逃。
影片为何起名《狩猎》?
豆瓣一位网友总结地很好,他说:“童言无忌的威慑力足以将成人置于死地,但更怕的是人言可畏的成人世界,一味愚蠢、盲从、暴力,善良的猎人最终变成众人眼中的猎物。
”关于《狩猎》的影评有很多,多是对群体无意识的指责,但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群体心理,而是针对影片中孩子们的谎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小女孩克拉会撒谎,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会统一口径说谎?
当面对孩子撒谎时,家长该怎么做?
一、克拉为什么撒谎?
女孩克拉一共撒了三次谎,其中两次撒谎是主动的,还有一次是在诱导下说了谎言。
克拉偷偷在卢卡斯的裤兜里放了一个自己做的心形小礼物,卢卡斯发现后让克拉送给其他小朋友,并告诉克拉,亲嘴是爸爸妈妈才可以做的。
表白失败,被拒绝的克拉不承认礼物是她送的,还声称卢卡斯撒谎。
不难看出,克拉的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挫折,因此指责对方撒谎来找回面子,这是克拉在影片中第一次撒谎。
有的大人会认为,孩子才多大啊,怎么会在意面子呢?
其实,在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后,大约两岁左右,就会产生自尊心。
比如,你当着其他人的面说他尿床,孩子就会非常窘迫,心里也会很难过,有时甚至会强烈否认自己尿床的事。
放学后,克拉妈妈很晚了还没有接克拉回家。
克拉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心情沉浸在表白失败的难过中无法自拔。
于是,她选择说些报复性的谎言来宣泄情绪。
在这里必须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克拉有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哥哥,一天,哥哥带着朋友在家里看成人影片,还对着克拉说脏话,哥哥的行为让克拉非常难受。
在小克拉的眼中,哥哥的行为就是世上最丑陋的行为,所以,当她撒谎指认卢卡斯性侵的时候,就用了哥哥对她说的脏话。
克拉对幼儿园园长说卢卡斯蠢,难看,又有硬邦邦的小弟弟。
其实,克拉的行为就是一个小孩子,在用尽一切自己知道的恶毒语言去发泄情绪而已。
这是克拉第二次撒谎。
园长得知克拉被性侵的消息后,请来了心理专家跟克拉谈话,克拉否认了自己为了报复撒谎的事。
专家反问克拉:“是园长编造故事,还是你撒谎?
”自尊心极强的克拉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撒谎。
当心理专家诱导克拉回答问题时,克拉却想出去玩,不想回答,说明克拉在逃避责任。
最后,在心理专家一再的诱导下,克拉承认了卢卡斯性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克拉第一次撒谎是因为自尊心,第二次撒谎是发泄情绪。
第三次是想逃避责任。
二、克拉为什么要承认自己撒谎?
片中克拉曾经有两次承认了自己撒谎,第一次是跟妈妈,但是妈妈不信,另一次是在警方还卢卡斯清白后,克拉跟爸爸承认撒谎,看着克拉真诚的眼神,爸爸终于敢面对女儿撒谎的事。
幼儿园都在谈论卢卡斯性侵儿童的事,小小的克拉隐约感觉到事情被她搞砸了,于是她说出了实情。
但是克拉妈妈不信,她以为女儿是因为经历了重大的创伤,所以选择性遗忘了那件事,而克拉也相信了妈妈说的话。
处于克拉这个年轻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完善,常常分不清现实和幻想。
所以,克拉也分不清到底是谁给她看了男人的性器官。
卢卡斯因为被指控性侵儿童,受到了小镇居民的不公平待遇,心爱的狗狗被勒死,连累儿子被歧视,自己被人暴打,这一切让卢卡斯压抑的喘不过气。
当克拉看到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卢卡斯时,妈妈制止了她,不让她接近卢卡斯,于是克拉晚上梦到了卢卡斯。
在恍惚中,克拉以为见到了卢卡斯,没想到却是爸爸,或许是因为克拉意识到自己的谎言给卢卡斯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她再次承认了自己撒谎。
三、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会统一口径说谎?
在克拉事件后,幼儿园对所有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孩子们的口供都惊人地一致,他们形容了卢卡斯家的地下室,甚至具体到墙纸的颜色,沙发的颜色,但卢卡斯家并没有地下室,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为了研究从众行为和行为独立性,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
选择2组学生,每组8人,任务是选择出一条和标准线段一样长的比较线段。
控制组:没有群体压力,95%的人匹配出了正确的线段。
实验组:有5名学生是提前被告知,要在另三名被试者做出判断前,他们要不约而同地一致选择出明显错误的答案,来测试这三名学生的反应,是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选择跟大家保持一致性?
