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林若君独处那一段,庆幸自己不是在更晚的时间经历一段一个人的生活,还有独处的意义。
我们有父母,家人,但是小学之后,离别成为生活的常态,因为我们要学着脱离父母,去学会独立。
我们遇见爱情,拥有友情,也会拥有以后的爱人,但我们一生绝大部份的时间,仍然要自己陪着自己度过……学会了跟自己相处,才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取悦自己。
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当一个人不会跟自己相处,他的生活只能被繁忙的工作、无意义的社交、以及时常的孤独感侵蚀。
因为太需要从外界获取力量,所以不得不拿自己的生活去获取这一部分力量。
殊不知,一个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无穷尽的能量。
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你才能更好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电影出来那一年,刚好我30周岁。
我今天才在电视APP无意看见了这个电影,以为是都市丽人爱情故事没想到就这样一直看看到了结尾30就要到的那几年,我在一个外企做经理助理,还算OK,每天下班最大的消遣就是健身,可能是我不够漂亮,没有帅哥来认识我。
28起真的焦虑了就在这个豆瓣的相亲网站,陆陆续续见过几个男生,偶尔有优秀的却没有下文后来公司搬家我总是迟到渐渐的在忙跳槽,后来老东家加工资我也还是决定辞职慢慢找,这样一辞职后来奇怪呢面试越来越少,干脆就家里休息,不久以后认识了现在的男票,相处半年就是我30周岁,然后一直到现在居然还在一起。
或许真的是30开始事情不一样了,后来我会做饭会做很多家务。。。
这几年他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我呢在家也很舒服,但是总有危机感,毕竟现在很多公司开始裁员。
我和他总是觉得彼此不合适想起那些年,工作完了就是去健身,然后再挤时间去练钢琴,虽然我很孤独,但是我很善于和自己相处,可能比起社交我更喜欢独处。
只是常常觉得那是自己的高光时刻。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像个假阔太
在30岁零6个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去了不少所谓的大厂,也活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精英的是我,充满笑容的也是我,自己买了房子,当下父母身体也是健康即使年迈70+,然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分手(对方没有很喜欢我,我也没有很喜欢对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会伤钱),以及选择了离职,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离职大厂,然后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觉得挺满意的,然后黄天乐的生活,其实你回看之前的生活她其实很波澜不惊,就是在一个地方,然后重复的重复的去工作,到生命可能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去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需要去记录事情,而我是一直都有在记录生活,又好好生活,我总是有跟很多人说假如,假如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我应该也不会充满什么遗憾,虽然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想这一生还是蛮有趣的,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在自己26 27岁的时候,也因为一些手术,然后也上了手术台,然后还好化验结果是良性,那时候的话也是催着要早点结婚的,但而最后还是没有很轻易的选择和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婚姻,而是选择工作,但也不是说工作就一定说啊,百分百就是正确),当我想开心的时候会更多(很喜欢拍照片,然后嗯就是想着有一天老的时候回想起的时候会有一些载体,而不是凭借模糊的一些记忆)。
人们总说三十而立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也是买了蛋糕,然后上面写了4个字叫30而已,就像另外影片来说30而已。
所以说就像电影片尾曲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有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时候,我想30可能会选择爱情,也可能会选择工作,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答案都可能不同,但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个人觉得人生来了就是一场体验,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好好的走完这一遭,真的很不容易。
愿天堂没有疾病。
好久没有写字了,把粤语版的《29+1》看了第二遍,写了这个影评。
前两天在准备搬去厦门。
两天在深圳、香港跟在认识的好朋友告别,跟一个哥哥开玩笑说,如果你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看看我的朋友圈,好像我的实况报道。
不开心的时候就看我播报到哪里了...哈哈(因为我比较喜欢发朋友圈)。
就好像《29+1》的电影中黄天乐说的一样,有得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于是就选择一种东西把自己的每一天记录下来,回头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9+1》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香港同名舞台剧,讲述了即将进入三十岁的两位女性,在面对30岁来临的困扰时的不同人生态度。
电影很文艺,讲的也都是女性在生活中会经历感受到的。
(BTW,个人觉得周秀娜真的是挺漂亮的,而且演技越来越好了。
)三十岁的林若君是中产阶级职场女性的代表,性格坚强、独立、美丽上进,又得到公司老板的器重而升职。
看似表面把人生掌控很好的她,在面对爸爸过世,男朋友心不在焉的爱情,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失控而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三十岁的黄天乐,一个长相胖胖的天真活泼女孩,在唱片店里卖了10年的唱片。
在三十岁得知了自己得了乳腺癌而想要开始谈恋爱、完成自己十几年想要去法国旅行的梦想。
不知道现实是不是真的有林若君和黄天乐这样的性格和故事的人存在,但我觉得每个女人都要学着不去依赖工作和爱情、也都有一个“黄天乐”去值得发掘。
林若君说自己从小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后来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依赖的人,依赖工作,依赖和朋友去吃饭、就依赖睡觉。
总是用各种各样的事情打发剩下那些无聊的时光。
当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
工作和爱情好像是这些女性们用来填满生活的两件利器,没有合适的男孩子恋爱,或者觉得男孩子靠不住就会努力想要赚钱,可是钱赚到了,职位升了,其实最后生活也就那样了。
工作和爱情真的可以给女性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意义吗?
