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到底是什么神奇的物种男人爱,女人也爱网红“胖猫”为爱跳河,两年时间给女朋友转账五十万被网友称之为“纯爱战神”,更为了他点了成千上万的外卖奶茶女生被打成“捞女”,门店被围攻更有很多孕妇表达让他投生在肚子里
而同样作为纯爱战士的女生,却被骂做“恋爱脑”“黑马情侣”却被抵制
这个世界怕不是巨大的“爱男”吧重男轻女的也是男人和女人
但是今天小乔想说的是男性编辑这个群体在他们的笔下,女人一定要少男中男甚至老男的救赎在他们的笔下,女主角再强,遇到问题都要男主来解决在他们的笔下,女人甚至只能是个工具人对了这些“男性编剧”有些生理特征还是女性
可是他们今天却想着洗白,顺便还要意淫一下所以小乔今天要吐槽的是《银河写手》李阔 单丹丹联合导演单丹丹 李阔 高群联合编剧宋木子合文俊 李飞 李文茹 宋晓亮等领衔主演豆瓣评分:6.6分,推荐指数两星播放平台:已全网上线
宋木子饰演的张了一,是个编剧合文俊饰演的孙谈,是个新入门的编剧两个人合作写了一个剧本,觉得这个视角新奇肯定能爆主角是个只有七秒种记忆的男人
他们还有一群娱乐圈的朋友,都是十八线的有不写剧本的编剧,有演戏烂的演员还有小化妆师他们聚在一起除了喝酒就是互相吹牛逼,互相捧哏
编剧写剧本都想卖个好价钱,影视化他们也不例外,可是没有资源也不知道卖给谁宋晓亮饰演的蔡老板,是他们之间唯一有资源的他很积极的帮忙推制片人一个叫贝勒的制片人愿意投他们的剧本
这里又给他们设置了一个困难,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剧本慢慢的变成了贝勒的,明明是他们俩写的剧本主编辑却变成了贝勒,这和抢没什么区别他们只能怒喊“这跟强奸我有什么区别”
像是这种桥段电影里重复很多宋木子和孙谈在兄弟的搭桥下又搭上了一个老板这个公司更正规
不变是,还是要一遍遍修改剧本什么要增加男女主的感情戏,要合理要自然还要增加角色,怎么让男主看起来更孤独“叫李伟怎么样”
为了更好的写剧本,他们甚至去送外卖体验生活
不知不觉剧本改了一年,没什么进展编剧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剧本改了又改,自以为是的加了一场又一场
剧本改的面目全非,可是还是没有通过市场部编剧部还在提意见,还是要改想要拿到所有尾款,想要影视化就要不停的修改乙方就是如此,编剧想要告诉大家剧本烂不是我们的问题要骂你们就去骂资本,与我无关啊
为了给编剧洗白,甚至还增加了一群男主这样的编剧他们聚集在一家咖啡馆当作公司在一家便宜的快餐店吃饭,当做食堂
电影里他们在疯狂洗白,甩锅电影外还有一群人疯狂的瞧不起普通观众
小乔不知道算不算是普通观众,看过的电影也很多也自认为是爱电影的,能理通逻辑和细节分的清好坏,三观也还还算过得去还是想不明白,这部电影怎么就成了影视人的标配了
连小乔都看的出来,剧本也罢,拍摄也罢都是很生涩反正小乔是不会因为看一场电影就滚床单了还把网名改成“aka大炮”,还要先入为主的搞性别对立
其实小乔很讨厌宋木子这个角色从水电费的分摊,到对剧本的推进他都拎不清,是孙谈把剧本拿给老板,也是他在修改意见而宋木子却一直在女朋友和孙谈身上找存在感
女朋友接到的活越来越多,一直在前进而他还在原地打转,分开是注定的但男人的想法就是这样开始意淫女友离开他过的很惨,没有他的公司破产了
所以编剧的锅是甩不掉的《南来北往》的大结局,牛大力揽着年轻漂亮的女朋友遇到落魄,求而不得的姚玉玲
还有最后一点,这个电影一点不好笑,一个笑点都没有还喜剧电影?
但是不得不否认,这里确实让普通观众学到了一点“节拍器”最后一个畅想更是离谱,有亮点但不多好像在说,不完美就是完美好像在说,烂剧烂片才是时代该有的产物
鉴定烂片还是要看,有没没有打着沈腾的名字招摇撞骗这部怎么不算呢
鉴定结果:不要被骗了,就是他们在洗白,遇到烂片还是骂编剧,谁都逃不掉。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来看《银河写手》啦!
好看得看!
从开头主角两人的修改剧本,字幕也跟着变动,就进入了这部反套路喜剧,对北影节的调侃,男二是狗,紧张地大放阙词,网红短视频的片中片科普,都让人开怀大笑,又有点心酸。
我觉得一个很惊喜的点在于,文字的运用叭,像把一部电影变成了一场戏剧,一幕一幕的,主线在最开头就说了,后面插入了附加的元素,最后的“实际没有成长”让我会心一笑,但我觉得主角成长了,和结尾所说的一样,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很喜欢。
电影一直为围绕着主线展开,主角们一直在为这个剧本奋斗啊奋斗,友情和爱情夹杂其中,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了哥爱情的开始我真的太爱了!
很多时候,其实没那么多铺垫,一见钟情就完事了!
就是不太喜欢一些成年片段啦,感觉有些突兀。
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开头注定会伴随着两人意见的不一致而渐行渐远,分开早有预兆,虽然只有两个小接触。
了哥凭空打字那一段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真的很像话剧一样,不断地堆砌,其实也是人物内心的写照,最后一下子就松了。
还很喜欢那段片中片,一下子知道了编剧界的小知识哈哈。
也有点讽刺现在短视频的意思。
另外我很喜欢的是关于“bug”。
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对外的表现可能是心口不一的,有时候,过多的在乎前因后果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什么是银河写手呢?
我想每一个都是叭,在这漫漫银河中,在车流人海中,静静书写自己的故事,为一些坚持,为一些人,为一些梦想,一下子没办法成功也没关系,再往下走走叭。
很喜欢很喜欢结尾创作人员的“心里话”叭,大家一路走来的坚信让我一下子吃了眼眶!
特别好的大家!
