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灰
Ashes in the Snow,灰影地带(台),灰色的阴影之间,Between Shades of Gray
导演:玛瑞斯·马克威修斯
主演:蓓尔·波利,彼得·弗兰森,索菲·库克森,乔纳·豪尔-金,詹姆斯·科兹莫,马丁·沃斯特罗姆,丽莎·洛文·孔斯利,阿德里安·席勒,蒂莫西·英纳斯,山姆·哈兹尔
类型:电影地区:立陶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雪中灰烬》讲述了一个16岁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在二战期间波罗的海地区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下与家人失散的凄美故事。莉娜是一个有抱负的艺术家,她冒着生命危险,用她的艺术秘密地给她被监禁的父亲发信息,让他知道她还活着。在漫长而痛苦的冬季旅程中,正是莉娜的画作和人类精神的力量让她和其他幸存者活了下来。详细 >
太肤浅,不能还原1928年后四分之一世纪整个俄国,中亚,高加索,巴尔干,波罗地海,东欧等地人民苦难史。
恐怕立陶宛除了拍摄环境也没提供什么吧,完全星条旗视角下的红色恐怖,立陶宛角色居然是英文对白也挺出戏的,坦白说看惯了这种立场先行的戏已经很难感到说服力,30分钟枪决时几乎厌恶到要弃掉了。好在坚持了下去,影片进入极圈之后的张力顿时就起来了,靠出色的摄影和浪漫主义,远胜于之前做脸谱和说教的方式,当小男孩将简陋的十字架置于母亲尸体的瞬间,完全被打动了。配乐、运镜(这几乎是唯一感到绘画意义的地方了,影片简介请自裁)和摄影拯救了用意昭著的本片。基调维持得很贴片名,无力的美,哀,肃杀。演员表现集体高分,不过女主戏里戏外年龄实在差得有点多了,扮相上有点不够写实。
太肤浅,不能还原1928年后四分之一世纪整个俄国,中亚,高加索,巴尔干,波罗地海,东欧等地人民苦难史。
“只要自己幸福就好了吗?”——这不是电影里的台词,却足够问给一切风凉旁观之人。“至今仍有人在为自由挣扎奋斗”,字字扎心。
有一种文艺苦情片的既视感。
被称作“东欧”诸国在20世纪的艰难历史,尤其是同时遭遇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个暴君与暴政,希特勒以“血与土”杀人,斯大林以未来的乌托邦承诺杀人,千千万万,转瞬即逝;电影最后引用了加缪的那句话:“在冬天,我发现我身上有一个永不熄灭的盛夏”;最近看研究东欧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书,深有感触,他们的遭遇和思考,非常值得当下的我们借鉴!
东欧人民的苦难史 Nikolai的性格转变太粗糙了 他想强暴Elena那里我下巴都惊掉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生活的人们是悲惨的,所以活在当下的我们要生活的幸福,快乐~积极向上~远离战争,要爱和平~
西伯利亚的冻土,需要移民,起码对于斯大林们是政治上的正确,但却是人性的谬误。枪决两位女士,前后海滩的画面对比,和平多么重要,白色恐怖也是多么恐怖剧情方面很多生硬点~
bel powley
活下来 要助人 有能力 有勇气
斯大林时代周边小国的遭遇,无数人被流放到古拉格、西伯利亚。比比皆是的遭遇,刻画不够深刻。
看到开头1939的地图我就无语了,苏联恶贯满盈是政治正确,但这满满的意识形态套路。。。单至少波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还是该感谢苏联。看到很多单细胞生物说在这里看到了真是的历史。。。。
小军官有点意思
跟简介不太一样,画画没什么用,等大赦而已。女主16岁却用27岁的演员,着实太大,看着很老,不合适
战争与人性
把原著改成啥了...
请谢英讳排煎
三分给摄影。
題材佔有,蘇聯暴行總比德國好看。流水帳電影,甚至主題都不明確