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小时被“跑调高音”时不时折磨下,还是挺恼人的……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对于有钱人来说什么才是真实的。
是他周边人给他营造的虚幻的假象?
还是他翻开报纸那一刻看到尖酸评论?
亦或是观众们哪怕不是用女主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他的喜爱?
对于stClair来说,他到底爱的是女主的钱还是人呢?
前半段我甚至一度以为男主是女主花钱雇来的群演(半夜打车回家到真正喜欢的女人的住处),但是他表现得那么完美,小心翼翼的维护了一套完美的世界给了女主。
也许从世俗的角度上来讲,女主角的歌声实在是很刺耳,整个过程当中听了很多遍也确实是并不那么优美。
所以我很难想象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提到的Florence居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歌手——而且看起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有钱人的世界果然很厉害,想开独唱会就开独唱会,还可以雇群演;想灌唱片就灌唱片,还能让电台播一整个周末。
他自己的鉴赏能力?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要考虑的问题。
也许是她真的热爱音乐,我无从分辨。
只是这样虚假的世界维护起来成本太过高昂,无论女主对艺术是怎样的追求,在最后都败给了现实,可惜。
患病梅毒50年,也许就是音乐(和金钱)的力量,支撑她走到最后。
吐槽完,不得不说,英国大叔哪怕一脸褶子,也真的很绅士。
台上幕布缓缓拉开,女歌唱家走到台前,一开嗓瞬间惊呆了你,五音不全,高则破音,低则闷响。
你会跟身边的人一起大喊“Bravo”,是说出真相大喊难听,还是默默离场?
喊”Bravo”的人,有的抱着看喜剧的心态,认为Florence就是在搞笑,有的是佩服她的勇气,比如那位为她发声的太太,有的是屈于她的名声和钱财,纯为阿谀奉承之举,比如那位声乐教授,最多的,应该是带着无所谓的态度,随大流地站立鼓掌。
而大喊难听的人,真实直接地反应出他们的想法。
说真话的人反而成了少数,被淹没。
他们喝倒彩,出于对歌声的无法忍受,出于期待并未得到满足,出于觉得被欺骗。
默默离场的人,就是那群,满心失望,做不到喝彩,也做不到喝倒彩的人。
而那位纽约邮报的记者,选择了默默离场,在第二天的报纸里说出真相。
他认为大众应该知道真相,也是出于一种觉得被欺骗的心理或者这个问题应该换个问法,Florence是否值得被赞扬。
从她的角度出发,她希望满足自己唱歌的欲望,用歌声犒劳亲朋好有,卫国战士无可厚非。
因此,这是一种“敢于登台,敢于在大众面前演唱”的勇敢,而不是“敢于面对自己的五音不全,并以此娱乐大众”的勇敢。
因此,作为一个歌唱家,她并没有可赞扬之处。
她值得被赞扬的,更应该是她对音乐的忠诚,和对音乐事业的支持。
既然这么平淡无常,那么,现实中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故事为什么会流传,甚至被拍成电影呢?
个人认为更多是因为猎奇。
在维基百科上她是这样被描述的,“一方面她将自己与其他著名女歌唱家相提并论,而另一方面,她深谙自己在歌唱方面的先天缺陷。
”,这样一位矛盾的歌唱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电影中,并未看到蛛丝马迹,表明她在内心深处其实是知道自己的缺陷的,不然她也不会再看到纽约时报时如此错愕,以至于大病不起。
如果她知道,看到这样的报道,应该起码会有一丝淡然。
现实中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 的确是勇气可嘉,令人敬佩的。
但是电影中的,只能说乏善可陈了。
不,她的丈夫并不爱她。
没人知道历史上的人物原型是什么样,但根据这部电影的铺垫,St. Clair并不爱她,原因如下:1. 他和所谓“情妇”关系很好。
“所谓情妇”是说,如果不站在弗洛伦斯的视角来看,明明这一对才是正常夫妻,各方面都很正常,有共同爱好和社交圈,一起吃饭睡觉,弗洛伦斯那根本是工作关系。
2. 实际生活中,在弗洛伦斯死后,St.Clair 和一个叫 Kathleen的人结婚了。
虽然没有证据说K某在实际生活中一直是St.Clair的地下情人,但电影选择把他的情人叫做“Kathleen”,意味着电影故事结束后,St.Clair和他的情人破镜重圆。
或者说是修成正果。
这怎么看都是真爱啊。
3. 电影用种种细节给我们展示St.Clair在弗洛伦斯面前装成另一个人。
他的本质是热爱爵士舞的大俗人,但在弗洛伦斯面前是个禁欲、高雅、动不动满嘴跑莎士比亚的英国贵族。
假得让人全身发麻。
戏精成这样,连5%的真我都没有,还谈什么真爱?