映后的交流得知两位导演是夫妻哈哈,感觉又是一个小彩蛋。
不是我不爱北京《银河写手》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1. 我的荒诞明星梦我怀揣着成为明星的炽热梦想,我渴望在多个领域闪耀光芒。
作为明星作家,我期望文字如星光般照亮读者的心灵;作为明星编剧,我期望创作出触动人心、引人入胜的剧本。
此前,我作为城市规划师,深受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启发,渴望在我的领域里也成为一位明星规划师。
此外,我还梦想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电影评论者,用我独到的审美和判断影响观众。
在我目前的公司工作中,我渴望让同事们信赖我的审美和判断,从而共同创造一些非凡的成就。
然而,这一切的追求与努力,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如同《银河写手》这个故事所揭示的,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追梦路上的不易与可能带来的后果。
时光荏苒,今日已是2024年的5月10日。
在这篇电影日记中,我欲记录的是《银河写手》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悟。
起初,我与这部电影擦肩而过,当时它在电影院上映时,营销团队主打的是打工人的辛酸与无奈,试图与当时的票房黑马《年会不能停》形成联动。
我原以为这又是一部以喜剧手法描绘打工人生活的电影,由喜剧编剧转行导演的又一成功之作,轻松赢得上亿票房。
然而,经历了前公司裁员的我,在《年会不能停》中已经得到了一次情感的释放,因此我对此类题材的电影产生了些许的抵触。
尤其当我看到电影中三狗直播间的三个角色时,我误以为这是他们原创的剧本,不禁让我联想到《年会不能停》的相似之处。
这种复制感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疑虑,从而选择了避而不看。
然而,当这部影片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我出于好奇还是观看了它。
出乎意料的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与《年会不能停》相比,我更喜欢《红毯先生》这部作品。
在观看《红毯先生》后,我认为它更值得我用文字记录下我的感受。
与《年会不能停》主要通过情感带动观众不同,《红毯先生》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刘德华饰演的角色,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人设和欲望,回归平凡,关闭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种转变让我深受触动,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2. “脱下长衫”是社会怪象吗?
深入探究《银河写手》这部影片,我认为它实际上深刻揭示了那些渴望成名、被名利裹挟者的内心诉求,其实不是钱。
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归一种平静,但影片的表达方式相较于《红毯先生》略显浅薄。
它更多地聚焦于伤痛,以及对因过高期待未得到满足而带来的失落感进行调侃。
这种表达方式反映出,影片背后的编剧或导演可能还未完全走出自我困扰,他们可能寄望于《银河写手》的高票房能带来心灵的解脱。
首先,我要肯定电影的创作努力,但同时我认为,即使这部电影的票房如预期般高达数亿,导演、编剧和演员们的生活仍将继续。
实际上,《银河写手》与《红毯先生》有着相似的主题内核,那就是放下外界的期待和束缚,回归真实的自我。
也就是脱下长衫那个事件。
这个热点事件,许多官方账号试图引导公众认可这个内容,却没想到这一内容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评论。
官方账号未曾预料到,高考这一选拔制度所体现出的竞争和追求成功的心态,在大众群体中有着如此强烈的惯性。
他们试图通过“脱下长衫”这一说法,传达成功并非人生唯一追求的信息,但结果却引发了公众的情绪反弹。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从小镇到大城市的奋斗可能没有结果。
这就像流量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当流量明星试图改变形象时,粉丝却难以接受。
粉丝说不行,我不允许帅气偶像接地气,偶像放的屁就是香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传达“珍惜身边人、享受平凡生活”的信息变得异常困难。
这相当于要改变十几亿人的价值观,从追求名利回到珍惜生活的本真。
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以宁浩的电影《红毯先生》为例,他塑造了一个为了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认可,不惜满足外国人对中国农村的错误的猎奇期待的导演形象,以及一个追求电影奖项的演员,但他们都遭遇了失败。
这与《银河写手》的主题相契合。
然而,《红毯先生》的困境更为特殊,因为它触及的是一个已经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群体,红毯上的明星们。
当这些已经拥有很多的人被劝诫要珍惜现有、不要过于贪婪时,很容易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这使我深思,为何在当今社会,倡导平和、淡泊名利变得如此困难。
对于创作者来说,他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传达这一信息,让更多人接受并实践。
3. 从喜剧到悲剧的混乱真相《银河写手》的卖相,其实是比《红毯先生》要好的。
它试图从两个普通编剧的视角切入,前半段披着喜剧的外衣,巧妙地铺设故事线。
这些喜剧元素的设置,与后续剧情的悲剧转向并无直接联系,纯粹是为了增强影片的商业吸引力。
相较于张艺谋的《第二十条》在前期喜剧元素的运用上,《银河写手》的处理更加自然流畅,更容易让观众在前半段产生代入感。
但后半部分,确实比前面更容易影响观感,如果营销团队能够更为精准地定位受众,比如将电影名字改为《地球最后的剧本》或《献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或许能够更准确地抓住潜在观众的心,而不仅仅是吸引那些期待在“三狗直播间”或“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寻找欢笑的观众。
目前看来,电影的命名与其内容似乎存在一定的错位,这可能是由于营销团队过于追求商业效果,而未能充分把握电影的真正特色,从而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反噬。
从导演到营销团队,再到三位演员的表演,都透露出一种“过犹不及”的感觉。
这种感觉源于电影试图传达的复杂情感和信息。
一方面,它试图展现一群人在努力追求梦想却未能如愿后的接受与平和;另一方面,又似乎带有对成功难以企及的抨击与热血。
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一直存在,并在最终呈现中形成了这种不够直接的状态。
这种状态既考虑了商业因素,也融入了文艺思考,但可能也正因为此,使得电影在表达上显得有些模糊。
电影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尤其是某些场景中的男性凝视视角,也是存在模糊的感觉。
比如两人在会议室中的争吵,实际上是男主角与女友之间情绪的投射,以此来让观众理解男女之间的沟通的重要性,不能按照自己的想当然来维持关系。
然而模糊的地方在于,当女主角离开后,男主角试图通过臆想来振作自己,而这种臆想中的女主角形象却显得相当悲惨和破碎,这无疑加深了男性凝视的痕迹。
这种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可能是多人创作过程中不同视角和理念碰撞的结果,但也反映出电影在追求某种深刻主题时,对于细节处理的不够明确的目标导向。
4. 平淡真意与职场矫情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很容易导致大家的理解有显著的差异,这恰恰是我做这个视频的原因,表达我的理解。
当一部作品的目标或主题变得模糊时,它便失去了明确的指向性,而这并非益事。
我在电影评论平台上注意到,创作团队在置顶的自白中大量展示了他们的观影量、与电影的深厚渊源等,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些渴望成为明星的人,他们努力向投资人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种展示的背后,似乎隐含着一个有趣的逻辑:他们已经不自觉地被“明星能够改变命运”的社会框架所影响。
或许这些创作者在创作时,本意是抨击现实对梦想的限制,但在过程中却无意中融入了自身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无奈并非刻意为之,却在我的解读中,成为了一种倡导人们接受平淡生活的声音。
正如一首歌所唱,“平平淡淡也是真”,这或许是电影想要传达的另一种深意。
也或许,是我的误读。
在这种创作状态下,我深感这些创作者可能仍然怀揣着成为明星导演、编剧、演员的梦想。
他们渴望挤入社会顶层,掌握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当然,我必须承认,我只工作了11年,我的的观点并无权威性,毕竟我还年轻,工作经验尚浅。
若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智慧,或许那时我的发言会更具说服力。
但是我还是要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刚步入职场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未曾经历过电影中所描绘的那种美好。