电影中用黄天乐乐观的口味问“三十而立”“立”是什么?
应该是“三十而下”吧!
三十岁倒下,身体检查。
是啊,“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么呢?
就算有钱、有房、有车、有家庭?
三十岁的生日的那天也不过是人生中最普通的一天。
就算没有,也其实都没有什么所谓,因为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倒计时,有一天我们最终要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29+1》的电影真的很文艺,用对比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两种女孩面对都充满问题不同生活,面对不同生活的态度。
导演可能也是想让更多的女孩们,跳出“30岁盒子”的标签,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最后找到我们自己。
用我今天才看到朋友的ins的一句话结尾:Over my life I have met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people. Those who are extraordinary are those fully themselves. (我的一生见过寻常人和不寻常的人,那些不寻常的人是追寻到自己的人。
)
严格来讲是中国都市女人的三十岁困境。
女主和黄天乐(不好意思女主我对不起你哈哈哈哈真的记不得名字)是两种生活的人,本来就是一冷一暖的色调,到最后两人同框,同享暖调,表示女主被女孩的温暖所感染了。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尾。
松弛感和轻松心态当然是好,但女主这种女强人面对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自己解决吗?
我觉得可能有些观众更想跟我看到她自己是怎么样凭内部驱动完成三十岁之前的蜕变——在面临亲情的动荡和感情的分裂,外部的压力。
这个故事讲得好就可以当成教科书,觉醒和独立,女主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她的女上司,也可能像现在这样,被另一种相反的人生救赎。
但我看到的是什么?
学历 能力和人生。
就算在社会上做到一定Level,也还是会有很多不足,所以能够不顾年龄束缚提前做到和自己共处做到精神自由(显然女主没有),也是生而为人的一种优秀。
但是当然,每个人觉醒的时机都不一样。
最喜欢的当然是每日梳洗、化妆、计算卡路里的饮食等,简直不要太真实。
前半部分展现的朋友圈、周围人创造出来的年龄困境、现实和焦虑真的蛮真实犀利,是干练的冷淡风,但到后面就有点走套路了,还是走温情路线。
这是一种被动妥协么?
还是一种对于困境的无奈感慨) 我相信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肯定会经历这些,我更不敢保证我会做得更好比她更会面对。
生活中能做到这样的已经很勇敢。
张汉明是电影和理想,杨啥豪才是生活和现实。
我相信,在黄天乐,也就是欣宜宝贝这部份,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融入了她的前半生,她内心最柔软的情感,遗憾和理想,以及她对肥肥妈咪的回应:永远自信 乐观 开心。
感动。
从Lesilie到Beyond,各种熟悉的地名,茶餐厅美式….营造出了一种很浓的香港80年代怀旧情怀氛围,有点刻意卖情怀或者致敬,但这也确确实实会是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电影《29+1》自2017年上映以来,受到了观众和影评人的广泛讨论。
这部电影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同名舞台剧,通过两位女性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饰)和黄天乐(郑欣宜饰)的故事,展现了30岁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和心理状态 67。
影评人普遍认为,《29+1》是一部贴近现实的女性电影,它没有将爱情作为女性生活的唯一核心,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和心理变化。
电影在叙事上具有新颖性,通过对比两位主角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选择,引发观众对30岁女性生活状态的思考 8。
一些影评人对电影的表现手法表示赞赏,认为导演彭秀慧在将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成功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学性和戏剧张力,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
特别是电影中对主角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女性情感纠葛的细腻描绘,让人印象深刻 9。
然而,也有观众认为电影在塑造角色时有些刻板,部分情节显得有些刻意,可能影响观众对故事的投入 10。
尽管如此,电影所传达的积极信息——即使在压力之下,人们也可以选择乐观面对生活,重新出发——仍然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同。
总体来说,《29+1》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对30岁女性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也启发人们思考个人成长和生活选择的意义。
亲爱的,为什么人生这么难呢。
充满不甘与无奈,回望的遗憾与前方的怯慌。
二十岁的时候,很依赖外界的形式化的东西,学习工作消费娱乐快乐,连追求知识与进步,其实都是一种信息焦虑而已,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但以前只会觉得自己享受生活,殊不知所谓的精彩和浑噩竟是同一个事情罢了。
三十岁,所有选择和决定都要很大成本,并且带来更长久的影响和代价。
每个选择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从毕业之后,除了工作,其实没有新的多元化的积累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之后很难再改变工作和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和谁分享呢?