4. 弗洛伦斯看到的St.Clair根本不是他的真实人格,所以几乎完美无缺,事事尽心,百依百顺。
两个人从来不发生矛盾,从来不吵架,出了事都是St.Clair带着周围的人哄骗应付她。
这叫谈恋爱吗?
这叫哄富婆。
5. 弗洛伦斯要求St.Clair晚上留下来,St.Clair 在她身边和衣而睡。
-以下有剧透。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改编。
上世纪40年代,纽约有个富有的老太太叫弗洛伦斯。
她继承了大笔遗产,没有家人和子女,生活中只有一个“丈夫”——比她小N岁的St.Clair。
弗洛伦斯热爱古典音乐,经常赞助不赚钱的音乐会,在这个圈子里声望很高。
她自己也喜欢唱歌剧,自己开了个社交俱乐部,在里面登台演出。
这里面只有一个问题:这个弗洛伦斯啊,她唱歌实在不怎么好听。
因为她是个大好人,也挺有鉴赏力,这个俱乐部也捧出不少有才华的人。
所以她有很多朋友、著名音乐家、附庸风雅的有钱人来捧场。
大家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弗洛伦斯其实是懂音乐的,只是她有点汞中毒,加上年纪大了,加上大家都哄着她,以至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唱歌跑调。
特别是St.Clair,把整件事情包装地像模像样。
尽管他从来不住在弗洛伦斯家,而和一个“情人”住在一起。
周围的人都知道St.Clair另外有家,但是大家都不告诉弗洛伦斯。
大家都觉得弗洛伦斯这么老,大概快死了,让她生活在童话里到死吧。
但是阴差阳错,弗洛伦斯灌了一张唱片,仅仅只用来送朋友,也给她打开了知名度。
她又觉得二战中的士兵太辛苦了,为了慰劳他们,决定在肯尼迪大厅开一场独唱会,请士兵们来听。
这次演出中,泡泡戳破了,观众哗然。
负面评论登上报纸,弗洛伦斯看到以后病逝。
但是她觉得毫无遗憾。
-看到一半,我都没弄明白为什么这被分类为“喜剧”。
明显的笑点只有梅姨唱歌跑调。
第一次还挺搞笑的,场景设计也刻意搞笑,可再往后就不好笑了,我见过唱歌难听的人多了,从来没觉得很好笑。
只能把本剧理解为“黑色喜剧”。
前半部分是挺黑色,虽然画面温暖喜庆,人物可爱,然而难以掩盖整个故事讽刺的基调。
钱无所不能,有钱就能实现梦想,古典音乐家为了钱陪一个唱歌跑调的老太太玩,英国贵族后裔整天说着恶心兮兮的情话傍大款,暴发户参加滑稽可笑的音乐会附庸风雅,前线打着二战呢一群纽约富人搞这些乱七八糟。
这是个“皇帝的新衣”式笑话吧……然而后半部峰回路转,表面上要谋财害命的St.Clair突然真心维护起弗洛伦斯的声誉,以前也笑过弗洛伦斯的人突然大声指责现在嘲笑弗洛伦斯的新观众。
神秘的手提箱里不是什么感动人的秘密,而是一份长长的遗嘱名单。
新加入的钢琴师本来是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现在被加入遗嘱名单,成为皇帝的共犯。
这是什么发展啊?
这是什么强行HE啊?