这种美好,实际上是年轻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臆想。
他们试图通过表现出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赢得老板的同情和更高的薪酬。
以我的个人经历为例,我在工作的前四年里,就曾经陷入过这样的状态。
当时,我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我的直接领导是我的学长。
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很难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每当我觉得自己能够胜任某项任务时,我总是处于一种纠结和犹豫的状态。
我既希望被分配到重要的任务,又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让领导满意。
这种心态让我在工作中显得非常不自然,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一种自我欺骗的错觉。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太过矫情和扭捏,试图通过展示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赢得更高的薪酬和地位。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可取,它只会让我在工作中失去自我和真实的感受。
5. 墙,无欲无求的转变观看《银河写手》时,我对我妻子坦言,这部电影真正映照的是我当前的工作状态。
过去,我在城市规划领域深耕数年,那份对职业的尊重让我时常感到纠结。
然而,当我转向游戏地编和游戏引擎这一领域后,我变得异常直率,几乎无所畏惧。
面对领导或经理的不同意见,我都能坦然面对,甚至有时会直言不讳地表达我的观点。
尤其是在近期,从五一假期至今,我几乎每天都在与分公司的经理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驳。
这是因为他未能充分尊重我的专业性,而我则坚持要强调我的专业价值。
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面临被解雇的风险,我也愿意为了捍卫自己的专业立场而发声。
我曾在《年会不能停》的视频中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为什么我这么洒脱,因为我意识到社会中,可能不存在着所谓的“明星专业”和“明星行业”。
或者说行业的上游,掌握着大部分的利润的事情,与我无关。
某个晚上,我与一位来自天津的同事在加班后的麦当劳共进晚餐。
我试图给他上一堂生动的课,向他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场景。
我假设社会是一堵墙,每个人都是这堵墙上的一个砖块。
每个砖块只能看到它周围的六个砖块,而在这堵墙上,有成千上万的砖块。
这些砖块都在努力张望远处,渴望那从墙顶流下的金色液体,象征着财富和成功的金水。
然而,当他们试图通过一切努力让金水流向自己时,却发现自己无法移动。
如果有人决定跳出自己的位置,试图达到上游的金水,那么这堵墙就会出现漏洞,甚至跳出来的人太多的时候,可能崩塌。
更重要的是,处于上游的砖块虽然看似拥有更多的金水,但他们也处于更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我认为,利润与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
这种情况在电影中也得到了体现,那些拥有低欲望诉求的人,往往过着相对平稳的生活。
这堵墙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体系。
那些基础扎实的人不断向上攀爬,但往往收获有限;而那些基础薄弱的人则踏实地在底层捡拾金水,虽然所得不多,但也能维持生计。
整个墙体因此得以稳固。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身边的六个人。
就像我制作这个视频一样,我从未花钱去推广它,因此这个平台也不会主动将这个视频的内容分享给其他人。
这并不是因为我对观众的赞赏有所贪念,而是因为我更注重的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每个视频都是我花费三个小时的时间录制、剪辑和润色而成的,无论是文字平台还是视频平台,我都将其视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到踏实和满足。
今日,我取景于家中的客卧厅和阳台,彩色的床头灯与亮眼的橘色沙发交相辉映。
尽管我居住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仅拥有不到40平米的空间,其中实用面积30多平米,但与伴侣共享这个温馨的小窝,我感到无比幸福。
此刻的我,已到达一种无所畏惧、无欲无求的状态。
在这种心境下,我的幸福指数相较于刚工作时,已翻了好几倍。
我甚至有了一种开悟的感觉,那种对人生深刻理解的震撼。
如今,面对各种诱惑和机会,我会更加审慎地权衡利弊,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为了利益而盲目付出。
比如,如果有人提议给我一个“优秀员工”的荣誉,让我以牺牲一部分利益为代价去与客户建立绑定特殊关系,我会认真考虑是否值得这么做。
6. 贪念、压抑与别样幸福回顾来北京多年的经历,我感慨万分。
没想到,最终让我感到幸福的,竟是因为自己不再那么渴望上进。
这也就是我觉得《红毯先生》里面刘德华是幸福的原因,他最开始就有一个小癖好,就是要自我陶醉,坐在酒店的沙发里,听到沙发的咯吱咯吱的声音,他还模拟一个节奏这样自我陶醉。
最终他的公司全部解散了以后,他一个人在那个空空的,大平层里面,骑着电动小车,在那里面自我陶醉。
这一幕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个人不应该有太多的贪念。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竞赛和竞争氛围,往往培养了我们对权力和才华的过度追求,但这种追求往往会让我们变得不幸福。
而不幸福的状态反而会阻碍我们追求真正的财富和成功。
谈及《银河写手》这部电影的尾声,我觉得它在叙事上存在些许遗憾。
这部作品的结局过于开放,很多事情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这无疑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但这同样也使得情感的宣泄受到了阻碍。
电影的压抑氛围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有人也能感觉到,它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而这种压抑感,直至影片结束,也未能找到一个情感释放的出口,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该有。
想象一下,如同在寒冷的雪夜中奔跑,我们渴望的终点是一个温暖的房间,到达后那里有火光,有温暖。
或者,即使我们在奔跑的途中即将耗尽生命,也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一种超脱与平静,就像是在临死前的瞬间失去了温度感觉,而感受到一种极致的温暖和幸福,也是一种悲壮。
然而,《银河写手》的结尾并未给予观众这样的体验。
电影给出的结局虽然带有科幻色彩,但那种伤痛和挣扎依然清晰可见。
这让我感到,尽管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后,仍然未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或答案。
然而,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接受并理解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局限性时,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就像我所说的,即使我们的一生只能看到身边的六块“砖”,即使我们无法取得巨大的成就,那又如何呢?
只要我们能够珍惜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依然可以过得坦荡和幸福。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银河写手》的观影日记,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和感受。
由于电影主人公和我本人的相似元素过多,造成很深的共情。
一样的文字工作者,主人公是编剧,我是编辑文案。
北漂、影迷、码字赚钱、为了需求不断修改……当主人公为了营生放下身段开始妥协迎合甲方需求,认真去做一个工具人,久了,倦了,累了,说出那句“我干不动了,我想回老家”时,我泪流满面。
这句话,我也在前几天说过。
且就在昨天,我,刚刚离职。
裸辞。
或许有朋友看过我之前写的关于《年会不能停》的影评(《年会不能停》:属于打工人的爽文,走出影院就忘了吧)在那里,我还在尽量说服自己不要多想,安抚情绪做一个合格的打工人,但没想到,2个月后事情的走向最终还是忍无可忍……诚如我所言,如果《年会不能停》是属于打工人的爽文,那么《银河写手》就是打工人的现实。
《银河写手》用极为贴地气和真实的呈现方式,让我看到北漂打工人的样貌,真实的令人心疼,不止心疼他们,更心疼自己。
影片中,两个无名编剧作为一个未成行电影中最底层的文字民工,他们来到北京,怀揣梦想,拿着自己原创的作品,去和资本磨合。
反复被要求修改剧本,似乎任何人都可以给出不同的修改意见。
改了一遍又一遍,改到不知四季变化,改到手指僵化……此时,他们还是文字的作者吗?
他们已经成为资金的奴隶。
最后,棱角磨平,变成一个工具人。
最后,两个人将最初自己亲手写出的剧本埋葬在树林中。
北京,是很多人带着梦想来,想要实现梦想的地方,也是很多人埋葬梦想的地方。
试问,谁又不是怀揣梦想来到北京的呢?
