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没有想到自己会赢得BAFTA的最佳原创剧本。
很美的即兴演讲,且必须得读原文+结合他的现场神态。
必须记录一下I wanna share this with my wife because I'm not a stupid person but I'm an idiot. When we first started dating, she dragged me backpacking to Venezuela and ever since then for the 20 something years she's dragged me around the world reluctantly, and it’s the way I got to know about the world, which is what this movie is about. She also through marxist and leninist principle taught me that my grief is unexceptionable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ich is the other thing this movie is about. So Anna, you put every worthwhile thought into my head over the last 20 years, and I love you so much.
电影客观评价3分, Kieran的表演加0.5,个人情感连接再加0.5。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放置在了宏大的命题与情感背景之下,有关犹太人的历史,代际创伤,寻根之旅的表达其实都十分克制。
明显躁郁症的Benji和刻意抽离控制的David,the real pain反而是一场抽离,一种隔阂,即使是兄弟之间的爱是如此真实,但是依旧无法互相理解,拥抱也无法穿透。
痛苦是独属的,无法共享的。
Benji最后坐在机场的人潮之中,两眼空洞的四处张望,无所适从,这场旅途什么都没有改变,现实依旧解离,而他的精神依旧walk on the edge,努力振作又无法拼凑起自我。
个人的挣扎无法被放置在一个集体创伤的命题之下被解答,生活失去锚点之后,不知来路,焉知归途。
感同身受。
本吉的存在给这段旅程增添的意义,对于队伍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用时间来回溯的。
这就像很多我们并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生成在记忆和身体里的无意识那样,有天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自己弹跳出来。
这种弹跳在本吉的生命里更早的发生且持续着,他与现代社会周围环境相处所产生的那种不适与惶恐,可以从开篇片和结尾坐在机场候机室里明显看到并感觉到,这便是属于他的真正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只是痛苦来源和看待和对待痛苦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生活在这个世上,就会由于承重和负重一同而来的痛苦,只是认为大家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此便用选择吃药、慢跑或冥想来压制和控制,就像大卫;但有的选择不掩盖和也无法消解,就像本吉,他的这种痛苦几乎不由得自己选择,他没办法用选择彻底遗忘自己出生自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犹太家庭来自处,这也就是他坐在候机室里始终无所适从的原因,他的记忆与历史,没办法和眼前早已将那段历史遗忘的画面去匹配。
好在这部电影除了给我们一个在人群中总显得突兀和格格不入,但正是如此才散发着其独特魅力的本吉之外,还给了我们一个始终爱着他且无比珍惜和理解他的大卫,这种情感的勾连和心灵相通,比起任何奇珍异宝都更加名贵和可贵。
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可以去看下这部刚出的卷毛和卡尔金出演的电影《真正的痛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2025第一部5🌟来自卷西被肖邦的《夜曲》贯穿的话痨公路电影把对话作为方法,使真正的痛苦举重若轻地浮现。
调色的处理 somehow 很纽约。
有意思的是红蓝配色元素作为一条暗线,预示着痛苦的流向。
无论路途中两人如何组合造型配色,始终伴随的 Dave 的红棒球帽、Benji 的蓝色 Vans 其实早已给出底色答案。
两兄弟一红一蓝的衣着配色在结尾倒置,Dave 回到了暖色和谐的中产生活里,Benji 独自沉浸在机场的 blue 中,继续咀嚼无人知晓的 real pain。
p.s Benji 打断施法的那段高光爵士钢琴独奏《I'm thru with love》,怎么看都像是卷西对 Woody Allen 的微妙致敬。
成长了就分开了。。
这是我小时候没法接受的事实。。
我总是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原地。。
但现实是距离,学识。
家庭让彼此分开。。
但至少共同的记忆让这对表兄弟走上了这段关于外婆的旅程。。
但我不想说电影很敏感,很真诚的记录了一些情感。。
我想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关于集中营的观点。。
无可否认这是一段悲伤的过去,也正因为如此让现在有了以色列这样一个国家。。
油管破站某大v说过他的亲生经历当他的教授在给学生讲述集中营那段历史时,课堂上有很多人哭了。。
他决定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有人了解在中国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然后他的教授说你不能在这里讲这个,是不一样的历史是会被人遗忘的,如果不能靠宣传让人铭记,那还有什么会让人审视那段历史我很不喜欢网络上有些言论当中国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或是采访时,总看到有人说为什么要激起仇恨。。
这是一样的问题吗,只是要去正视一段历史啊我似乎终于理解张纯如会选者的道路。。
她的痛苦可能还在于周围人的漠视,当她努力去翻阅那些历史写出那本书的时候,也许生活在美国的家人和朋友都说放下吧。。
那已经是过去了的历史。。
而她却一直在立志让全世界了解那段真实。。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猜测,是看了这部电影后突然感悟到的我们也需要向某个群体一样利用任何机会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也是那段历史的受害者。。
而且我们至今还没有得到道歉!!!