更大的可能是,创作方受到某些压力,最后时刻修改了结尾。
这样硬扭的结果是,观众最后十分困惑,把一部本来至少7.5分的电影拉到7分以下。
不过我还是想给它找补一下。
这样强行温暖的结局,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电影中的)St.Clair固然是谋求遗产而来,但不妨碍他入戏太深,代入角色。
就算人生如戏,演员也可以在自己的角色中给其他角色真情实感。
就像《甜蜜蜜》中的张曼玉,傍上黑道大哥曾志伟完全是为了荣华富贵,并且心里一直想着以前的“好朋友”黎明。
但曾志伟死的时候,终于成了人人羡慕的“有钱寡妇”,却由笑转哭。
他们聚集在弗洛伦斯周围,都是为了钱。
弗洛伦斯又何尝不知道。
只不过她实在太爱唱歌了,她在梦中不可自拔,最后带着众人在这场戏中沉浸式演出。
他们真把自己当成弗洛伦斯的爱人、专业歌手的伴奏、歌剧名角的追随者……所幸这场梦随着弗洛伦斯去世,很快结束了,每个人都完满完成了自己的演出任务。
妈妈是个敏感自卑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好,永远羡慕别人。
看中了衣服,总是询问我们的意见。
其实我们的审美差异这么大,长辈喜欢的,年轻人不喜欢;年轻人喜欢的,长辈不喜欢。
衣服买回来,穿在身上走到我们面前,问我们一句:“怎么样?
”我想,我说不好看,她每次穿衣服都会想起我的评价,然后一边穿着一边嫌弃自己。
而如果我说好看呢,她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心可以多多少少收获一些肯定和鼓励。
两相权衡之下,我总是盛赞好看,挑一个点加以细说,让她真心相信我。
我们总喜欢向身边最信任的人询问意见,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是在打听真相吗?
还是寻求一种支持?
以跑调天后这么热爱音乐的个性,靠着对音乐的热爱来抗击病魔,真的想听她最爱,最依赖的另一半告诉她真相吗?
观众嘲笑又如何,我只想知道最重要的你永远支持我,永远会和我在一条船上。
试想一想,女朋友问男朋友“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样的千古难题时,真的是想知道男生的实际想法吗?
不过是想知道在男生心里的重要性罢了。
问“最近我是不是胖了”的时候,也不是真的想知道真相,只是想知道——不管多胖,你能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问“我好看还是那个女生好看”的时候,只是想知道,你是真心地喜欢我这种类型的女生。
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最在意的你,是什么想法。
只要是你说的话,我都愿意全心全意地相信。
(额,其实愿意听的仅限于为了哄人而撒谎的话。
真正撒谎的时候,第六感是不会放过你的。
)所以台下的观众笑又如何呢?
我有愿意坚持一生的热爱,又有你在我的背后,这是莫大的幸福,足矣。
这是一个从笑话变成“经典”的故事。
梅姨饰演的Florence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但唱歌完全不在调上,还敢开音乐会,甚至“大言不惭”地将自己和当时著名花腔女高音莉丽·庞斯相比。
就像很多人以为只要买了专业的跑鞋和装备,就能成为健身达人一样,Florence经过繁杂的招聘过程为自己挑选了优秀的钢琴师伴奏,请来最顶级的声乐老师辅导,认为自己足够实力开一场音乐会。
她甫一开嗓就惊吓到了伴奏师,在听说要为她的音乐会伴奏时,害怕地想要辞掉工作。
影片中Florence多次亮嗓,次次都吓得人要溜下凳子。
每个音符都非常凑巧地不在调上,再配上母鸡下蛋一般咯咯咯咯的笑声,也难怪在舞台下听音乐会的男爵夫人笑的在地上打滚。
对一出歌剧的评价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人们对好听与不好听还是有辨别力的。
Florence的“母鸡下蛋曲”不论在哪个年代都不能称作好听,但她深厚的家底和360°全方位无死角宠爱她的第二任丈夫,让她拥有了自己的俱乐部,找到顶级的声乐家辅导,最终在卡耐基音乐厅开音乐会,并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若她只是玩闹几天,恐怕人们饭后谈论一番也就抛至脑后了,可她偏偏坚持了一辈子,即使罹患梅毒身体状况堪忧之际,仍不管不顾地热爱音乐。
也许正是这样的劲头感染了那个时代的听众,也吸引了导演来呈现这个故事。
Florence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是,一个人做一件出格的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做一辈子。