谁又不是想在这里实现自我呢?
谁又不是想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喜爱呢?
毕竟,为了生存,为了所谓的更高的要求,大多数的要求,最大利益化的需求,没有几个人会像姜文一样”站着把钱挣了”。
芸芸众生如主人公,如我,都要一遍遍妥协,妥协到可以符合资本的价值体系。
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从来都不是稀缺的资源。
我们被要求不断学习,专业上深耕,专业外多了解,不进则退。
就这样被追赶和推着,每个人都进入到卷的模式,累又停不下来,躺又躺不平。
人的异化,到底到了什么地步呢?
我们进入社会机器,想生存下去,难道只能成为一颗螺丝钉,做一个没有感情的零件吗?
好笑的是,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奇怪的时代,是让人像机器一般精准,而让机器可以像人一般拥有创造力。
文字工作也好,设计工作也罢,甚至编程,只要是工作,就一定会有不止一个上级来给出修改意见。
若我本来就有一个打工人的觉悟,以完成工作本身为目的,那么做事、拿钱却是是份内之事。
把事情做成、做好,做圆满,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工资,有了资历,再去做更大的项目,赚更多的钱,达成自我实现。
“先成为,再改变”这个逻辑是说的通的,只不过大部分人可能都在日复一日中丢掉了最初的自我。
当我进入这个所谓的工作体系中,社会运作中,个性化的东西会不被重视,更多是服从。
服从于甲方需求、用户需求、流量需求、领导需求……工作的内容被数字量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达成浏览量、粉丝数、活跃度……对于工作,我学乖了,不再去尽所能探索最佳方案,而是只要领导满意、客户满意即可,给的需求越细致越好,您满意就好。
于是乎,我拥有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渐渐变得暗淡无光,那些执拗的坚持渐渐被无奈一笑所取代,那些妄图争取的话语变成两个字“收到”。
日子也在流水般过去,北漂十二年,仿佛弹指一挥。
有人或许会说,我可以用8-10个小时的不开心的工作时间,换取剩余时间的欢乐。
好,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用工作赚的钱换其他时间的快乐也算值得。
其他时间的快乐,如吃吃喝喝、游山玩水、摄影读书、看电影看剧、健身跑步……渐渐这些的吸引力都在减弱。
于是,我突然反思,如果我不能从这些工作之外的时间中获取快乐,那么我为什么要遭受工作带来的不快呢?
换个工作会不会好一些?
也试过,大概率是一个不如一个。
身边朋友说的最多的就是骑驴找马。
随着年龄的增加,马都不看我一眼了。
我似乎可以预见,当没有收入3个月后,可能看到个驴已经感觉眉清目秀了,而到6个月时,估计甭管是什么品种,只要有四条腿都想先骑上。
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们,似乎只要是在工作的,开心的很少。
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又能带来价值和肯定的工作太难了。
可能,我还是比较天真吧,不想让工作仅仅是一个消耗自己精力和情绪的赚钱工具,依然希望有一些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我不想再用自己喜欢且热爱的表达方式去写套路的表达和假大空的指示。
当自我表达和工作需求表达形成了矛盾,自己在工作中又没有价值体现和认可时,就会感觉到虚无。
我甚至一度对自己一直使用的文字有了厌恶的感觉,甚至想换个工种,只要不碰文案、编辑、选题。
我甚至对变现、流量、个人账号运营、粉等明确指向的目的厌恶。
我很想消解掉做一件事的目的性,而仅仅只是因为我喜欢。
影片主人公虽说要离开北京,但却似乎依然没有放弃编剧。
他的命运到底如何,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但我目前确实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留下,继续打工;去别的城市,打工;还是回老家做一个失业者算计着存款过活?
影片最后的字幕很让我感觉到治愈:“你也许正在被生活打磨,但有时候,人物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
做自己就好。
”影片的三位编剧,是在做自己之后反而获得了成功,也成就了自我。
然而,我呢?
不做打工人之后,能否做回自己?
做自己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我有没有做自己的资本和底气?
我又能做自己多久呢?
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22:57P.S.如果这篇文章里有错别字,证明这是我作为一个人类写的。
作为一个北漂十余年的打工人,看《银河写手》时我被实实在在触动了,真笑中带泪。
电影的主角虽然是编剧,一个看似小众的职业,但是他们的遭遇,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在继续打拼和回家躺平之间的徘徊,也许会令每一个北漂打工人感同身受。
电影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很有创新意识,甚至有些天马行空,比如以“人物”、“故事线”、“感情线”这几个小标题来讲故事,拆解了一部电影的故事是如何构成的,算是自己解构自己吧。
电影在笑点的设置上也有一些小巧思,比如故事讲的是编剧的困境,所以片头就把编剧的名字给放大了,这是一种颇有反抗意识的幽默,也算是对电影行业轻视编剧的一种讽刺,令人不禁会心一笑。
《银河写手》的笑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人物的困境展开的,主角张了一和谈子是新人编剧,但是刚合作写完第一个剧本后,就觉得自己写得非常好,两人雄心万丈,和朋友聚会时还挑起了导演,从国外的诺兰挑到了国内的姜文。
真正开始卖剧本的时候就更搞笑了,遇到一个叫贝勒的制片人,三番五次声称改了他们的剧本,然后把自己的名字加进编剧里,每一次都还往前挪一点,最后,真正写故事的人倒成了副编剧,啥也没干就打嘴炮的贝勒,反而成了总编剧,对行业潜规则和乱象的讽刺既辛辣又好笑。
包括此后在健身房和影视公司老板谈“一个亿的项目”,蔡老板作为剧本介绍中间人抽朋友的成,大刘和小蕊出去买个东西的工夫背叛了害虫,这些桥段都算是人物自身困境中尴尬又猝不及防的笑点。
不止讽刺影视行业,更做打工人的嘴替张了一和谈子是心怀理想的新人编剧,也是乙方打工人的缩影。
他们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中的挣扎,很多人包括我也经历过,他们被一次又一次要求改剧本,剧本里的男二从人改成了狗,荒诞而又无厘头,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好的,却不得不捏着鼻子按照制作人的要求一遍遍地修改。
他们心怀理想,可是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妥协、退让,直到退无可退。
这样的痛苦任何一个乙方都会经历,工作中通常你认为一样东西很好,然而在客户眼中,它还是不够好,而按照客户的意思修改出来的东西,却又毫无灵魂。
但是只要家里没矿,往往就得妥协,因为你需要这份“窝囊废”,交房租、吃饭。
实际上张了一和周可可就是理想和现实的两面,张了一是理想主义者,一定要写出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好剧本,而周可可就直面现实,无论是网大、短剧,她都会接,先养活自己,再去谈理想。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如何选择,确实是个难题,但大多数人,恐怕都只能选择做周可可。
电影中有很多地方简直是做打工人的嘴替。
贝勒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编剧排序的最前面,而真正的编剧的名字被放在了其后,这很像工作中领导抢功;制片人让修改剧本时看似振振有词,甚至拽出了《救猫咪》节拍器这样的专业名词,但是让修改的地方可谓狗屁不通,这也很像工作中的外行指导内行……种种乱象,看似是直指影视行业,但又说的不只是影视行业独有的现象。
张了一在一次又一次修改剧本的过程中终于走向了崩溃,陷入了焦虑情绪,甚至在女友周可可和他分手后出现了妄想倾向。
这种焦虑和自我怀疑我也深有共鸣,因为恰好在去年,我在工作过程中也被不停否定,逐渐失去信心,最后无所适从,不知道手头的工作该如何进行下去,哪怕是一段简单的话,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写,这就是乙方共通的痛。
丰满现实的人物,令人共情《银河写手》的人物塑造可谓各具特色,而又非常现实,而且在每个人物身上,似乎都能或多或少产生一点共鸣。
在张了一的身上,除了打工人属性令人十分共情,还有另一个共鸣点,那就是他在被折磨到崩溃后决定回老家。
其实近几年来,回老家躺平的念头无数次在我脑海里浮现。
但目前为止仍然未能下定决心,也许我永远也躺不平吧!