那只想着尽快结婚安稳生活不理解你为何忧伤的前男友?
那心底挥之不去纠缠拉扯却无缘再拥抱的逝去爱人?
身边已足够忙碌已经带给你许多欢乐的朋友?
爱和关心为名却处处让你愧疚又不敢冒险的家庭?
于是人生孤独寂寥,可是如果只能靠看见比自己还惨的人,才有了“反正就要死了”的不管不顾,这是一种何其残忍及懦弱的侥幸生存?
其实影片的答案从小学六年级我已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知晓,但普通人能否摆脱这样的“比下有余”、像我总带着的“幸存者的愧疚”?
但维系普通生活又谈何破局?
又如何在失去爱情、工作、家人之后,在所谓“诗与远方”的旅行之后,构建真实有力的生活?
这才是29+1的女性最想看到的状态。
已经哭得满眼都是泪。
在29岁这个土星周期,说是独立,不如说是你一个人孤独地兵荒马乱,应付着一切烦心的事情:急切结婚,怕被剩下;升职了,可是变得更忙;虽有男友,不体贴你反而显得寒心;房东贪财,不打声招呼就差点流落街头;父亲得了痴呆,打扰你的同时又让你心慌……你努力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活,讽刺的是,它什么都不给你剩下:爱情,开始的时候热烈甜蜜,最后那个人变了心;亲情,开始的时候不珍惜,肆意挥霍,最后那个老人溘然长逝,任由你哭得撕心裂肺;事业,你为它牺牲了许多,赚得一点可怜的尊严,最后熬不住要放弃的也是你。
就像在爬楼梯一样,一个不小心,踩空了,你瞬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你一直觉得自己很强大,如今却发现自己很脆弱,其实是靠着那些东西过活。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就像一棵被掏空心脏的树干,眼泪从脸上掉下来,掉到脖颈,滑到地上,你不擦,就没有人来擦了。
你琢磨不透黄天乐,一个这么普通的人,没你优秀,没你能干,没你漂亮,至今还单着,嚷着减肥却还是这么肥,为什么能笑得出来?但也许,爱笑,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
她有梦想,没志气,有朋友,没爱人,喜欢拍照,一个人待着也不害怕,因为她有很多回忆。
这些回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糟糕的,她都会慢慢品味,妥帖安放。
所以啊,有了癌症的女孩,过得比谁都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记得自己要的是什么,至于多少岁,何必在意呢?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每一个瞬间,人生都在倒数。
你要笑着活下去……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都市焦虑三十而立VS三十而下不知是不是只有女性对年龄敏感,30岁就像一个诅咒,令多少女人闻之色变。
林若君身上遇到的问题,可谓是都市轻熟女在这个年龄段所可能遭遇的问题的集大成者:升职、婚恋、住房、父母养老。
所有曾经美好的、值得憧憬的,或者井然有序的,仿佛一夜之间都坏掉了,让人糟心。
但是坏得好像又不够彻底,没能让你想都不想就把它处理掉,反倒是看上去还不错,或者丢掉代价太大,总之,你进退维谷,百思不得解。
以前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跟我说:一个问题,你要是3分钟还想不出答案,就不要想了,因为再给你30分钟,你还是想不出来。
她这句话,拯救了我的拖延症。
让我可以在做方案无思路时,果断换脑做其它,调整好状态,倒是水到渠成的做完了方案。
后来的后来,我又听到了一个说法:一个东西,当你不知道究竟还该不该要它,那就——不要。
也许有偏颇的地方,但在放在这部电影中,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男友该不该和他分开?