整部片子共计99分钟,其中Florence较长时间的演唱有5次,将近14分钟。
也就是说,观众在观赏这部片子时,超过1/5的时间都在Florence的歌声里。
(心疼梅姨,不知道拍完这部片子,以后还能不能好好唱歌。
)这个“世界上最差劲的歌剧家”,浑然不知外界对她的评价,完全看不到全世界投来的鄙视和嘲笑,她沉浸在自己营造的音乐世界中不可自拔。
这都要归功于她第二任丈夫——贝菲尔德。
即使钢琴伴奏师告诉他Florence的声带不能自由发声,换气没有规律,而且声门下压力不合乎医学,这对歌唱家来说几乎是灾难。
但贝菲尔德毫不在意地说,就像贝多芬说的那样,唱错几个音符是可以理解的,但唱歌没感情是不行的。
这句点出了Florence从笑话成为“经典”的原因——感情。
Florence像是一个用生命在搞笑和糟蹋音乐的人,但她却会因能与音乐为伴而流泪。
站在音乐厅的舞台上,她举止自如,动作夸张情感饱满。
她虽唱歌跑调,但对音乐本身没有半点亵渎,只有朝圣者对麦加的敬畏和奉献。
Florence是个幸运的人,她的财富和第二任丈夫为她铺就了一条独木桥,桥的那头是音乐。
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她只要迈开步子往前走就够了。
她的歌声和音乐会在歌剧史上或许是个灾难,可她对音乐的疯狂的迷恋,却让人看到了那么一点点可爱和敬佩。
第一次听一个女人认真地跑调,是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卡梅隆•迪亚兹在朋友们的聚会上,起先她很羞涩,然而当她鼓足勇气努力地歌唱的时候,却妥妥地跑调了。
生活中一个无常的小片段。
那偏离的调子荒腔走板,喜感出来以后你又会被她的真诚所感染。
是的,女孩宁可暴露走调,也要努力表达,这得是多爱这男的呀。
卡梅隆•迪亚兹只跑了一小段,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跑调天后》是整段歌剧,要跑得“像”(表演五音不全地唱比正常地唱难多了),要跑得既“婉转”又幽默,就像讲笑话的人得一本正经地讲,包袱不断,又要搔到痒处才能把人逗笑。
这难度和把控力太见功力了。
梅姨年轻时美得那样超凡脱俗,老了依旧很有味道,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
《廊桥遗梦》、《穿普拉达的女王》、《时时刻刻》、《铁娘子》、《小妇人》太多了,很多经典角色都值得品读。
好的演员会一直突破自己,不断尝试,甚至有点“丑”或者“滑稽”的角色都在所不惜。
梅姨让我想到巩俐,都是厚重的,融入角色不留痕迹的忘我演员。
电影豆瓣6.9,我给梅姨打五星。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 The Glory9.4Florence Foster Jenkins Cosme McMoon Thomas Burns / 2008
原型是女高音歌唱家弗洛化斯,她爱唱歌就一个目的,给人们带去欢乐,无论调怎么跑,每天都要放声歌唱。
富裕的家境撑得住她的执着,亲人的怜爱成全了她的雅好,无论调怎么跑,真挚、热烈、纯粹、坚持的她赢得了每一个人的尊重。
钢琴老师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霍沃德,他奇特的长相和面部表情,不作怪都难。
梅姨全片都在用生命搞笑,排练、录唱片、私人演出,以及最后的音乐厅演唱会上,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弗洛伦斯太太用女高音唱歌,每首都跑着调,一副陶醉的认真模样。
可能是弗洛化斯太太的故事平实可贵,也可能是看到梅姨拼了命诠释这个傻傻的让人心疼的跑调天后,也可能是休叔不惜一切代价,让生活变成他深爱的妻子想象中的样子,很一般的传记片,看得我又哭又笑的。
还有休叔开头出来的时候心里猛酸一下,时光你回回头,看看年轻的他们有多美好。
跑调天后 (2016)6.92016 / 英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传记 / 斯蒂芬·弗雷斯 / 梅丽尔·斯特里普 休·格兰特
影片改编自20世纪“女高音歌唱家”F·F·Jenkins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五音不全的歌剧爱好者珍金丝女士,从私人俱乐部一路唱到卡内基音乐厅的心路历程。
梅姨演绎的女高音,绝对算她从艺以来最登峰造极的奇葩角色。
她听到一直都是赞美声、掌声和欢呼声。
而她的丈夫,甚至为了维护她的名声,在报纸上买评论。
人们终于听到了真实歌声,自费进场的观众们可不会主动恭维她,唱得不好就是不好。
渐渐地,珍金丝也发现人们的表情不太对劲,甚至有人笑的花枝乱颤。
最触动我的,竟然是 Florence 的恋人 Mr. Bayfield。