蔡老板是没什么才华但为人油滑的剧本掮客,我和他的共鸣点就是痛风。
几年前我也痛风过,也体验过拄拐前行的痛苦,人到中年就是如此,要么职业瓶颈痛苦、要么身体痛苦、要么精神痛苦,要么都痛苦。
而害虫让我非常有共鸣的地方是,他最朴素的愿望是给女友小蕊一个家。
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爱一个人,就想给她安稳、富足的生活。
只不过,在大城市,似乎这个愿望很多时候都是奢望。
人物可以不成长,我们也可以不成长《银河写手》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反套路,比如电影中人物的感情线要不要铺垫之争,人物是不是必须得成长的议题,包括对制片人所说的《救猫咪》节拍器的讽刺,其实某种意义上而言,都是作为电影创作者,对行业所提出的问题。
电影所触及的本质问题是,真正的好电影,是按照套路来?
要符合所谓逻辑?
还是要更贴近现实?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逻辑的,电影一定要强调所谓逻辑,这本身是不是一种荒诞呢?
于我而言,《银河写手》最打动我的就是那句“人物可以不成长”。
在这个不断内卷的时代,人们不断地在传递人要成功的理念,不断有人告诉我们,到某个年龄,要拿多少薪水,坐上怎样的职位,取得怎样的成就。
然后我们不断地在对比中迷失自我,变得越发焦虑,甚至抑郁,于是就有了青年危机、中年危机。
我去年就特别焦虑,对自己越来越不满,越来越多的自我批评和审判。
因为在我看来,我是在同龄人中混的不起眼的那个,几年来职位原地踏步,工资也原封不动,人生仿佛卡在了某个点上。
我甚至对工作的价值,自我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情绪一度极度低落。
然而,看《银河写手》时我不禁想,我的工作必须得要产生所谓价值吗?
人生有标准答案吗?
人一定要成长吗?
那句“人物可以不成长”就像一只温暖的手,抚慰了我躁动的心。
其实我们可以不成长,接纳自己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接纳自己面对生活有时候束手无策,接纳自己职业的原地踏步,也许就会活得更快乐和坦然一点。
反正焦虑没用,有时候甚至努力也没用,还不如和自己和解,活得开心一点。
不得不说,电影的宣传在破圈上寻找到的点位很准确。
从编剧行业的潜规则扩展到北漂打工人的痛点,而又以“人物可以不成长”这样的反焦虑、反内卷的台词抚慰人心,既让人共鸣,也治愈人心,从而达到破圈效果。
《银河写手》不止拍出了编剧的困境,也算是一部影视行业轻科普,它将影视行业的一角展示了出来。
同时,看得出来,导演和编剧也是很爱电影的,在电影中有意无意地玩了很多梗儿,比如张了一和谈子写完剧本后说找谁拍,从诺兰聊到姜文;张了一设置问题转诺兰的电影票,问小丑的台词是什么;周可可和张了一在北影节看偶像诺兰的电影《黑暗骑士》时的偶遇。
电影中对于《救猫咪》节拍器的诠释,也很简洁地向观众科普了编剧知识。
除了喜欢电影本身对电影观的诠释,我也很喜欢电影的结尾部分,结尾张了一没有选择回老家,而是选择了继续写剧本,但是没有去拍他写剧本究竟有没有取得成功。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就像人生一样,只有选择,往往当下并看不到结局。
而在电影的最后,多年后的未来某一天,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把张了一埋起来的剧本发掘出来放进了博物馆。
这个隐喻也非常好,在浩渺的宇宙和时间里,人很渺小,但是人的一个小小的梦想,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终会被看到。
所以,它向我们传达的是,虽然梦想很难实现,但还是要心怀梦想啊。
这种对梦想的肯定和坚守,大概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吧。
这个电影的合格之处,是拍出了一些编剧工作的无奈。
但是整体的质量和立意都很空洞,并没有主题上的深挖。
很多的矛盾点还不够激化,整个电影几乎没有高潮。
但是相比如今的烂片当道,算了拍了一些正经东西吧。
说起编剧,题外话那可多了。
编剧的工作是非常特殊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这个工作拥有着绝对的不可替代性。
没有,电影,电视剧都不会开始。
荒唐的是,编剧的工作很多地方不可量化。
在电影的核心工作团队中,编剧没有任何地位。
说让怎么改就得怎么改。
版权署名,说被拿走就被拿走。
有很多还都没有署名。
剧组的任何人都可以对编剧的工作指手画脚,即便他们一天都没专业的学过。
男主坚持的大编剧主义,其实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对自己负责。
但是我们看到了,制片方是对老板负责,老板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不可以浪费和冒险是必然。
这个矛盾是各为其主,目的不同。
但是在更加广阔的角度来看,错误的还是老板。
并不是因为老板不尊重观众和艺术,而是因为老板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
有句名言,高风险带来高回报。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
你把降低风险放在制片的第一位,就不可能让产品变成爆款。
也就不会产生超高收益。
所以,所有对艺术的限制,都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而出现的拙劣浑招。
放弃高收益,是违背商业初衷的。
男主的女友说编剧是服务业,这也是不对的。
如果你是服务型的跟场编剧,改的是别人的初始剧本,那确实是服务业。
就是这个活。
但是男主是原创编剧,那想要出头成名,这样的态度是必然的。
当然不能让人随便改自己的东西。
因为我是要靠这个出位的。
只可惜,大家都是底层,跟资本说话,根本没有筹码。
你就是会飞,人家不用你,可以吧。
但是个人认为,下一个时代就要来了。
制作视频的人工智能软件已经有了,下沉到普通用户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到了一定的简易操作级别。
所有有编剧才华的人,都可以自己拍东西。
在手机上拍自己的《三体》和《三国演义》,到那时候,才华将再不受资本物质条件钳制,烂片和庸作都将不复存焉。
观影前,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能差到哪儿去?