剧终,ben 一个人坐在机场真的很好哭!!
《社交网络》男主“卷西”杰西·爱森伯格编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和《继承之战》三太子基南·卡尔金合演一对生活在纽约的表兄弟,在波兰奶奶去世后踏上寻根之旅。
卷西本人是波兰犹太人的后裔,2008年曾与妻子一起回波兰省亲,片尾那栋波兰小楼就是卷西姑妈逃离纳粹前住的祖宅,他亦于去年入籍波兰。
电影的摄影师是个华沙的90后,片中有一段旁白+波兰空镜的段落,神圣与鬼魅、温存与残暴、苏式建筑与城市涂鸦并置,却完全是ins的画风。
就如同电影的BGM让人出戏,全是酒店餐厅里熟得起茧的公版音乐,可那却是肖邦的钢琴solo,历史伤疤、民族痛感与个体经验就这样水乳交融沆瀣一气。
卡尔金以高强度的、抢戏的、原始和有机得完全不像是技巧的演技扮演了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那个讨人嫌、令人痛苦的朋友或亲戚,但他只不过是诚实地对待了自己的情绪,直视着自己身上的痛苦,个人际遇的、种姓的、集体记忆的,等等。
总之,当别人痛苦时,我们都只是游客。
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有限度的,虽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证人,一个盟友,一只哭泣时用来依靠的肩膀——这些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但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才有的情感语言,难以对话。
多少手足兄弟实则形同油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两个人都想过得像另一个人一样,但卷西的电影令人动容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做不到,也让我们理解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7.5/10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痛苦。
在客观上比我们苦痛很多,却仍然幸存下来的人面前。
我们可以痛苦吗?
我们有资格痛苦吗?
一部体量很小,主题很明确的电影。
一对来自美国,许久未联系的犹太堂兄弟,因着祖母之死,念及她的来路(二战犹太集中营幸存者),一同前往波兰组团游览,并探访祖母的家。
两人一位家庭美满,拥有体面的工作和平淡幸福的生活;一位依然居无定所,完全没有任何安定的想法。
表现也天差地别,benji大大咧咧,风趣幽默,敢想敢说。
虽然看似总在冒犯别人,却不知不觉变得和大家都熟络。
在一些也许需要顾忌社交礼仪的场合,他依然完全跳脱社会规范,我行我素。
非常直白地表达他随时都在变换的丰富情感。
而David则是社会语义下最标准的社恐好中产。
礼貌木讷,不善言辞。
看着团内屡屡挑战大家底线却博得众人好感的benji,david情绪翻涌,最后难以掩盖地彻底崩溃。
而看似天差地别的二人却有着相同的来路。
二人在顶楼抽大麻时,benji问d,说小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情感丰富,为什么那个你消失了。
而d说是的我知道我小时候大吵大闹完全不像样,现在我需要为更多的人活着,我必须社会化。
仿佛是两根相同的枝桠在一个刺激之下,一个停止生长,保留自己原有的模样。
而另一个努力修剪至合时宜的样子,却让自己滋生病症,为了维持表面的平衡,每天早上吃药抑制ocd。
看似美满的人也有他的痛苦。
而在广大的大屠杀人民面前,难道现代性的痛苦,因其相对的无害性,则不能被称之为痛苦吗。
旅行途中,二人躺在一个房间,却始终无法靠近和理解彼此。
大家都深爱彼此,却最后无法打破孤独和痛苦的藩篱。
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地狱,无法挣脱。
杰西艾森伯格自编自导自演,依然是尴尬不合时宜的角色,非常适合他。
波兰的景色美不胜收,也许不够刺激,流于平淡。
但关于痛苦的比较级讨论,适合每一个擅长比惨的老中观看。
毕竟痛苦并不能够被量化和比较。
结尾benji拒绝了david邀请他回家吃饭的人提议,独自留在纽约机场进行人间观察,旅行其实什么也无法改变。
Jesse的剧本写得可圈可点,看了nyff premiere的报道感觉到了他想要表达的“push and pull between something that’s absurd and hilarious. A grief about modernity.” 摄影特别美,我好喜欢大家一个一个把石头放在墓碑上的大光圈,只有一缕淡淡橙色的阳光洒在青色的墓园,和一群原本素不相识却在这场tour of pain遇见的人。
I wish the sound design and editing can be better. All the piano soundtracks are scattered everywhere. The real pain is something you have to sit with it. In long, long, and longer silence that you can barely stand.
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
个人认为其实这就是一部单纯而简单的电影,只是通过公路片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电影为什么叫这名字?