结果,有一名学生在12次选择中有11次表现出了从众。
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强烈的群体一致意见时,也许会和他人保持一致,尽管人们认为他人也可能是错的。
从众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为:是指为和他人的反应、行为保持一致或为了与周围的人相匹配而改变某人的行为。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选择集体撒谎。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又渴望得到群体的认同,因此产生了从众的行为。
四、父母该如何正确面对孩子撒谎?
查尔斯·福特在《说谎:你不知道的一切》一书中曾说:“如果我们都像童话中的匹诺曹那样,每说一个谎话鼻子就长一截,那么街上走的人绝大部分都将拖着一个大象一样的长鼻子。
”幼儿园园长和克拉的父母坚持说小孩子不会撒谎,而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研究中心所得出的结论可知,大约20%的孩子在2岁时会说谎,到3岁时这一比例达到50%,4岁时接近90%,而到12岁时达到顶峰。
由此看来,说谎确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历程。
当孩子感受不到爱、归属感、安全感、被信任、被需要、被认可和接纳,他就可能会做出令父母烦恼或者父母不接受的行为。
在影片的开头,可以看出克拉并不幸福,她得不到父母的重视,父母甚至会为了该谁去送孩子上幼儿园而争吵,所以,当她遇到了善良热心的卢卡斯后,就把对父母的爱转嫁到了他人身上,因此引发了一场人间悲剧。
孩子撒谎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为了逃避责任,自尊心过强,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引起关注,为了得到某样东西等。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孩子撒谎的行为呢?
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说真话的宽松环境,接纳和理解孩子,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知错能改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孩子说出来撒谎的原因,家长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诚实,然后再妥善处理孩子的错误。
除此之外,在《孩子总撒谎,妈妈怎么办》这本书中,作者还给出了很好的建议:1、寻找孩子背后撒谎的缘由。
2、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不撒谎的榜样。
3、恰当引导,给撒谎的孩子以正面教育。
4、智慧纠错,及时纠正孩子的撒谎行为。
5、理解和沟通,打开心扉和孩子做朋友。
6、潜移默化,塑造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
7、给予爱与宽容,陪爱撒谎的孩子一起成长。
总结:有网友在看了《狩猎》之后,对小女孩克拉的撒谎行为表示了不理解,说一个小孩子怎么可以这么恶毒。
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哪个人没有撒过谎呢?
看完影片之后,我真的有点心疼克拉。
克拉之所以撒谎,从源头上来说,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从幼儿园管理的角度来说,是因为园长缺乏儿童心理教育的知识。
这部影片给我们最大的影响,不是道出人性之黑暗,也不是在道德谴责任何人,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让我们反思该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撒谎的小孩不是天使,但也不应该是恶魔,希望《狩猎》能够给予我们警醒,不要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
欢迎扫一扫,这里的文章更安全:
自以为是的道德捍卫者对真相的扭曲和无辜者的伤害,孩子可能是魔鬼而不是天使,已经蒙污的名声无法再清白,等等,都有人说得很多了。
好像还没人仔细分析小姑娘,来谈一下。
小姑娘确实喜欢Lucas,而且很清楚自己喜欢的性质,也很清楚自己谎话的性质及直接的后果:Lucas被当成坏人,而她可以在这个谎言中和他有她所想要的那种性质的连接。
这个手段并不稀罕,难得的是她太小了,如果她不是五岁而是十五岁、二十岁,那蛮可以是另外一种故事,也许还挺浪漫,而现在几乎是Lucas一个人的悲剧。
小姑娘从她看色情片的哥哥、也许还有随意在客厅做爱的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模糊的关于性的信息,既有性行为的细节,也有隐约的羞耻和罪恶感,她用这些信息来把她和爱慕的老师联系在一起。
按弗洛依德,五六岁的女孩处在恋父期,想要取代母亲成为父亲的伴侣,她的父母对她关爱不够,她就将情结转移到理解她、关心她的老师身上。
Lucas当然没有把她的求爱当真,于是她捏造说,老师侵犯她,这个场面既能将被拒绝的羞耻感和性本身的羞耻感转移到老师身上,也能满足她对他的想象。
到此为止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但她选择了把这个想象说出来。
我认为,她大概是知道她的话会被重视的,并且清楚地知道这些话会打击Lucas。
——如果她再大十几岁,这动机就很容易理解。
当别的大人们真的重视起来,逐句要她核实时,她发现后果可能比她想的严重,”很大的事情“。
她不知道成人社会对此作何看法,但能感觉出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降临在Lucas头上——或者降临在她头上,如果她坦白说自己撒谎。
”Lucas是大人,我还小,让他委屈一点也没什么。
“也许她一开始只是这么想的。
后来她目睹那个更严重的后果。
她说了实话,但母亲不相信,这也挺好,至少她可以逃避说谎的惩罚。
她没有坚持,大人们愿意相信什么,就让他们相信什么好了。
我记得前不久有个儿童心理学的实验,推翻了皮亚杰的某项论断的那个。
皮亚杰的原实验大概如此:把五个球排一排,五个方形排一排,一个对一个地放好,并问儿童(大概是四五岁)”哪个多“?