分。
工作是不是该辞掉?
辞。
都说三十而立,就是这个“而立”,倒逼得人紧绷到“瘫痪” 。
时移事易,三十而立,这个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真的应该在现代语境下,好好推敲。
古时的人们,十七、八就谈婚论嫁了,成家后立业,拼搏了十来年,自然可以而立了。
但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人们,大学毕业已经二十二、三,如果再到硕博满街的大都市,三十岁时才不过工作几年。
古代的婚姻凭父母、媒妁之约,好赖都已成定局;现代的男女们,在花花世界里,一边孤独一边狂欢。
更不用提这丧心病狂的房价了,租房搬家,拎包入住,才是都市标配。
所以,三十,没得可立。
成不了家,立不了业,双亲在,而远游。
我们,是被时代抛弃的巨婴。
29+1的你,焦虑吗?
嘴上说不焦虑的你,转身就倒在了出租房里冰冷的地砖上。
转回来,说这部《29+1》,导演是彭秀慧,香港女导演。
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都美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包括还在档期中的《神奇女侠》,也是女导演。
女性导演塑造出的女性角色,不但视觉美丽,还赋予她丰富的精神特质,坚强的、或者脆弱的;聪慧的、或者矛盾的。
对于女性情感的捕捉与刻画也无尽的细腻,不会让你出戏,会让你在银幕中,看到自己。
有的男导演只看到了你的罩杯,而女导演,看到了你罩杯下的乳腺癌。
想哭泣的你请尽情哭泣,我明白你的焦虑。
请拥抱你的焦虑,面对你的内心。
看淡得失,找回自我,明白有舍有得。
选择了,就全力以赴,尽力了,就愿赌服输。
这才是你真正的三十——“而立” 。
“Men always gone, but girls still here.”
她她电影
很神奇,就究竟是什麼緣分讓我連著看了《29+1》和《愛情神話》兩部「女性主義電影」⋯⋯印象中這兩部都很🔥都封過神,但越是這樣越讓我覺得需要「小心翼翼」🙏好不容易等到沒有人討論了,才可以不帶偏見地開始欣賞⋯⋯
29+1 (2016)7.12016 /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彭秀慧 / 周秀娜 郑欣宜周秀娜和鄭欣宜飾演的兩個角色太臉譜化了,讓人不斷出戲,不斷反思是電影過時還是我苛刻~但很驚喜於大咖的客串,點綴了這部「小妞電影」,相比起近年的新導演,彭秀慧當時也是影壇新人,但絕非圈中新人😅這樣一對比,她當年拿「最佳新導演」不會尷尬嗎?
她⋯⋯真的還需要這個獎嗎😂電影看完之後有點難受和無奈——30歲,真的重要到要拍一部電影單獨講嗎?
但是點開豆瓣影評看到了很多女性的自白,又覺得⋯⋯這部電影其實也不至於太差,至少治癒了一部分人嘛(雖然不是我)見到有人提及張艾嘉的《20 30 40》才明白本片的空洞感,原來不是源於對30歲焦慮的探討,而是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二元感讓我有一種壓迫感,痛苦於無法從電影中看到更廣闊的天空~看了其他介紹才知道,《29+1》的舞台劇原版是導演彭秀慧一人分飾兩角的獨角戲,帶出女主角的一體兩面~有點想回看那個版本😿很難具體說出電影和舞台的區別,或許是台詞密集?
劇情衝突?
人物塑造?
⋯⋯但總覺得原版能在香港被注意一定不只因為「消費女性主義」,迷!
29+18.7类型: 话剧 导演: 彭秀慧 编剧: 彭秀慧 主演: 彭秀慧 / 杨尚斌 / 朱栢谦
2015和2018年曾出過舞台劇現場錄像版無獨有偶,另一部還沒看的高分香港電影似乎也在探討類似的問題?
如果要批判是很容易的,亦舒筆下的女子可以灑脫,獨立⋯⋯為什麼多年過去了,新一代女性導演卻還在拍這種俗人,拍家長里短?