很多人看完也没明白导演这么做的意图。
有说反战的,有说什么心灵之旅的,有说男主背负了太多不如意的过去才会痛苦的……最开始我也以为这部是搞笑的或者剧情曲折的公路片。
最后看完,搞得我一点儿也不轻松。
其实我觉得这电影逻辑很简单,表面看似神经质的人,其实内心极其脆弱和空虚。
男主看似所谓的人来疯,可当只有孤独一人的时候,他连自己活着的方向也没有,所以该曲终人散的时候,他坐在机场发呆。
这才是真正的痛苦。
他经历的,其实无数人都在经历,他困惑的,也有无数人身在其中,可是大部分人都能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前行。
而他,要不是通过这次旅行,话痨一样表达出来自己的某些观念和想法,甚至像个神经病一样让人不可理喻,可能他最终抑郁而终的时候也没人明白他,甚至他的结局会是自杀。
这样的人不讨人喜欢,也很难找到知音。
所以电影结局,杰西导演饰演的表弟,机场分别之际,除了能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也无能为力。
表弟回家继续自己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他,又深深地陷入了迷茫。
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自我意识太强。
在面对社会给普通人设置的种种迷宫时,大多数人选择随遇而安,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就这么活着。
而有些人,会固执地不接受,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最终痛苦悲剧收场。
看完前面部分入戏之后就越来越好看了。
奶奶的去世和战争中对犹太民族的迫害 - 个人痛苦与民族苦难的连接(咋又想起了韩江的小说)为啥第一代通过无数的奇迹才勉强活下来,第三代却在地下室吸叶子?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苦难中参悟了生命的意义却实现不了,而和平年代却迷惘麻木?Benjy的话"I'm an open book"后面应该还有一个定语“that nobody fully understands”.是别人不愿意主动费力了解,还是你根本没有完全打开自己的内心,只是在书页上写着一堆别人看不懂的文字,时而幽默,时而突然爆发恁人,拒绝让别人看懂?
最后David回到了家庭、工作和日常,而Benjy呢?
他能找到人生价值继续活下去吗?
待在机场埋在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之间,他是否感觉到了自在?
表面上的外向开放其实是为了隐藏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他要继续戴着面具和帽子,藏匿在人群中…大家平和的外表下都有不为人知的疾病和伤痛,如情绪平稳负责的David也有强迫症和苦衷(夸一下,餐桌上这场戏太精彩了,情绪饱满,演技很顶),表面开朗的Benjy也曾尝试自杀;另外,有的人只是不愿意展示自己的vulnerabilty,比如David,他们会自己躲回房间难过…我可能和David共鸣了吧,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但是有时候你不想make a scene,还是逃到独处的时候才敢情绪爆发,面对真实的自己)另外,喜欢这里面的景色的画面,以及最后在出租车上照在Benjy脸上的光,飞机上窗外的云层;The sun also rises on thuse who failed to call; there is hope anyways,you need to let it go...
当代人的意识囚牢,曾经波兰犹太人的奥斯维辛;艾森伯格“艺高人胆大”的通感式痛苦分析,用通篇不合时宜的喜感凝聚深层创痛,惟余基南恰到好处的表演与首尾呼应的独自等待艺术化点题。
非常失望。所有的冲突都制造得非常刻意,非常假,让我看的时候完完全全没法信服,丝毫没有共情到,全片充斥着政治正确的漂亮话也让我更加难以带入了。其实个人痛苦和时代创伤相结合这个想法真挺酷的,就是落实得实在是不太好,但能用如此“show don’t tell”的方法展示个人痛苦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本片的方法和《晒后假日》其实有相似之处,可以多向《晒后假日》学习学习。最后,不是嘴碎就是伍迪·艾伦了,根本差远了好吗。
喜欢这种旅游题材的电影。旅游确实是脱离原本的生活轨道,进入一段不同的生活,更容易人对自身问题的思考。而且旅行真的能将两个人间的差异及不和放大数倍。但本片的观感比起之前类似的《晒后假日》真的差远了。痛苦的点或许在于个人的挣扎,作为移民第三代对于民族的历史创伤的复杂态度。重又踏上祖辈过去遭受欺辱的土地应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影片整体处理偏向于轻盈化的,但它还是埋藏着深层痛苦的。但那种情绪爆发的总是很突然,很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许benji就是这种情绪忽起忽落的人,但因为他的情绪波动过大,我实在找不到共情的点。而且总觉得全片缺少那么一个一锤定音的东西,缺少一种情绪上的变化。整趟旅行下来,好像什么也没改变。不过对于David塑造的是异常真实哈哈我跟其他人旅行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