Florence 的乐观、善良和坚持自我,在梅姨出神入化的演绎之下虽然成为了整个电影起承转合的关键,让人在这 110 分钟的电影里笑泪相替,但仍然无法掩盖主核心的略显“老套”。
唯独一点,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由 Hugh Grant扮演)之间对爱情的理解和维系,独特的相处模式,给了我 2016 年最后的一点感动。
继承了父亲遗产的 Florence 富得流油,但这是有代价的。
Florence 必须要按父亲的意愿来行事,这包括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然而丈夫却在新婚当晚将梅毒传染给她。
#当时梅毒仍然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在 Florence 与 Mr. Bayfield 相遇的第一天起,寻常情侣之间的性成为了他们不可跨越的一道槛。
但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平衡,Florence 默许了 Mr. Bayfield 在外面拥有自己的情妇,Mr. Bayfield 将除了性爱之外的其他给予了 Florence,包括自己的演艺事业。
“三观正”的人或许会质疑 Florence 的软弱、Mr. Bayfield 的自私,认为“真爱”可以战胜一切,包括对性欲的追求。
我呸说这话的人,若能脸不红心不跳的,也不失为一条好(女)汉,我敬佩你的大义凛然和完美人生,希望你真的拥有自己所宣称的如此纯洁的爱情和人生。
大部分的时候人生并不能尽如人意,能把爱情经营得长久,靠的是两人的善良和对对方的信任。
是的,是善良和信任。
善良到可以体贴对方的实际需要,信任到可以坚信这不是对方伤害自己的借口。
#渣男/女请不要用这个贴来做出轨的正名#两个人相遇相知,总未能 100% 地相配,挡在 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之间的是梅毒,有些人遇到的则是年龄相差太大、有些则是“性别相同,怎么谈恋爱”、又或者是长距离恋爱、父母不同意等等。
在遇到这样的困境时,我希望你们都可以仔细想想,怎么样的决定才是自己想要的。
想一下影响自己做这样或那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再想一下现在正在考虑的因素是为别人而考虑的,还是为自己所考虑的。
人生在世,能开心的时刻不多,遇到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人也不多,而遇到一个让自己开心,而自己又能够让对方开心的机率就更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不去继续这样的一段感情。
所以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也请尽力用着善意和信任去解决,迎难而上。
也有人反驳说,这样的恋情能有结果吗?
定义一下什么是结果?
领证结婚?
生子?
如果是一心奔着结婚去的,不如直接相亲来得简单省事?
结婚不是我们的必然命运,只是人生的一个选择,合适的时间出现合适的人罢了。
恋爱(我更倾向于用 Fall in Love 来表达)不能以长期(所谓的“开花结果”)为目标,见步行步才是正确的恋爱观,不然就失去了恋爱的意义。
今天刚好有个大龄女青年跑来问我说,要不要和年龄相差将近 10 年的小朋友在一起,怕人言可畏。
我只回了一句:鲜肉都让你吃了,人言可畏算个毛。
自然是半开玩笑地回答,但我真心希望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少一些对外在因素的忌惮,多一些对自己幸福的大胆追求。
幸福有千万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种才是最真实的,切勿让世俗眼光局限了爱的形式。
这部电影是回中国的路上看的。
此程看了三部电影,都非常touched!
一个女人,自年轻时患有梅毒、对音乐饱有无人比拟的热爱、却五音不全还要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梦想自己能成为世人瞩目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她很有钱,大概这是世界上能圆自我梦想的前提,即使这个梦想这样超出人之常规。
有钱,让她成立私人俱乐部,请人来听她唱歌;有钱,可以让她成为音乐界知名人士,可以左右逢源,成为焦点;有钱,她可以包剧场,在卡耐基音乐厅开演唱会;有钱,她可以聘请最有才华的年轻钢琴家来为她伴奏,可以请最有名的音乐家来指导她唱歌……有钱,又有梦想,还有不畏世俗勇敢去实现梦想的勇气和热情,多么完美的童话世界!