金都 (2019)7.7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绮琳 / 邓丽欣 朱栢康但是從《愛情神話》的豆瓣影評再回到這裡,突然有一種輕鬆感⋯⋯沒有人可以代表香港,無論是香港電影/文學,還是這座城市,這裡的人,香港女人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人書寫的,相互之間也不需要「被代表」,更不需要高喊各種主義打壓彼此,隨時開始,隨時離場。
年度最佳港片,一次出色的舞台剧改编。我们终于有一部<Toni Erdmann>式的女性电影了,生动细腻,简洁纯粹,对生活与生命的解读更超越<七月与安生>。锁定金像奖女主提名。
没有郑欣宜这个片子会更好
不难看,但也没有什么亮点。
烂到死,以为周秀娜部分够难看了,郑欣宜部分更难看。那段蜂鸣是有病吗?一星给插曲。
30岁恐慌症嘛~谁没有一样。各种代入,回想那年自己做了什么,分析当年的心态,对比如今的自己。小夸张、小细腻、小青涩、小感动、小埋伏,三星半。
走出职场、走出情场,掌控生活,以吃喝玩乐自由为标,配上点小资元素为情调,这种表面化的女权自由即为解放也实在过于局促。
背景非常熟悉 年纪也相当接近 蛮有带入思考的一次观影经历
女性题材。准确的说是轻熟女题材。30+,人生的拐点,也许就这样庸庸碌碌一辈子了。也许冲破束缚去做真实的自己了。也许…现实总是蚕食着美好的景愿,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去成为面具人。其实吖,每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应该带着愉悦的心情,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可能性,越活越漂亮,无论是外表还是内里。
影像化很完全,几乎看不出舞台剧的痕迹,除了个别台词。前半拉挺好,出现女配后就开始散漫起来,更可怕的是最后居然用鸡汤解决了所有问题,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女主表演挺好,女配太莫名其妙,有点假。最大的问题是…毫无节制的煽情…
看上去是比较贴切30岁左右港女的心态。事业、亲情、友情、爱情、生活态度……虽然讲来讲去也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贵在真情实感。
《2017华语最高评分电影》看了一眼这个榜单,2017华语电影得多至暗时刻啊……
Around30的女性物语。一开头工作日的描述简直太写实,开头就透着让人喜欢的气息。周秀娜的演技、故事的节奏、几首恰如其分的剧中曲都大大提升好感。看完满脑子《早班火车》循环中
略无趣。
林被升职,和老同学聚餐聊结婚,被房东逼着搬家,和没追求的男朋友话不投机,没办法住进了房东推荐的临时住房。看到新房东黄的视频和日记,同天出生的女孩,虽然工作和感情不顺利,却依然乐天派。林的父亲突然住院,工作上伙伴又不合作。林的父亲去世后,林决定辞职思考以后的路,发现男友欺骗不欢而散。林发现黄身患癌症,希望在手术之前完成自己旅游和谈恋爱的愿望,林被感动,重新面对生活。
周秀娜的进步非常明显啊 很期待未来的她 片子…就算了
后半段有些拖沓,但也是惊喜之作。金像奖周秀娜可以争影后了。
不知道如何评价这部算不上电影的电影,又是一位新导演的不成熟的作品。就说个从这部电影想到的一个题外话吧,香港很少出现天赋派的演员,大概是地域狭窄不能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吧。周秀娜如此,Asa如此,邓丽欣也如此,就连现在封神的张曼玉和郭富城也是如此,都是演了几十部电影后忽然开窍演什么像什么的。周秀娜虽然很努力,也不跳戏,但总觉得是在演。而郑欣宜连表演的门都没入,怎么可以演得如此做作过火,极度不自然。
作为舞台剧改编的电影,除了主角对镜头讲出os,基本没有舞台剧照搬的生硬感了,完成度非常高,周秀娜竟然演戏不错,可惜好片子0宣发
4.5开始以为改编自大型歌舞舞台剧,最后看到改编自独幕剧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惊呆了。港式生活小品,剧本电影化做得很好,保留的舞台剧元素让场面调度也变得别有味道。两条故事线风格不同却层层递进式地融汇在了一起,真的只有女导演才懂得怎样抓住女性观众的共鸣点,泪点出其不意,思考直击心灵
一般說片兒不好,總能擇出點兒好來。這個不是,每個點都弱。故事,情節,環境,設置,鏡頭,音樂~~可能在香港的票房還不錯,但估計也只是可能。唯一的一分只能打給粵語發音準確了。主要是不給打0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