这部让我有些联想起伊利亚·伍德很多年前的那部《真相大白》,内容倒不算相似,而是通过犹太年轻人的公路旅行回顾祖辈过往寻找自己生活这个主题,轻巧但力度刚好。另外,基南·卡尔金表演真是妙。
Sundance 电影节。一个Woody Alllen倒下去,三两个Woody Allen站起来。小小的视角,简单的人物关系,以一个主题的音乐贯穿,加上一个,哦不,是两个碎嘴的男人。
①痛苦就是痛苦。人受的折磨不能被拿来比较。当我们轻视自己的问题时,是在评判自己,也是在评判其他那些遇到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不够痛苦的人。②某种具体的痛苦会减少,时间会治愈一切。但活着总会有新的痛苦。③对待痛苦,是麻木好,还是保持敏锐好?过于敏锐地活在自己的痛苦中,就会失去一部分对他人痛苦的敏锐。④电影好悲观啊,一切都没有改变。⑤我感触最深的是,说实话。虽然刚开始听到实话会感到冒犯、怪异,但再想想,真诚的思考总能启发真诚的心灵。ps,洛维推荐我看的~
@ImagineMarket 3.5
艾森伯格越来越像老伍迪了,真正的痛苦这个名字真好,它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最近连看了两部犹太人返回波兰的影片,有点缘分。
卷毛果然文字工作者,台词非常棒几乎可以是在向WA看齐了。关于家族和历史的因素加入,个人认为是卷毛还不够成熟的表现…其实兄弟俩无论曾经的亲密还是当下的伤痛,都可以跟家族历史无关,加入这个沉重的主题,反倒喧宾夺主的多余,原本可以更加举重若轻的。很喜欢结局,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一次短短的旅程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可见卷毛是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
螺丝钉被动或主动地把自己从系统上拧下来,又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高楼,自己看自己就成了可憎。浮标不能成船,大海就成了可怕的东西。
虽然套上了大屠杀幸存者后裔犹太人寻根这一看似宏大的命题,但影片真正感兴趣的还是这对BPD与OCD堂兄弟的人物关系,因此两位主演非常真实地对角色的演绎就已经完全让本片足够脱颖而出了
Kieran以后的戏路只剩filthy rich Roman, rich Roman, poor Roman
1800¥ 2024 37th TIFF 丸の内ピカデリ前作東京看本作又東京看,莫名其妙跟Eisenberg有東京緣🤪之前A24發行這次Searchlight發行體量完全升咖哈哈哈哈哈原定金馬後移到東京,看之前只知道二戰題材,沒想到這種猶太美國三代移民波蘭代際創傷企圖回顧之旅的buff疊buff⋯並且用太多蕭邦了吧⋯ Eisenberg一天不脫掉他的美式偽善糖衣就一天拍不出什麼好東西吧兄弟錯愛題材,丈量大屠殺歷史和集中營共同傷痛,全片動機昭然地在標題中玩雙關,一個性格跟你完全相反,你很欣賞卻又愛又恨的親人,起伏不斷的癲狂個性與失敗人生無法透過旅行、大麻、講話來宣洩,自戕失敗的兄弟旅行過後迎來的不是解脫而是生活繼續向前,誰能分辨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動力還是無盡地獄在眼前懸置呢?
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一种电影类型,每个角度看都是我非常讨厌的感觉。很刻意很“表演”很耍小聪明式的讲大道理。这类电影应该都能归类成我心中无病呻吟的典范。
剧本还是可以的,用奶奶把犹太历史和兄弟两人的过去联系在一起,进而延展出“大痛苦=小痛苦”,但要说是否有无病呻吟之嫌,我觉得还是有是的
波兰旅游团vlog 有几处台词不错 但总体不太灵 benj并没有让我感到charming 团友也都挺符号的 旅行过程像流水账
舒缓的钢琴配乐像一个旁观者。可以是主角们口里的奶奶的音乐陪伴形态。
不管两个男主痛不痛苦,我看的挺痛苦,已经是人上人了别矫情了行吗
★★★☆ 什麼是“真正的痛苦”?是歷史帶給猶太人的創傷,還是家人歷史帶來的情感缺失,又或是內心的敏感形成的巨大空洞?Jesse Eisenberg拋出了問題,留給觀眾自己給出答案,這一段旅程過後,似乎獲得了一些,又似乎悵然若失。Jesse Eisenberg將電影拍出了一種Woody Allen感,一不小心就容易落俗又沉重,卻意外的輕盈又利落,如果是二十幾歲的我或許會相當喜歡。Kieran Culkin的角色很複雜,他既討喜又討厭、既可愛又可惡,他像是一顆恆星釋放著能量,卻也像是一個黑洞,不斷地吞食著他自己和周圍的人。
为了拍而拍,蹭犹太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