观影后,总票房400多万是它应得的。
106分钟的电影,松散、冗长,令人坐立不安。
《银河写手》以一己之力诠释了什么叫“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尽管有我喜欢的“三狗”加盟,但别误会,我get不到任何喜剧性。
从开场的满嘴跑“诺兰”“姜文”就预感不妙:一股志大才疏的学生习作味儿?
结果很不幸,它就是。
电影讲了什么故事?
两个编剧卖剧本,应甲方要求改了一年,结果也没改成的故事。
中间穿插了配角团的劈腿、自杀、饭局和分手,个个猝不及防,用来印证“生活本身就没那么多铺垫”。
最终结论:这剧本埋了吧!
80年后,它会是一场文化遗迹——因为它是最后一部由人类而不是AI编剧写的剧本,证据是它有错.别.字!
MD看了想打人。
这是什么破剧本?
怎么拉到投资的?
这电影的“马姗姗”风控怎么做的?
故事故事稀烂:讲理想主义的碰壁?
除了改错别字,没看出主角有什么才华,何况理想。
现实主义黑色幽默?
拢共“饭局-出租屋-办公室”仨场景儿,就别谈接地气了吧。
观影时只觉得编剧是一群天天日咖夜酒、不甘心当乙方也当不好乙方的街溜子,这点小委屈小怀才不遇,还拍个电影赚观众的钱?
是不是太自恋了?
结构结构混乱:电影处处想反套路,结果只暴露了主创的确能力平庸。
主角可以没有成长,但不能没有人物弧光,它就.真没有。
拆解《救猫咪》那几分钟自以为很高级?
我只恍然跳到了抖音,观众仿佛被喂了一段教学片,却与情节推进毫无关系。
结局的“狗尾”一续再续,现实hold不住,就想搞魔幻现实那一套?
“众人皆醉我独醒”,膨胀到坚信自己的剧本应该进博物馆。
谁给你的自信?
角色角色工具化:电影编剧的经典理论是,没有废人物。
一个人物登场,就必有意义。
请问女主周可可出场有什么意义?
除了满足男一的意淫之外。
请问劈腿那一对配角出场有什么意义?
编剧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这用你告诉我?
请问演员郑飞的自杀有什么意义?
他当然值得同情,也折射演艺圈抑郁症问题,但是在“写手”这个主线里,一个活生生的角色,只沦为了男一口中论证“生活没有逻辑所以我不改剧本”的论据之一。
他的自杀,像其他配角一样,是彻彻底底的、令人不适的工具。
也许,它原本想效仿《年会不能停》赢得打工人共情。
一群主角配角,试图构成某种影视圈“众生相”“浮世绘”。
结果,它通篇没有一个可信的人物,甚至没有一个合格的故事,成了一场小众职业的圈地自嗨。
看到最后,我竟然觉得,“马姗姗”说得有道理,这本子是得大改。
如果这能代表影视编剧的故事,多少有点拉低编剧了。
其实,编剧真的是个手艺活儿,是有门槛的。
不信你去看电影一开始,出现的那本编剧学教材《故事》。
我保证,它比这电影好看一万倍。
你会知道真正的编剧有多专业,多吃功夫,多有魅力。
所以,你们拍《银行写手》前,是连《故事》都不看吗?
很多人都说北京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结束的地方。
曾经无数怀揣着希望和目标的年轻人涌向这块肥沃的土地,成为现象级的北漂一族,试图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机会看似很多,同时竞争也异常激烈,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选择,要不成了九九六里的一颗螺丝钉,要不在妥协和挣扎中咬牙坚持。
随着最初的期望被现实的残酷一点点击碎瓦解,不少人最终带着失落和绝望选择了离开。
关于成功,只让人记住了要拼命努力,但却忘了背后还有环境和运气的因素,而且是占重头。
即便这样还值得去拼去尝试吗?
很久以前有位朋友和我说过,人就是活年轻。
不论当下年过三十即可入土为安的生存环境,不提日渐走下坡路的体力和精力,当年轻的单纯、干劲和无畏,被生活的真相消耗殆尽时,便会知道这段经历会成为人生路上最宝贵的一部分,即便最后并未梦想成真。
这部电影会让很多人产生共鸣,一句话概括讲的就是两个还是无名小卒的编剧想要在北京混出一片天的故事,是许多人的真实缩影和写照。
他们带着自己日夜奋战出来的本子,把咖啡厅当公司,把面馆当食堂,忙里忙外,东奔西走,牵线搭桥下总算迎来了机会,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被骗、扯皮、坚持、妥协到放弃,最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本子。
N年后居然奇迹般起死回生,这万万没想到的一段,真有点鬼马B级片的感觉。
现在看来恢弘带感的视听看似可以弥补内容上的缺憾,但私觉得好的故事依旧是电影不可撼动的根基,这部电影就力证了这点。
小成本,没特效,没大腕(除了彩蛋的惊鸿一瞥),带着诚意并踏实的讲好一个故事,反倒更能走心的打动观众。
片中各种花式运镜和剪辑,玩得挺溜,节奏得当,很有想法,看得出来是一群铁杆影迷合作的产物,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
里面涉及很多影迷梗,诺兰迷狂喜,致敬《闪灵》,疯狂的鸡血石…分手信物,影迷看起来更嗨皮。
一部电影往往谈及最多最被人所熟知的是导演和演员,但背后其实还有许多幕后功臣,缺一不可。
片中一段普及编剧写作技巧和模板的小剧场挺有意思,通俗易懂。
是套用公式般遵从业内规则和约定俗成的套路,让故事更有戏剧性也更“好看”,还是跳出舒适圈忠于自己的想法捍卫自己的初衷,这也是很多编剧甚至是作者需要权衡和选择的难题。
片中本子的修改历经了一年,直到将男二改成了啼笑皆非的狗子,从当初的欢天喜地到木讷呆滞,从情绪激昂到心如死灰,从不屈不饶到水波逐流,试问没有按甲方的意思修改最终走向成功的作者又有多少?
又有多少人经得起这样在时间、心力和精神上的耗损与代价?
每部作品都是作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创作出来的孩子,试想别人要是将你的孩子大卸八块弄得面目全非,你不跟他急?
但为了能让它顺利出生长大还是不得不默默忍耐,结果胎死腹中的不计其数。
原则与妥协间的博弈,心理上的拉扯纠结症和行动上的选择困难症,焦虑和痛苦,直到精疲力尽,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好端端的人说没就没了,感情说变就变了,人生不会像电影那般有头有尾,没有那么多铺垫和理由,即便有也寻常得容易让人忽视,但生活中实际存在的BUG、突兀和平淡对于创作便是大忌,市场需求,迎合主流,还得审核,没得选择。
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能在短时间内感受久违的快感和刺激时,别忘了背后可能有着作者的苦劳和妥协。
片中那些失意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和难,人生路上哪有那么多风光和体面,更多的是辛酸和失意。
银幕之外还有很多怀着演员梦在十八线的位置苦苦跑龙套的人;还有很多埋头苦写想要看到自己的成果出现在大银幕上的人;还有在地下室里节衣缩食的理想主义者;有无奈向现实低头的打工仔;也有很多人收拾行李果断回到家乡或是去另一个城市追逐梦想的人。
到头来发觉或许平凡才最真切最实在,所谓的成功很多时候就像是遥不可及的繁星,触手可及的人寥寥无几,但所有人都有抬头仰望和追求的权力,你要问拼一把真的值吗?