儿童答:一样多。
再将方形的间距拉大,使该排的长度大于球形那排,再问”哪个多?
“儿童答:方形多。
皮亚杰据此得出结论说,该年龄段儿童尚不足以分辨空间量和数量的区别。
这个结论一直被认为是权威的,但在推翻结论的实验中,工作人员将球形方形之类的换成食物,吃货儿童们马上全都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真实情形是:这个年纪的儿童已经学会揣摸大人的意图,而更小的年纪组(大概是两三岁)还没有学会对成人的迎合,他们的答案是诚实的:一样多。
一般来说,我们会设想她有愧疚之心,但也许她真没有,或者有,也挺微弱。
她喜欢Lucas,她会希望自己能对他造成影响,即使用撒谎和陷害,在她看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她当然能想象),他还和她连在一起。
更妙的是,他不能恨她,因为她还小,所以他要原谅她,他会原谅她,她也可以装成不知道、不清楚、忘记了,蒙混过关对她来说太容易了,大人们那么轻易地就相信她,他也那么轻易地就相信她。
在某个范围内,小姑娘什么都明白。
她知道她的答案会让父母憎恨他,会让幼儿园的老师们厌恶他,其他小伙伴的说法会加强这一点,她将这视为对他的游戏。
既然他不要她,她用自己的办法和他玩,几乎毫无成本,否则她就要失去他了。
如果没有这件事,他还会对她好,但那不是她要的。
她在教堂看到他的愤怒,这时候她应该是有所后悔的,因为场面已经超出她那幼儿的认识,被保护的小孩子很难知道大人如何受苦。
她对父亲再次说出实情,但在她那小小的心里,后悔也有限,因为她不能理解那真实的严重性,她只是模糊地觉得:我错了,现在我说了真话,这就足以补偿了。
——别的一切他们会处理好的。
大人们的确处理好了一切,她没有被责备,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她很快就忘掉了,她只记得她喜欢Lucas,而且可以任性,他也会包容她的任性。
她原谅他的拒绝了——但这是因为她放弃了恋父情结,还是因为至少潜意识里知道,她曾经大大地影响过他,之后也有能力对他做些什么,这我就很难说了。
她是一个早熟的小女孩,可能五岁的小姑娘会有性幻想,但我不知道她会不会一直记着她做过的事,以及她对老师的爱慕。
(话说回来,从国内一些作品中看,那些男作者们普遍把对幼儿园女老师的幻想保留到了成年,或许小女孩也能。
)导演蛮可以十年后再拍个后续,假使在设定中Lucas可以活到那时候的话,情节会很烂俗,但认真拍应该也会有个样子。
我看电影很少,一般不打五星,依然是因为Mads。
不过这是一部好电影,因为我能专注在情节上,不会盯着他。
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排名第一的那批国家之一,这个背景实在是比科幻还要科幻。
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电影个人还是更推荐伊朗的《一次别离》,作为发展中国家,那部体会起来更切身。
以及儿童性骚扰问题,在中国,这都不被当个事,啥时候我们能有一部把这个当个事的电影,这就大大地在文明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了。
至于儿童说谎什么的,在儿童被当成人以前,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段数太高了,我们现在连父母说谎、政府说谎都不敢面对。
PS我想起来“想和老师恋爱但老师不答应于是诬陷老师性侵”这个情节怎么这么眼熟了,《挪威的森林》里的十四岁同性恋女学生,“谁能想到那么好看的孩子会说谎呢?
”老师玲子因为这个进了精神病院。
Klara如果愿意,大可以十年后再来一次,她也一定能把Lucas逼进精神病院的。
帝都,周四,霾。
呼吸困难的空气,心塞胸闷的观影体验,完美自虐的下午。
问:毁掉一个人需要做些什么?