但这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
故事能够打动人心的有两点,是她对音乐的“痴情”和她的丈夫对她的“爱与包容”。
这两点都基于了一个人的内在真实和爱的无伪。
她有钱,却一生为了音乐而挥金如土,最后为了生命最重要的一场演出,在事实的残酷下,梦想被戳穿后,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活的意义。
她是如此天真,到了七十几岁依然还有着童真的幻想,所以,她就显得如此可爱,让人在电影最后不得不潸然泪下。
梅姨的表演更是惟妙惟肖,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电影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她的丈夫。
这个男人,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始终生活在梦想里,不惜二十年如一日在现实生活里为她编织如花的现实而不遗余力。
他事无巨细,用一切可能手段堵截现实的残酷,来保护她的梦想不会被戳穿。
他们始终没有实际的性生活,却在夫妻名分和责任上无愧于心。
他生为男人,也有生理需求和情人,但为了她,他会抛弃自己的一切。
在她需要的时刻,他总会出现在她的身边。
一个似乎无所惊奇的故事,却回旋着人性的温暖。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和收获。
在这部故事里,似乎给人一个全新的认识:不管是艺术还是爱情,无所谓形式和人所固定的定义,只要诚实和心灵在,一切就是美丽的!
梅姨唱歌太可爱了。。。
梅姨的演技就是保证
沒起伏的片子
厉害了,拍得各种不落俗套,你以为的会出现的狗血一个都没有,你以为尴尬的场面人家就是那么坦然hold得住
不知道拍此片的意义在何处
7/10。同一个人物原型,竟然拍出完全不同的感觉,《玛格丽特》如此孤独和悲哀,《跑调天后》被爱包裹。到底哪个版本更接近真实?
嗯真正的演员就是演技补外形。非常棒的核心卡司。萌萌哒的一生,含着不少心酸啊。
人艰不拆,更何况站在所谓的制高点(可能是道德,可能是审美等各个方面)去拆穿别人的某种不足,一点都不美好。并且,说不准那并不是不足,只不过是你被传统理念禁锢了思想,觉得那是别人的不足,其实那是一种超越当下的优秀。
感觉唱跑比唱好还要难...
弗洛伦斯给世人留下了“选择生活在谎言中,还是将谎言当成真实人生”的困惑,梅姨这版没有尝试正面解答这个问题,这里她如孩童般天真烂漫,被周围人呵护成老公主。看梅姨唱歌我是矛盾而困惑的,不知是欣赏她的浮夸表演还是煎熬她的恐怖歌声。丈夫这个角色的爱性分离,反倒贴近现实一些,是否觊觎身后财产不得而知,但能骗过一生就是真爱。西蒙赫尔伯格脱离不了夸张喜感的表演方式,这里倒是贴合
核心问题:谎言能因善意而无害吗?但在处理上不免落入巢臼
梅姨说排练时先练顺了正常版,再琢磨Jenkins的跑调版。Simon Helberg, 好一个性格演员!居然忘了你其实叫Howard。另外,休叔是本色出演吗?在电影院又笑又哭的下午,很美好。感谢!
本片算是斯蒂芬弗雷斯小品电影里颇为糟糕的一部,主题和表达甚至远差于去年的《丹麦女孩》,人物美化意味过强的鸡汤电影,笨拙的煽情方式感觉是在看韩片一样令人尴尬,剧本出奇地乏味无聊。斯特里普表演也变得走过场般无趣,休格兰特角色诠释也十分样板化。
所以她老公到底有没有出轨?
"You don't have to be good to be great."真是传奇人生 有钱真好啊可以活在梦里 Hugh Grant怎么这么老了梅姨比他大十二岁看上去也还蛮年轻的哇 TBBT的Howard演的很出彩了 尤其电梯里憋笑的那段分分钟表情包 最后一场演出那里之前笑趴在地的夫人声嘶力竭教育士兵以及带领全场Bravo的时候太太太感人了
有钱真好
尴尬。多的一分给休叔。
格兰特这么老了吗…… | 改编自真人真事
后面强行鸡汤有点遗憾,不过梅姨的表演真是赞!
男人不管多愛一個女人還是需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