我不知道,但我敢说只要曾经大胆争取过尝试过,便不会后悔。
人生在世,唯有尽人事,听天命,共勉。
收听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603d5f71519139e4fe6e77f🎤主播:小s(播客收听1600h+,老想说点什么)lava(自鸣得意的装逼影迷,2040金棕榈得主)剪辑:西红是番茄📢主播打分:小s 5.5 lava 7.5✨“镜面计划”是一档影评播客,主播两男两女,大家如果有对阵容搭配的建议也欢迎随时给我们留言!
✨镜面计划坚持从电影出发,只聊干货,目前的节目类型主要有「解剖」和〔速通〕两种。
✨可以给我们选题建议,新人主播们努力更新中(每周固定三,五,七更新),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提及片目:《大象席地而坐》《银翼杀手》《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年会不能停》《永安镇故事集》《红毯先生》《北京爱情故事》《不止不休》《热搜》《谍影重重》《蝙蝠侠:黑暗骑士》《记忆碎片》《消失的她》
首发:北青艺评:《银河写手》的套路与反套路脱胎于FIRST青年电影展的《银河写手》是一部特殊的新人首作,典型的商业片结构加上脑洞大开的喜剧设计,让影片在一众艺术气息浓郁的影展作品中格外亮眼。
《银河写手》的故事来源于创作团队从业以来的真实经历,小编剧想要“出头”,就需要面对无数甲方的压榨,需要经历无数次自我怀疑,更需要一点点玄学的运气。
在这个过程里,有人退缩,有人妥协,也有人坚守。
现实解构现实,人物没有成长《银河写手》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编剧张了一(李木子 饰)和孙谈(合文俊 饰)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剧本《七秒人》,两人和朋友们欢聚一堂,畅想着即将到来的名利掌声,并为了导演要定姜文还是定阎非、彭大魔而争执。
然而,在经历了被无良制片人忽悠、被大厂团队轮番折磨之后,不仅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张了一和孙谈也被踢出团队,项目胎死腹中,梦想化为泡影。
影片中乙方对甲方的怨怼不言而喻,但除了角色们,故事外的观众并不能切实感受到《七秒人》究竟有多厉害,也无从得知张了一和孙谈是怎样被埋没的人才。
于是,他们也成为草台班子的一部分,二人无处安放的自信让影片与现实达成奇妙的闭环,共同构成了整个电影行业的荒诞。
主创团队用经典编剧书《救猫咪》中的节拍器对影片进行拆分,这点巧思同样使故事内外遥相呼应。
段落分割的呈现形式,一方面十分巧妙地契合了当下的碎片化观看习惯,另一方面,把业内通用的编剧公式明明白白地摆在银幕上,并用一段“三分钟看电影”式的解说和打破第四堵墙的镜头设计来呈现,不仅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何为“节拍器”,也是对短视频“入侵”电影的调侃和对编剧入行门槛低的自嘲。
如果说“套路”是《银河写手》前半段故事的依托,后半段则用“反套路”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
张了一改稿改到崩溃,患上焦虑症,在《七秒人》的项目落空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承认自己的平庸,并在孙谈的带领下接一些枪手的工作,学着成为一个任劳任怨的“服务者”。
但由于心理落差,他还是决定转行回老家。
然而,临行前一晚,在剧本法则中的“人物成长”即将完成之际,张了一和孙谈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故事思路,二人自信满满地要把剧本写出来,和影片开头如出一辙。
于是,人物没有成长。
导演单丹丹在映后活动中提到,当“人物没有成长”六个大字出现在黑场画面中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特别“叛逆”。
这种叛逆是人物在兜兜转转之后对初心本真的坚守,对既定规则的不服从、对所有权力的不妥协。
因此,人物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银河写手》中仍有一个角色站在“叛逆”之外,张了一的女朋友可可(李文茹 饰)按照“套路”完成了自身的成长。
在影片的时间跨度里,可可用一年时间从一个只能做会议记录的文案,变成一个跟组编剧,她是这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里走得最快最远的,但她也是最被边缘化的。
尽管作为一部双男主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有可能因篇幅而受限,但这也恰恰使故事与现实再一次互文。
可可在片中的单薄化与功能化,正是现实中业内女性乃至整个职场中女性的处境。
仅就这一点而言,人物确实没有成长。
银河里开不起年会,写手们走不上红毯《银河写手》的海报slogan“打工人翻身日!
”很容易让人想到2023年底上映的《年会不能停!
》(下称《年会》),有评价称两部影片共同组成了“打工人喜剧二连”,都从行业鄙视链的底端出发,试图通过故事里的扬眉吐气达成故事外的底层狂欢。
不同的是,《年会》能够辐射到大部分打工人,而赚钱是打工人唯一的奋斗目标,因此,《年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过关斩将营造爽感,让观众在有限的两个小时里达成短暂的胜利。
《银河写手》则不然,成名、获利、艺术表达,共同构成了编剧的欲望,但三者往往无法共存。
张了一和孙谈在制片人贝勒(祁又一 饰)的忽悠下,随着剧本一稿一稿修改,二人的署名越来越靠后。
张了一一边说着“改我的剧本就等于践踏我的自尊”,一边对贝勒卑躬屈膝。
二人在面对大厂制片团队时,“情节是否合理”成为争论焦点,张了一坚持呈现现实生活的偶然性,制片团队则认为情节的合理和真实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
甲乙双方的较量、感性与理性的对垒,只是《银河写手》呈现出的表层矛盾,在理想和现实中该如何权衡、如何选择,才是影片的内核所在,也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面临的“拧巴”。
所以,《银河写手》无法营造出《年会》般的爽感,张了一只能通过颅内高潮缓解现实中事业和爱情的双重失败。
剧情至此,再去回想影片前半程的诸多笑点,更像是业内底层的无奈自嘲,是喜剧外衣下包裹着的悲剧底色。
说到“自嘲”,就不得不提及同为元电影的《永安镇故事集》(下称《永安镇》)和《红毯先生》(下称《红毯》)。
《永安镇》呈现了一个蝇营狗苟的电影世界,用一记飞踹踹开电影圈装腔作势的虚伪。
《红毯》则更具黑色幽默气质,精英之下满是荒诞,优雅背后一地鸡毛。
而在戏外,前者的制片人因票房和排片不佳怒斥观众和影评人,后者因收益问题多次改档,终至无人问津,现实的讽刺更胜虚构。