答:让一个孩子,说一句谎话。
小女孩孤独沉静,渴望关心却不懂好意,随处听来的一句荤话就着不明就里的报复之心轻飘飘地说出口,如石子投进池塘,一圈圈涟漪散开,猝不及防,平静而又暴烈,堪堪毁掉一个善良的失婚男人即将开始的幸福人生。
谁的错?
小女孩心智未开,不明白谎言的厉害能杀人于无形,也不明白孩子的谎言要比大人的真话更像真理,且一旦说出再行否认已经失去意义。
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家长们反应激动,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儿童保护意识和措施都十分完善的北欧,性侵幼童是一项不可能被容忍的罪恶。
而与此同时,人们的被科普程度也很高,“很多孩子在经历过类似事件(性侵)后会出现做噩梦的症状”、“妈妈很高兴你能把它(被性侵)说出来”、“你不记得了是因为你会把难过的事情故意忘记”……不知道心理学家们看到这里是该欣慰还是尴尬,就这样,一句谎言被引导成了一片谎言,而澄清的真话被彻底掩盖在“压抑”的概念之下不被相信。
有些“科学结论”的提出是基于统计概率,将其一一对应无限夸大就成了危险的真理。
“孩子极易受暗示”同样是科学发现,然而这一点在强大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认知下被忽略到底。
再说愤怒的群众们,他们无疑是充满正义感的,他们嫉“恶”如仇,心里认定的坏人,法律没有严惩,那么就由我来“替天行道”,排斥的姿态、冷漠的眼神、挥舞的拳头,如凌迟的刀子,杀人不见血,让受刑之人生不如死。
谁的错?
好像谁都没错。
孩子懵懂,大人尽责,路人又没像观众一样开天眼知道男主是无辜的,他们都没有错。
所以会有彻骨的冷,无处安放的郁闷,憋屈添堵的不爽,和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无边苍凉。
我们曾经深深心痛于人们的无知和自利,大声疾呼召唤正义之心的来临,它真的来了,带着蒙昧和暴戾,你欢迎它吗?
我不知道一个社会的成长,是否必定要经历从缺乏正义感到蒙昧正义感再到理性正义感的演进,如果是,什么会缩短蒙昧的黑夜召来理性的黎明?
在这个故事里,可能是事发后幼儿园园长和男主人公做一次深入谈心,可能是狩猎组男人们对老友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可能是所有人平心静气努力克服已经成型的故事框架找一找证据理一理动机听一听当事人的解释,而这些,都谈何容易。
男主人公深沉内敛,只有在跟孩子们相处时才展露他的爽朗纯真,面对突如其来全世界的恶意,他百口莫辩,他颓然逃避,他愤怒郁结,两次忍无可忍的爆发充满无助的悲凉。
临近结局,他跟小女孩再次相遇,心怀坦荡将小女孩抱起,这真是一个顶顶温良的男人啊,然而最终的遭遇,也不过是困在寒风四起的猎场,像一只仓惶的鹿,等着被不知名的正义感猎杀。
而我们每个人,谁又不是呢……
丹麦电影《狩猎》是一个关于绯闻、谎言、仇恨和怀疑毁掉一个男人生活的故事。
善良、温和的卢卡斯离婚后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并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但在卢卡斯婉拒了自己最好朋友的小女儿,五岁早熟女孩卡拉的示好后,卡拉的谎言让卢卡斯背负了没有任何证据的性侵女童的罪名,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一切让卢卡斯几近崩溃,即使小卡拉吐露真相,恶意也并没有划下句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的眼睛已不再雪亮,轻信、盲从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莫须有的谣言在看不见的网络里肆虐,网民们几近疯狂地参与其中,或冷眼旁观、或随意附和、或乘机施放暗箭,冷静、理智已越来越不常见,对人最基本的尊重、平等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
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已习惯于三人成虎、人云亦云,自动或不自主地参与到对他人精神、肉体、生活的疯狂迫害中,这个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
好早的片子,今年又去看了一遍有更深的感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仅仅是把它当做一部电影感慨电影主角所经历的。
后来发现电影即是生活,生活远比电影还要复杂。
今年过来发现现在的网络环境远比电影里的情况还要恶劣,一系列类似的事件在发生。
一个个所谓的真相被大肆传播,不相信事实,跟风各种添油加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我国有一个民众理论孩子怎么可能说假话。
可是孩子都是天马行空,没有自己独立思想而且不分辨是非说的话又怎么可以当真。
最后男主中枪的那一幕我又联想到了好多事件最初发生的时候满城风雨,然而可能真相出来了并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去相信。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吻戏呢?!
😭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
好细腻的电影
3.0。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假期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一篇与戏照应的小散文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