与这两部影片相比,《银河写手》显得格外“温柔”,虽然影片毫不掩饰地暴露出行业的病态,但却无意讽刺,也无意挖掘造成底层困境的根本原因,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梦想。
片尾,张了一和孙谈兴奋探讨新剧本《打鸡血》,在狼人杀店打工的十八线演员害虫(李飞 饰)终于接到了一个十八线角色,拥有五险一金的制片人(宋晓亮 饰)依然在为了未知的项目奔波于酒局应酬。
他们都曾试图放弃,又一次次坚守,未来未必是坦途,但他们依旧选择庸庸碌碌奔赴前路荆棘,试图用理想主义消解现实悲哀。
导演李阔在FIRST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半开玩笑地提到,“坦白讲,我们还要在这行混饭吃,不能写得太过分,是投资人给我们饭吃。
”用安全叙事中的自嘲取代直指靶心的冒犯,用自我和解平息外部纷争,作为新人导演而言,方法保守但行之有效。
《银河写手》并不是什么无懈可击的天才首作,但借用可可的观点来说,“得先让别人看到我,才有资格谈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用编剧故事来解构故事,戏中戏的呈现方式玩得有趣,还有很多迷影致敬元素。这是编剧们向圈外观众介绍着自己, 同时又是他们对于行业血泪史的孤独自白(咆哮)。
生活化和流畅性做的还不错,摄影和调色的质感拉垮,故事也陷入影视人的自我陶醉,缺乏电影感,当代国内影视人需要提高的恐怕还是审美…
大烂片。first影展评委吃点好的吧。
轻巧有玩心的小品。解构套路和反套路,对编剧“节拍器”三板斧的自我嘲讽和大哥被分手后颅内暗黑小剧场的段落都挺妙。杂糅的梗有点多但不乱,想必也借用了不少编剧自己浸淫行业多年来的辛酸经历。朝阳大悦城一晃而过,常营遍地走的影视民工……北漂文青生活看上去多少都有一点“屌丝”气,是本片宣发slogan里说的“身为蝼蚁,仰望银河”。以及最后仍然梗着脖子打出的那句“有时候不成长也是一种成长”甚合我心意。@光谷中影天河路演
在形式上的设计感值得鼓励,聪明机灵,但难言高明,充斥着类似于“全体目光向我看齐”的吹嘘。
一群常打得起車、會裝飾居所、頻繁下館子的北漂準底層的敘事:儘管不再掙扎在生存線上、為每日口糧所煩惱,但受制於不足的中高端產業規模導致的激烈競比,在追求更高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受到壟斷權力的高度困擾和極大限制。雖然影片時而在些許細節上富有巧思(例如主角終年鎮日改稿、短袖出門方知初雪已至的場景),但其給觀眾的刺激仍是短視頻時代的段子式的,在整體感上則歸依於一類較為傳統的北漂敘事的套路,過度依賴旁白和音樂也有損於影像的質感。主角反復明確宣示生活中諸多事件的發生往往突然,從而電影敘事也無需充分的鋪墊以說服觀眾,顯然這是對概念的偷換,對傳統美學標準的大膽摒棄不必然意味著作品質量的有效確立。影片對男性性格與男性間情感的表達明顯倚重,女性近乎全員惡人的設定,則顯示了編導對當前關於性別議題的接受環境的疏離程度。
失恋靠写剧本脑补对方求我的事儿也被他知道了…
我很喜欢人物没有成长,哪怕主角其实有一定的成长。但是这一句话像是最近糟糕的生活里的一颗定心丸,让我可以暂时安心。哪怕人到而立之年还没成长到独自立起来也没关系
纯粹意淫流感觉里面的男的都很臭
还可以吧。但得说下北影节的票根不是那种4:3的小方热敏纸,而是长方形的铜版纸特制票根,还有从2021年,北影节的售票平台换到了猫眼,不是片子里的淘票票。
资本可以成就一个行业,也可以作死一个行业
一部耍了很多小机灵的喜剧电影
三星半,预期高了,没想到这么现实主义,但已是业内题材里目前最好看的一个。喜欢嘲弄《救猫咪》的情节。想起《火花》
站不直,卷不動,躺不平,氣不過。幽默也悲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有天真的理想,也有踐行浪漫的勇氣,只不過終究敵不過僵化的系統和掌握權力的老屁股們。年輕人一次又一次地把心交給世界,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老屁股們把熱情踩在地上揉搓。創作是什麼?創作者的主體性有沒有得到尊重?在一個人人都講求「邏輯」和「合理性」的時代,讓年輕人工作但不給他們實質性的鼓勵的邏輯在哪?讓他們為了「合理性」卻從不給予他們合理性的道理又在哪?沒有人在意年輕人為了那「七秒」付出了多少,也沒有人知道掩埋那「七秒」的悲痛,他們只想要切開那塊「雞血石」賺個幾百萬。可悲的是,當年輕人老了之後,也不免俗地成為那種討人厭的老屁股。對於這種有毒的社會氛圍,我們無能無力。
又是一次档期选择上的失败,《银河写手》总体情况上非常像《红毯先生》,尽管在电影节上可以收到不错的评价,但终归是不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那些小趣味当然能打动一些对电影足够关注的观众,但市场从来都并非如此,甚至比起宁浩加刘德华这个组合来说三狗的卖点肯定更少一些。作为《一喜》相关艺人的出口,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一个看起来靠谱的途径,网络短剧的几个尝试都算不上成功,终归是小范围的自嗨,而喜剧人们目前仍然只能在各种电影里客串混脸熟争取成为艺人,或许喜剧电影仍然可能是最后的出口,但讲好格局稍微大些的故事对于目前的他们来说的确需要更多的磨练。
近几年的其他国产同类电影,随便截取一段放到短视频平台上都毫不违和,而这部电影可以截取了直接上春晚小品。一方面是碎片化和舞台感,另一方面是他讽刺调侃的对象都安全又“讨喜”。看到“夏尔巴人”过生日因为腿瘸了而痛哭,结果旁边的人因为“绿”了哥们大家都不理他而哭得更伤心…这是什么情景喜剧的尴尬剧情?我看到这里就中途离场了,和其他短评里的观众同样不解,这是女性主创能拍出来的情节和台词吗?
也可以说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高分作的电影版。对电影编剧行业的亲身经验素材的提取和创造性再现让前喜部分很有感染力。后悲处理起角色的情感波澜就欠缺新的动能和方法了。
实在就是蹩足的短视频,毕竟稍成熟的短剧呈现都不会在每一环节都这么粗劣而令人尴尬。浏览了短评区,一水的好笑、感动、真实,倒是没有让我觉得的是看了两部片,而是这部片确实有成功瞄准的受众群。撇去叫人难熬的各层面的极低档次,更“猎奇”的是,这样故事行动线杂乱不知所云的片,竟然是编剧群体主角,且贯穿全篇要“告诉”观众关于编剧的工作内容和行业秘辛。时时唤起对《摆渡人》与《逐梦演艺圈》的印象。
看片的时候笑到断气,看完之后看到热评说主角像沙丹又笑了半天。本片又名“影视行业劝退指南”,从入门到放弃,只有一部电影的距离。很喜欢主创映后说的话,就是因为我们不悔不改,才有了今天这部电影。漫漫银河,与你携手。
开始觉得结尾仓促,其实这就是开放性结尾呀。剧本很质朴但也反套路,人物没有成长也是一种成长,确实如戴老师所说这展示的是一种青春的态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